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邹炎专利>正文

气水联合循环净化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96142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烟气脱硫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水联合循环净化的方法,包括:1)除尘;2)喷淋洗涤集成净化;3)集成净化后产生的废水进行中和处理;4)沉降;5)絮凝;6)絮凝后的废水进行澄清处理,澄清处理后的浊液进行过滤分离,向澄清处理后的清液中第一次投加粉状活性炭,之后进行搅拌和过滤,过滤处理后30-35%的清液经过中水深度处理后回收利用,10-15%的清液经氯离子检测后进入步骤3)进行中和处理,50-55%的清液进行氯离子检测后用于喷淋洗涤净化液的配制,进行氯离子检测时,当清液中氯离子>500mg/L时,向清液中第二次投加粉状活性炭,直至清液中的氯离子≤500mg/L,再向清液中第三次投加粉状活性炭,最后投加石灰石后进入步骤2),进行上述步骤2)-步骤6)的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烟气脱硫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燃煤电厂中SO2排放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目前 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SO2已接近2000万吨,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浪费了硫资 源,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的研究,并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烟气脱硫技 术,其中以湿法脱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在湿法脱硫工艺中以“石灰石_石膏法” “海 水脱硫法”及“氧化镁烟气法”为主,实现了工业化大规模运行,但在湿法脱硫工艺中,耗水 量很大,如果不能充分回收加以循环利用,则浪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安全。同时,湿法脱硫工艺对硫、汞等有害物质脱除能力有限,净化效果比较单一,往往要和脱硝脱汞设备串联运 行,投资大,占地大,运行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大幅度节约水资源、改善废水处理效果,还能在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泥资源化处理的同时,明显改进烟气净化效果,既脱硫除尘又脱 汞除二噁英的。一种,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来自锅炉的烟气进行除尘;2)、除尘后的烟气进行喷淋洗涤集成净化,集成净化后的烟气直接排出;3)、集成净化后产生的废水与碱性药剂进行中和处理;4)、向中和处理后的废水中加入有机硫和混凝剂进行沉降;5)、沉降后的废水再加入絮凝剂或助凝剂进行絮凝;6)、絮凝后的废水进行澄清处理,澄清处理后的浊液进入压滤机进行过滤分离, 经压滤机过滤分离后的清液再进行澄清处理,经过滤分离产生的泥饼与成份调节剂混合, 配制土壤改良剂,向澄清处理后的清液中第一次投加粉状活性炭使其进行吸附净化,之后 进行搅拌和过滤,过滤处理后的固体全部进入步骤3)循环使用,过滤处理后30-35%的清 液经过中水深度处理后回收利用,10-15%的清液经氯离子检测后进入步骤3)进行中和 处理,50-55 %的清液进行氯离子检测后用于喷淋洗涤净化液的配制,进行氯离子检测时, 当清液中氯离子> 500mg/L时,向清液中第二次投加粉状活性炭,直至清液中的氯离子 ^ 500mg/L,如喷淋洗涤集成净化需要同时脱除烟气中的单质汞,则需根据脱汞要求,再向 清液中第三次投加粉状活性炭,直到投加的粉末活性炭符合脱汞的要求,最后投加石灰石 后进入步骤2),进行上述步骤2)-步骤6)的处理。本专利技术的,其中,步骤1)所述的除尘为电除尘、布袋除 尘或电袋除尘。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第一次投加粉末状活性炭的量为10-400mg/L,第二次投加粉末状活性炭的量为50-5000mg/L。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石灰石的投加量与烟气中SO2的摩尔比为 1 1。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第三次投加粉状活性炭的投加量与石灰 石重量比为1 10。本专利技术的,步骤2)中,废水与碱性药剂进行中和后的PH 值为9.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中和、混凝沉淀的工艺化学过程,在实现废 水循环利用和污泥资源化处理的同时,能明显改进烟气净化效果,在澄清处理后第一次投 加粉状活性炭进行吸附净化,再经搅拌和过滤,活性炭因无其它杂质的干扰,可充分发挥作 用,不仅有效地去除清水中COD和氯离子,还改善了泥饼的特性,使其变得疏松,易于分散 和发酵,有助于土壤改良,过滤后的活性炭又回到中和处理中循环使用,第二次投加粉状活 性炭去除了水质中的氯离子,第三次投加粉状活性炭既脱硫除尘又脱汞除二噁英,在喷淋 洗涤净化中所需的水完全由废水处理后清液循环使用,不需要再单独提供水,以600kw燃 煤发电机组为例,每小时可节约水100t,压滤机产生的污泥与成份调节剂混合后,配制成了 土壤改良剂,用于改良土壤,污泥废弃物回收利用,更环保、更安全,整个系统分质处理,简 化了工艺,成本低,节约了费用,本系统由于有过滤步骤,出水的浊度低,澄清度高。