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2210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2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第二红外接收电路、驱动电路、第一红外发射器和第二红外发射器,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和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位于门的一侧,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光并且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其在门的内侧和外侧均设有红外接收电路和红外发射器,以使得人体靠近时触发驱动电路对电机进行驱动,进而自动开门,并且在人体远离后自动关门,其具有使用方便、智能化和结构稳定等优点。能化和结构稳定等优点。能化和结构稳定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开门机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农村私宅到城市的花园别墅、宅院社区、企事业单位都装有各种开、关大门,这些大门每次开关都需要人工进行推动,由于大门的重量较大,所以每次开关门都会要较大的力量才可以驱动,造成不便,
[0003]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其在门的内侧和外侧均设有红外接收电路和红外发射器,以使得人体靠近时触发驱动电路对电机进行驱动,进而自动开门,并且在人体远离后自动关门,其具有使用方便、智能化和结构稳定等优点。
[000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用于自动开关门,包括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第二红外接收电路、驱动电路、第一红外发射器和第二红外发射器,其中:
[0006]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和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位于门的一侧,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光并且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07]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器位于门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光并且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08]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器X1、三极管Q4和三极管Q2,所述红外接收器X1的第二输出端(2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9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性连接;
[0009]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器X2、三极管Q5和三极管Q3,所述红外接收器X2的第二输出端(2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3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电性连接;
[0010]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限位开关S1、限位开关S2、场效应管T1、场效应管T2、场效应管T3、场效应管T4和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限位开关S1与所述效应管T1的栅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场效应管T1的漏极连接电机M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通过电阻R1分别与所述场效应管T3的源极和所述场效应管T4的源极电性连接,所述场效应管T3的漏极连接电机M的一端并且所述场效应管T4的漏极连接电机M的另一端,所述场效应管T2的漏极连接电机M的另一端并且所述场效应管T2的栅极连接所述限位开关D2的一端。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二极管D1与所述限位开关S2远离所述场效应管T2的一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
过二极管D3与所述限位开关S2远离所述场效应管T2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限位开关S2远离所述场效应管T2的一端还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性连接,所述限位开关S2远离所述场效应管T2的一端还通过电容C1接地。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场效应管T3的栅极一路连接电机M的另一端并且所述场效应管T3的栅极另一路通过电阻R2连接电源(12V),所述场效应管T4的栅极一路连接电机M的一端并且所述场效应管T4的栅极另一路通过电阻R3连接电源(12V)。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电容C4接地并且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还通过电阻R10接地,所述红外接收器X1的第一输出端(1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性连接并且三极管Q4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8连接电源。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容C5接地并且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还通过电阻R14接地,所述红外接收器X2的第一输出端(1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电性连接并且三极管Q5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11连接电源。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18]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001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本技术涉及的门和电机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0020]优选实施例。
[002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用于自动开关门,包括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第二红外接收电路、驱动电路、第一红外发射器和第二红外发射器,其中:
[0022]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和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位于门的一侧,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光并且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23]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器位于门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光并且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24]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器X1、三极管Q4和三极管Q2,所述红外接收器X1的第二输出端(2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9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性连接;
[0025]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器X2、三极管Q5和三极管Q3,所述红外接收器X2的第二输出端(2管脚)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3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电性连接;
[0026]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限位开关S1、限位开关S2、场效应管T1、场效应管T2、场效应管T3、场效应管T4和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限位开关S1与所述效应管T1的栅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场效应管T1的漏极连接电机M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通过电阻R1分别与所述场效应管T3的源极和所述场效应管T4的源极电性连接,所述场效应管T3的漏极连接电机M的一端并且所述场效应管T4的漏极连接电机M的另一端,所述场效应管T2的漏极连接电机M的另一端并且所述场效应管T2的栅极连接所述限位开关D2的一端。
[0027]具体的是,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二极管D1与所述限位开关S2远离所述场效应管T2的一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二极管D3与所述限位开关S2远离所述场效应管T2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限位开关S2远离所述场效应管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开门机控制电路,用于自动开关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第二红外接收电路、驱动电路、第一红外发射器和第二红外发射器,其中: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和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位于门的一侧,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光并且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器位于门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入端接收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光并且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器X1、三极管Q4和三极管Q2,所述红外接收器X1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9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红外接收器X2、三极管Q5和三极管Q3,所述红外接收器X2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3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限位开关S1、限位开关S2、场效应管T1、场效应管T2、场效应管T3、场效应管T4和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限位开关S1与所述效应管T1的栅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场效应管T1的漏极连接电机M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还通过电阻R1分别与所述场效应管T3的源极和所述场效应管T4的源极电性连接,所述场效应管T3的漏极连接电机M的一端并且所述场效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恒毅姜涛王立华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艾德尔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