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7055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0:45
本技术提供一种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空心微针包括针尖、针杆及针座,针尖、针杆及针座沿空心微针的轴向依次连接,针杆与针座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倒角;针尖内形成第一液体流道,针杆内形成第二液体流道,针座内形成第三液体流道;第一液体流道、第二液体流道及第三液体流道贯通;第一液体流道的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液体流道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本技术提供的空心微针,结构强度好,且可以减小药物渗液风险,提高给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空心微针及微针阵列芯片


技术介绍

1、人体皮肤由外到内依次包括角质层、活性表皮层及真皮层。注射给药是目前大部分药物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其中,微针注射给药是一种新型的透皮给药方式,它可以穿透角质层形成给药通道,同时不刺激皮下痛觉神经。相比于传统的皮下注射给药,微针注射给药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真皮层而不是皮下组织或者是肌肉,减少了患者疼痛,患者的依从性更高,对注射给药的恐惧更少,且安全性也相对较高。

2、现有技术中,微针注射给药中使用的微针主要包括实心微针、空心微针、可溶性微针、包衣微针及水凝胶微针。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微针,空心微针可提供更多的载药量,并且能够不改变药物处方。微针刺入皮肤时受到皮肤的力主要有轴向压力、横向压力、剪切力、摩擦力等。皮肤中的角质层的厚度约为10~20μm,活性表皮层的厚度约为50-100μm,真皮层的厚度约为1000μm。因为真皮层存在神经末梢,因此微针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000μm,否则患者会感觉到疼痛,甚至出现微针的针尖扎入皮肤后渗血的现象。多个微针还可以阵列排布后组成微针阵列芯片结构,以提供更高效的微针注射给药。现有的微针依旧是采用常规的尖端斜面开孔型结构,容易出现药液液体渗出皮肤表面的现象,影响给药效率,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微针容易断裂,结构强度仍然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方面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空心微针,结构强度好,且可以减小药物渗液风险,提高给药效率。

>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微针阵列芯片。

3、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空心微针,包括:

4、针尖、针杆及针座,所述针尖、所述针杆及所述针座沿所述空心微针的轴向依次连接,所述针杆与所述针座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倒角;

5、所述针尖内形成第一液体流道,所述针杆内形成第二液体流道,所述针座内形成第三液体流道;

6、所述第一液体流道、所述第二液体流道及所述第三液体流道贯通;

7、所述第一液体流道的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液体流道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

8、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心微针,通过优化针杆与针座之间的连接结构使空心微针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提高,通过优化针尖内的第一液体流道的出液角度,减小了药液渗出的风险。具体地,空心微针包括针尖、针杆及针座,针尖、针杆及针座沿空心微针的轴向依次连接,针杆与针座的连接处形成过渡倒角,这样可以使针杆与针座之间平滑过渡,减少针杆与针座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从而可以避免空心微针在刺入皮肤过程中,针杆与针座的的连接处发生断裂现象,降低了断针风险,增强了空心微针的结构强度;针尖内形成第一液体流道,针杆内形成第二液体流道,针座内形成第三液体流道,且第一液体流道、第二液体流道及第三液体流道贯通,以便于药液的流通,药液依次经由第三液体流道、第二液体流道及第一液体流道,并从第一液体流道流出,其中,第一液体流道的第一中心轴线与第二液体流道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80°,药液流经第一液体流道时的出射角度实现多样化设计,液体流动方向发生变化,可以减小流动速度,减小压力,从而减少渗液的风险,能够更好地将药液释放到皮肤组织中。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心微针,结构强度好,而且可以减小药物渗液风险,提高给药效率。

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尖背向所述针杆的一端形成尖顶部,所述针尖朝向所述针杆的一端形成尖底部,由所述尖底部向所述尖顶部,所述针尖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

10、所述尖顶部及所述尖底部之间形成连接面,所述第一液体流道的出液口形成于所述连接面。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面包括呈相交连接的斜切面、第一环形侧面、第一侧平面及第二侧平面,所述第一侧平面与所述第二侧平面相交于第一交线,所述出液口形成于所述斜切面,所述斜切面与所述第一交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所述斜切面与所述空心微针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