附图说明图1是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包括来自锅炉的烟气进入除尘装置 进行电除尘处理,除尘后的烟气进入喷淋洗涤净化塔进行喷淋洗涤净化,净化后的烟气直 接排出,净化后产生的废水进入中和罐,再经计量泵向中和罐内加入浓度为40%的NaOH溶 液,发生中和反应,调节PH值至9. 0 ;中和处理后的废水进入沉降箱,向沉降箱中由人工直 接加入浓度为15%三巯基三嗪三钠盐溶液和浓度为30%聚合氯化铝溶液,使其沉降,经沉 降后的废水进入絮凝罐,向絮凝罐内加入浓度为0. 2%聚丙烯酰胺溶液,使结晶析出的无机 盐、重金属络合物及SS的细小矾花积聚成为较大颗粒。经絮凝后废水进入澄清池,澄清处理后的浊液进入压滤机进行过滤分离,经过滤 分离产生的泥饼与成份调节剂混合,配制土壤改良剂,以600KW的燃煤发电机组为例,每小 时经澄清处理后的清液有150t,其中,50t的清液经搅拌、过滤后进入出水箱,向过滤后的 废水第一次加入粉状活性炭100mg/L,利用粉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去除水中的COD和氯离 子,再向出水箱投加浓度为31 %的盐酸调节PH至7. 5后,出水箱的出水进入膜处理设备 内,利用膜分离法进行深度处理后,回收利用,20t的清液进入中和罐用于中和稀释,80t的 清液经氯离子检测后用于配制喷淋洗涤净化液,氯离子检测时,当清液中氯离子> 500mg/ L时,向清液中第二次投加粉状活性炭50mg/L,再向清液中第三次投加粉状活性炭10mg/L,最后投加IOOKg石灰石后,送入喷淋洗涤净化塔循环使用。经深度处理后的中水经检测,得到如下数据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一次加入粉状活性炭为200mg/L,第二次投加粉状活性炭 500mg/L,第三次投加粉状活性炭12mg/L,最后投加120Kg石灰石后,送入喷淋洗涤净化塔 循环使用。经深度处理后的中水经检测,得到如下数据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一次加入粉状活性炭为300mg/L,第二次投加粉状活性炭 900mg/L,第三次投加粉状活性炭18mg/L,最后投加ISOKg石灰石后,送入喷淋洗涤净化塔 循环使用。中水深度处理后的水经检测,得到如下数据 本专利技术,中和罐内加入NaOH溶液,调节PH值至9.0,是综 合考虑了达到生成重金属氢氧化物的必要条件和尽量减少轻金属氢氧化物的产生量两方 面确定,废水经PH调整后一方面将酸根中和为相应的无机盐,另一方面将使重金属离子反 应生成氢氧化物以便沉淀析出,同时废水中和后的弱碱氛围,有利于进一步针对重金属离 子进行络合与结晶沉淀;在沉降箱内向废水中添加三巯基三嗪三钠盐,三巯基三嗪三钠盐 对Cr3+、Hg2+、Cd2+等重金属离子有很强的络合能力,且络合后生成的重金属络合物的溶度积 大都在10_2°以下,因而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达标具有可靠的保证作用。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中和、混凝沉淀的工艺化学过程,在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泥资源化处理的同时,能明显改进烟气净化效果,在澄清处理后第一次投加粉状活性炭进行吸附净化,再经搅拌和过滤,活性炭因无其它杂质的干扰,可充分发挥作用,不仅有效地去除清 水中COD和氯离子,还改善了泥饼的特性,使其变得疏松,易于分散和发酵,有助于土壤改 良,过滤后的活性炭又回到中和处理中循环使用,第二次投加粉状活性炭去除了水质中的 氯离子,第三次投加粉状活性炭既脱硫除尘又脱汞除二噁英,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水联合循环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来自锅炉的烟气进行除尘;2)、除尘后的烟气进行喷淋洗涤集成净化,集成净化后的烟气直接排出;3)、集成净化后产生的废水与碱性药剂进行中和处理;4)、向中和处理后的废水中加入有机硫和混凝剂进行沉降;5)、沉降后的废水再加入絮凝剂或助凝剂进行絮凝;6)、絮凝后的废水进行澄清处理,澄清处理后的浊液进入压滤机进行过滤分离,经压滤机过滤分离后的清液再进行澄清处理,经过滤分离产生的泥饼与成份调节剂混合,配制土壤改良剂,向澄清处理后的清液中第一次投加粉状活性炭进行吸附净化,之后进行搅拌和过滤,过滤处理后的固体全部进入步骤3)循环使用,过滤处理后30-35%的清液经过中水深度处理后回收利用,10-15%的清液经氯离子检测后进入步骤3)进行中和处理,50-55%的清液进行氯离子检测后用于喷淋洗涤净化液的配制,进行氯离子检测时,当清液中氯离子>500mg/L时,向清液中第二次投加粉状活性炭,直至清液中的氯离子≤500mg/L,再向清液中第三次投加粉状活性炭,最后投加石灰石后进入步骤2),进行上述步骤2)-步骤6)的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炎
申请(专利权)人:邹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