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前端结构及集装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1486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2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前端结构及集装箱,集装箱前端结构包括底架、两角柱、前墙板以及卸料门;底架的相对两外侧分别设有一底侧梁,每一底侧梁的前端面固定有一底角件,两底角件之间设有一底横梁,底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底角件固定连接;一角柱固定于一底角件的顶面上且位于底横梁的外侧;前墙板固定于两角柱上且其开设有一卸料口,卸料口前后贯穿前墙板;卸料门设于卸料口处以启闭卸料口且与前墙板转动连接,且卸料门相对于前墙板向后偏移一段距离,即,前墙板可不需要跟随卸料门向后偏移一相同距离以使其所占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减小,从而增大集装箱的容积,使得集装箱能装更多的货物。更多的货物。更多的货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装箱前端结构及集装箱


[0001]本技术涉及集装箱
,具体涉及一种集装箱前端结构及集装箱。

技术介绍

[0002]用于运输固体颗粒或者粉状等散装货物的集装箱,一般会在集装箱的前墙板设置有一用于卸货的卸料口,在卸料口处设置一用于启闭卸料口的卸料门,具体结构为:集装箱包括设于其前端的前角件、前墙板和卸料门,前墙板固定于前角件上,前墙板相对于前角件的前端面向后偏移一段距离且开设有前后贯穿前墙板的卸料口,卸料门设于卸料口处以启闭卸料口。然而,上述集装箱的前墙板因为需要安装卸料门,所以,前墙板需向集装箱内部凹设的距离较大,使其所占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较大,造成集装箱的容积减小,导致载货量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可增大集装箱容积的集装箱前端结构及集装箱。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集装箱前端结构,包括底架、两角柱、前墙板以及卸料门;
[0006]所述底架的相对两外侧分别设有一底侧梁,每一所述底侧梁的前端面固定有一底角件,两所述底角件之间设有一底横梁,所述底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底角件固定连接;
[0007]一所述角柱固定于一所述底角件的顶面上且位于所述底横梁的外侧;
[0008]所述前墙板固定于两所述角柱上且其开设有一卸料口,所述卸料口前后贯穿所述前墙板;
[0009]所述卸料门设于所述卸料口处以启闭所述卸料口且与所述前墙板转动连接,且所述卸料门相对于所述前墙板向后偏移一段距离。
[0010]进一步地,所述卸料门相对于所述底角件的前端面向后偏移的距离D1为:50~80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角柱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集装箱的顶角件的前端面向后偏移的距离D2为:3~8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前墙板包括设于所述卸料口顶部的一上横梁,所述上横梁的端部与所述角柱的内侧固定,所述上横梁固定有一横门柱,所述横门柱与所述角柱内侧固定连接且其前侧壁相对于所述上横梁的前侧壁向后偏移,所述卸料门的上端通过铰链与所述横门柱转动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横门柱固定于所述上横梁的后侧壁或者所述上横梁的底壁后端上,在前后方向上,所述卸料门的前侧壁与所述横门柱的前侧壁平齐。
[0014]进一步地,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卸料口延伸至所述两角柱,每一所述角柱包括外角柱和固定于所述外角柱内侧的内角柱,所述内角柱相对于所述外角柱向后偏移,所述上横
梁和所述横门柱的端部分别与所述外角柱、内角柱固定连接,且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横门柱和所述卸料门的前侧壁与所述内角柱的前侧壁平齐。
[0015]进一步地,所述内角柱的顶面低于所述上横梁的顶面,所述横门柱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内角柱的顶端上,所述横门柱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外角柱的内侧壁且与所述外角柱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底横梁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底角件的前端面向后偏移,所述卸料口开设于所述前墙板的下端且其向下延伸至所述底横梁,所述卸料门的下端与所述底横梁接合,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横门柱和所述卸料门与所述底横梁平齐;所述上横梁和所述横门柱均为矩形管,且所述上横梁的宽度大于所述横门柱的宽度。
[0017]本技术的集装箱前端结构通过设置卸料门相对于前墙板向后偏移一段距离,即,前墙板可不需要跟随卸料门向后偏移一相同距离以使其所占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减小,从而增大集装箱的容积,使得集装箱能装更多的货物。本技术的集装箱前端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和易于加工的特点。
