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辆座椅头枕、车辆座椅头枕的控制方法和车辆技术_技高网

车辆座椅头枕、车辆座椅头枕的控制方法和车辆技术

技术编号:3996069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9 0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头枕、车辆座椅头枕的控制方法和车辆,车辆座椅头枕包括:头枕框,头枕框具有头枕型面;多个型面调节组件,多个型面调节组件可运动地设置于头枕框内;复位组件,复位组件设置于多个型面调节组件的一侧且选择性地和多个型面调节组件抵接;锁止组件,锁止组件设置于头枕框内,锁止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板、多个卡接件和第二限位板,卡接件背离第一限位板的一端和型面调节组件选择性地限位配合。通过设置可调节组件的结构,从而形成贴合乘员头部的头枕型面,增加头部与头枕的接触面积,不论乘员是何种头型或发型,均能通过调节型面调节组件找到相应的舒适位置,不仅能提升对乘员的安全性,而且还能提升头部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座椅头枕,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头枕、车辆座椅头枕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技术介绍

1、座椅头枕已经被列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全部的车型前后排座椅都必须安装头枕,并对汽车头枕的材质、强度、吸能性、位置和大小等都有严格规定。在车子发生追尾安全事故时,乘坐人员的头部会瞬间往后甩动,座椅头枕能有效的缓解安全事故发生时带来的巨大冲击力,防止头部过度后仰而导致的颈部损伤。传统的头枕作为一项安全配置,通常不考虑用户舒适性的需求,从而导致舒适性欠佳的问题。乘员的头型和发型各有不同,容易导致乘员的头部与座椅头枕之间无处安放的问题。

2、相关技术中,为了解决该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颈枕和后装的软枕,虽然增加了一定程度的舒适性,但颈枕和软枕均增加了头与真正头枕之间的距离,毋庸置疑的增加了碰撞时颈部受伤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座椅头枕,该车辆座椅头枕通过设置可调型面的头枕结构,通过头部挤压型面改善头枕型面的外形状态,从而提升头枕支撑面积及舒适性。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座椅头枕的控制方法。

3、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4、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头枕,包括:头枕框,所述头枕框具有头枕型面;多个型面调节组件,多个所述型面调节组件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头枕框内;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设置于多个所述型面调节组件的一侧且选择性地和多个所述型面调节组件抵接;锁止组件,所述锁止组件设置于所述头枕框内,所述锁止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板、多个卡接件和第二限位板,所述型面调节组件穿设所述第一限位板,多个所述卡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侧,所述卡接件背离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端和所述型面调节组件选择性地限位配合,所述第二限位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孔,多个所述型面调节组件和多个所述限位孔一一对应,所述卡接件的端部选择性的配合在所述限位孔内。

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头枕,通过设置可调节组件的结构,从而形成贴合乘员头部的头枕型面,增加头部与头枕的接触面积,不论乘员是何种头型或发型,均能通过调节型面调节组件找到相应的舒适位置,不仅能提升对乘员的安全性,而且还能提升头部的舒适性。

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限位板具有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所述第二限位板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卡接件的端部设置于所述限位孔外,所述第二限位板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卡接件的端部设置于所述限位孔内。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型面调节组件包括:型面件和配合件,所述配合件的一端和所述型面件固定连接,所述卡接件背离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一端设置有卡接部,所述配合件的另一端和所述卡接部选择性的限位配合。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接部为卡勾,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多个在所述型面调节组件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卡凸,所述卡勾和所述卡凸选择性的配合。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勾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卡勾设置于所述型面调节组件的两侧,所述型面调节组件在径向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卡凸,所述卡勾和所述卡凸一一对应。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配合件还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配合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配合件背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所述卡接部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或所述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锁止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板的下方,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限位板移动;和/或,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复位板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复位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二驱动件选择性地驱动所述复位组件和所述型面调节组件抵接。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所述车辆座椅头枕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的步骤包括:调节所述复位组件处于初始位置,调节所述第二限位板至解锁位置;受到压力的所述型面调节组件向后方移动直到不能移动,所述卡接件的端部配合在所述型面调节组件上;调节所述第二限位板至锁止位置,所述卡接件和所述型面调节组件限位配合。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所述复位组件调节处于初始位置,调节所述第二限位板至解锁位置的步骤还包括:调整所述复位组件向所述型面调节组件移动,所述型面调节组件在所述复位组件压力下向头枕型面方向移动,直至恢复初始状态,所述复位组件返回初始位置;调节所述第二限位板至锁止位置,所述卡接件和所述型面调节组件限位配合。

14、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车辆座椅头枕。

15、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板(6)具有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所述第二限位板(6)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卡接件(5)的端部设置于所述限位孔外,所述第二限位板(6)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卡接件(5)的端部设置于所述限位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面调节组件(11)包括:型面件(2)和配合件(3),所述配合件(3)的一端和所述型面件(2)固定连接,所述卡接件(5)背离所述第一限位板(4)的一端设置有卡接部(51),所述配合件(3)的另一端和所述卡接部(51)选择性的限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51)为卡勾,所述配合件(3)上设置有多个在所述型面调节组件(11)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卡凸(31),所述卡勾和所述卡凸(31)选择性的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卡勾设置于所述型面调节组件(11)的两侧,所述型面调节组件(11)在径向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卡凸(31),所述卡勾和所述卡凸(31)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配合件(3)还包括:第一限位部(32)和第二限位部(33),所述第一限位部(32)设置于所述配合件(3)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限位部(33)设置于所述配合件(3)背离所述第一限位部(32)的一端,所述卡接部(51)选择地与所述第一限位部(32)或所述第二限位部(33)限位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件(8),所述第一驱动件(8)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板(6)的下方,所述第一驱动件(8)驱动所述第二限位板(6)移动;和/或,

8.一种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车辆座椅头枕(100)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的步骤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复位组件调节处于初始位置,调节所述第二限位板(6)至解锁位置的步骤还包括: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板(6)具有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所述第二限位板(6)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卡接件(5)的端部设置于所述限位孔外,所述第二限位板(6)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卡接件(5)的端部设置于所述限位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面调节组件(11)包括:型面件(2)和配合件(3),所述配合件(3)的一端和所述型面件(2)固定连接,所述卡接件(5)背离所述第一限位板(4)的一端设置有卡接部(51),所述配合件(3)的另一端和所述卡接部(51)选择性的限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51)为卡勾,所述配合件(3)上设置有多个在所述型面调节组件(11)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卡凸(31),所述卡勾和所述卡凸(31)选择性的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头枕(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卡勾设置于所述型面调节组件(11)的两侧,所述型面调节组件(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秀梅孙印飞李春玉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