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创造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机构。
技术介绍
1、电磁机构作为一种驱动部件而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电器中,通常包括支架、运动件、静止件、线圈和弹性件,线圈能够在运动件与静止件之间形成电磁力,驱动运动件克服弹性件的作用力运动,线圈形成的电磁力消失后,运动件能够在弹性件的回复力驱动下反方向运动。
2、当直流电磁机构采用永磁体时,为了减少漏磁,通常会使用垫片在运动件与静止件之间形成气隙,以便实现可靠的吸合和释放特性,但由于垫片的厚度通常比较薄,不仅垫片本身容易出现变形,导致电磁机构的装配难度增加,而且垫片还具有尺寸难以控制和装配误差大的问题,进而影响电磁机构工作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不需要使用垫片、精度要求低、吸合释放动作特性可靠的电磁机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创造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电磁机构,包括线圈、设置在线圈内的铁芯、外磁轭和内磁轭,内磁轭位于线圈和外磁轭之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机构,包括线圈(14)、设置在线圈(14)内的铁芯(16)、外磁轭(11)和内磁轭(13),内磁轭(13)位于线圈(14)和外磁轭(11)之间,在内磁轭(13)上设有永磁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磁轭(13)在靠近铁芯(16)的侧面设有向铁芯(16)方向弯折的内折弯脚(131),所述内折弯脚(131)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铁芯(16)的避让槽(132),在所述铁芯(16)的四周与内折弯脚(131)之间形成第一气隙(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16)的四周设有衬套(8),所述避让槽(132)侧壁到铁芯(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机构,包括线圈(14)、设置在线圈(14)内的铁芯(16)、外磁轭(11)和内磁轭(13),内磁轭(13)位于线圈(14)和外磁轭(11)之间,在内磁轭(13)上设有永磁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磁轭(13)在靠近铁芯(16)的侧面设有向铁芯(16)方向弯折的内折弯脚(131),所述内折弯脚(131)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铁芯(16)的避让槽(132),在所述铁芯(16)的四周与内折弯脚(131)之间形成第一气隙(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16)的四周设有衬套(8),所述避让槽(132)侧壁到铁芯(16)的距离a大于所述衬套(8)的厚度,所述衬套(8)伸到所述第一气隙(100)内并与所述避让槽(132)侧壁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磁轭(11)设有向铁芯(16)方向弯折的外折弯脚(111),所述外折弯脚(111)与所述内折弯脚(131)相对设置,外折弯脚(111)与内折弯脚(131)之间设有与所述铁芯(16)连接的衔铁(7),在铁芯(16)的轴向上所述内折弯脚(131)到外磁轭(11)的外折弯脚(111)的距离d1减去衔铁(7)的厚度d2,大于在铁芯(16)的径向上所述避让槽(132)侧壁到铁芯(16)的距离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132)侧壁为弧面形状的避让面,避让面上各位置到所述铁芯(16)对应表面的距离相等且均为a。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磁轭(11)包括侧板(113)和外折弯脚(111),所述永磁体(12)设置在侧板(113)与内磁轭(13)之间,在铁芯(16)的轴向上,所述衔铁(7)到外折弯脚(111)的最远距离为b,所述衔铁(7)到内折弯脚(131)的最远距离为c,所述b=c>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机构,其特征在于:在铁芯(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建国,肖体锋,李帅,杨辉,徐胜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