[001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集装箱,包括箱体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集装箱前端结构,所述集装箱前端结构设于所述箱体的前端。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集装箱前端结构的局部立体剖视图;
[0020]图2为图1的局部A放大图;
[0021]图3为图1的正视图。
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3]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集装箱前端结构,包括底架1、两角柱2、前墙板3以及卸料门4,两角柱2、前墙板3和卸料门4安装于底架1上。
[0024]底架1的相对两外侧(即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底侧梁11,底侧梁11沿前后方向延伸,每一底侧梁11的前端面焊接固定有一底角件12,两底角件12之间设有一底横梁13,底横梁13的两端分别与两底角件12焊接固定。
[0025]一角柱2焊接固定于一底角件12的顶面上且位于底横梁13的外侧,具体地,每一角柱2包括外角柱21和焊接固定于外角柱21内侧的内角柱22,内角柱22相对于外角柱21向后偏移。为了防止前墙板3超出集装箱的角件,角柱2的前端面相对于集装箱的顶角件14的前端面向后偏移的距离D2为:3~8mm,其中,该距离D2为:外角柱21的前端面相对于顶角件14的前端面向后偏移的距离,D2的具体取值在此范围内可依据实际需求选择。
[0026]前墙板3用于封闭集装箱的前端且焊接固定于两角柱2上,前墙板3开设有一用于卸货的卸料口31,卸料口31前后贯穿前墙板3且延伸至两角柱2,其中,卸料口31的高度为H。具体地,卸料口31开设于前墙板3的下端且其向下延伸至底横梁13,即前墙板3的底面与底横梁13的顶面的距离为H。前墙板3还包括设于卸料口31顶部的一上横梁32,上横梁32与前墙板3的底部焊接固定且其端部与角柱2的内侧焊接固定。
[0027]卸料门4设于卸料口31处以启闭卸料口31且与前墙板3转动连接,且卸料门4相对
于前墙板3向后偏移一段距离,即,前墙板3可不需要跟随卸料门4向后偏移一相同距离以使其所占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减小,从而增大集装箱的容积,使得集装箱能装更多的货物。在本实施例中,因卸料门4的前侧壁需要安装用于锁定卸料门4的锁杆组件(未标号),为了确保锁杆组件在不超出集装箱角件的情况下,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设置卸料门4相对于底角件12的前端面向后偏移的距离D1为:50~80mm,当然,为了尽量减小安装卸料门4所占用的集装箱的箱内空间,D1的取值越小越好,具体取值依据实际情况选择。
[0028]上横梁32焊接固定有一横门柱5,即上横梁32和横门柱5两者采用分体式结构,分体式结构与上横梁32和横门柱5采用一体式结构相比,分体式结构具有结构结单、易于加工且强度高的特点。横门柱5与角柱2内侧固定连接且其前侧壁相对于上横梁32的前侧壁向后偏移,卸料门4的上端通过铰链(未图示)与横门柱5转动连接,当开启或者关闭卸料门4时,卸料门4可前后转动。具体地,横门柱5焊接固定于上横梁32的后侧壁上,在前后方向上,卸料门4的前侧壁与横门柱5的前侧壁平齐,更为具体地,卸料门4的门框41前侧壁与横门柱5的前侧壁平齐,以确保卸料门4及其上的锁杆结构不超出底角件12,较佳地,卸料门4的门板相对于门框41前侧壁向后偏移一间距。当然,在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集装箱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两角柱、前墙板以及卸料门;所述底架的相对两外侧分别设有一底侧梁,每一所述底侧梁的前端面固定有一底角件,两所述底角件之间设有一底横梁,所述底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底角件固定连接;一所述角柱固定于一所述底角件的顶面上且位于所述底横梁的外侧;所述前墙板固定于两所述角柱上且其开设有一卸料口,所述卸料口前后贯穿所述前墙板;所述卸料门设于所述卸料口处以启闭所述卸料口且与所述前墙板转动连接,且所述卸料门相对于所述前墙板向后偏移一段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门相对于所述底角件的前端面向后偏移的距离D1为:50~80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柱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集装箱的顶角件的前端面向后偏移的距离D2为:3~8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墙板包括设于所述卸料口顶部的一上横梁,所述上横梁的端部与所述角柱的内侧固定,所述上横梁固定有一横门柱,所述横门柱与所述角柱内侧固定连接且其前侧壁相对于所述上横梁的前侧壁向后偏移,所述卸料门的上端通过铰链与所述横门柱转动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装箱前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门柱固定于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强卢炳沛邓浩张志伦吴潮栋钟伟军刘海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富华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