12、或,所述连接面包括呈相交连接的斜切面、第一环形侧面、第一侧平面及第二侧平面,所述第一侧平面与所述第二侧平面相交处形成有第一过渡连接面,所述斜切面与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所述斜切面与所述空心微针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

13、或,所述连接面为锥形面,所述出液口形成于所述锥形面。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液体流道的长度大于等于100μm;

15、所述第一液体流道及所述第二液体流道的总体积占所述针尖及所述针杆总体积的30%-80%。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杆的第一端朝向所述针座,所述针杆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针尖,由所述针杆的第一端向所述针杆的第二端,所述针杆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杆为锥体结构,所述锥体包括围设连接的第二环形侧面、第三侧平面及第四侧平面;

18、所述第三侧平面与所述第四侧平面相交于第二交线,所述第二交线平行于所述空心微针的轴线,所述第二环形侧面朝向所述第二交线倾斜;

19、或,所述第三侧平面与所述第四侧平面相交处形成有第二过渡连接面,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平行于所述空心微针的轴线,所述第二环形侧面朝向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面倾斜。

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杆包括至少两个主体部;

21、至少存在一个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与其他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不同,或,所有所述主体部的径向截面面积变化率均相同。

2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座的第一端背向所述针杆,所述针座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针杆;

23、所述针座的第一端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等于所述针座的第二端的径向截面面积;

24、所述针座的第二端的径向截面面积大于等于所述针杆的第一端的径向截面面积;

25、所述针座的第一端的直径大于等于200μm,所述针座的第一端和所述针座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0μm。

2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针杆的第一端的直径d的范围为10-200μm,所述针尖及所述针杆的总长度l的范围为200-1000μm,l/d≥2。

27、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针阵列芯片,包括:

28、基座,所述基座内形成适于容纳药液的容纳腔;

29、及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中的空心微针;

30、所述空心微针设置于所述基座,所述容纳腔连通于所述第三液体流道。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10)背向所述针杆(11)的一端形成尖顶部,所述针尖(10)朝向所述针杆(11)的一端形成尖底部,由所述尖底部向所述尖顶部,所述针尖(10)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102)包括呈相交连接的斜切面(1021)、第一环形侧面(1022)、第一侧平面(1023)及第二侧平面(1024),所述第一侧平面(1023)与所述第二侧平面(1024)相交于第一交线(1025),所述出液口(1011)形成于所述斜切面(1021),所述斜切面(1021)与所述第一交线(1025)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所述斜切面(1021)与所述空心微针(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流道(111)的长度大于等于1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11)的第一端朝向所述针座(12),所述针杆(11)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针尖(10),由所述针杆(11)的第一端向所述针杆(11)的第二端,所述针杆(11)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11)为锥体结构,所述锥体包括围设连接的第二环形侧面(114)、第三侧平面(115)及第四侧平面(116);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11)包括至少两个主体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12)的第一端背向所述针杆(11),所述针座(12)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针杆(1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11)的第一端的直径D的范围为10-200μm,所述针尖(10)及所述针杆(11)的总长度L的范围为200-1000μm,L/D≥2。

10.一种微针阵列芯片(2),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10)背向所述针杆(11)的一端形成尖顶部,所述针尖(10)朝向所述针杆(11)的一端形成尖底部,由所述尖底部向所述尖顶部,所述针尖(10)的径向截面面积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102)包括呈相交连接的斜切面(1021)、第一环形侧面(1022)、第一侧平面(1023)及第二侧平面(1024),所述第一侧平面(1023)与所述第二侧平面(1024)相交于第一交线(1025),所述出液口(1011)形成于所述斜切面(1021),所述斜切面(1021)与所述第一交线(1025)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所述斜切面(1021)与所述空心微针(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至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微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流道(111)的长度大于等于1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翔君宋雨泽房劬王思勤金磊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金赛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