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发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电机组散热结构及其发电机组,解决了发电机组散热和降噪难以兼顾的问题,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是一种发电机组散热结构,包括外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电机组散热结构及其发电机组
[0001]本申请涉及发电机
,特别涉及一种发电机组散热结构及其发电机组
。
技术介绍
[0002]发电机组是一种由发动机和发电机组成
、
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其中,发动机负责提供机械能,发电机则负责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
发电机在燃烧燃料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电机内部也会有电阻损耗导致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因此,发电机组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能
。
为确保发电机组性能稳定
、
工作正常,通常采取如设置散热结构
、
加强密封性能等措施使发电机组能够及时散发热量
。
[0003]上述散热措施在实际应用时,容易存在散热和降噪难以平衡的问题
。
例如,采用开架式结构时,虽有效提高了发电机组的散热效果,但无法有效隔离发电机组产生的噪音,且更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
又例如,将发电机组设计成封闭式结构或半封闭式结构时,可降低发电机组的噪音以及增加发电机组的美观度,但采用封闭式结构会使得机箱热量无法顺畅排出并不断堆积,而半封闭式结构虽提高了发电机组的进风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散热效果,但效果有限,且噪音较大的问题仍旧存在
。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的发电机组中散热和降噪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一种发电机组散热结构及其发电机组,改善发电机组内部气流分布,实现发电机组高效散热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发电机组的噪音,达到兼具散热效果和降噪效果的目的
。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方案:一种发电机组散热结构及其发电机组,包括外壳
、
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与其相互连通的导风罩
、
以及设置于所述导风罩内的消声器和风扇;
[0006]所述外壳其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其相对另一侧面设置有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
[0007]所述导风罩包括依次设置且相互连通的进风口导风罩
、
发电机导风罩
、
发动机导风罩和消声器导风罩,所述进风口导风罩一侧端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导风罩另一侧端口与所述发电机导风罩间设置有一定间隙作为导风口;所述发动机导风罩设置于发动机外,其中,所述发动机导风罩包括分别罩护发动机缸头的部分以及罩护发动机箱体的部分;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上,所述消声器导风罩进风侧端口开设于其对应所述发动机缸头的位置处,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出风侧端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0008]所述消声器设置于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内;
[0009]所述风扇包括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传动连接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发电机导风罩内;所述消声器导风罩进风内侧设置有蜗壳,所述蜗壳进风侧端口开设于其对应所述发动机箱体的位置处,所述蜗壳出风侧端口与所述消声器导风罩连通;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蜗壳内;
[0010]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进风口导风罩形成第一进风道;
[0011]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导风口形成第二进风道;
[0012]所述第一进风道与所述第二进风道在所述导风口位置处汇合;
[0013]所述发电机导风罩
、
罩设于所述发动机箱体外的所述发动机导风罩部分
、
罩设于所述发动机缸头外的所述发动机导风罩部分
、
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和所述出风口形成第一散热风道;
[0014]所述发电机导风罩
、
罩设于所述发动机箱体外的所述发动机导风罩部分
、
所述蜗壳
、
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和所述出风口形成第二散热风道;
[0015]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在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出风侧汇合,并共同通过所述出风口与外界连通
。
[0016]通过上述设置,在发电机组运转时,经发动机的曲轴带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转动,通过第一进风道和第二进风道吸入发电机组外部的冷风,冷风汇集并进入第一散热通道和第二散热通道吸收发电机组内各部热量后排出,其中,气流经第一散热风道带走发动机缸头处热量及发动机箱体处部分热量
、
以及消声器处大部分热量,经第二散热风道带走发动机箱体处另一部分热量以及消声器处另一部分热量,实现发电机组的高效散热;同时,冷风和热风的路径分隔及其内部的进一步分流,有效避免了气流紊乱及其噪音问题,保证了散热的高效
。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口上方
。
[0018]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第二进风口和导风口组成第二进风道的进风路径;另一方面,使得该路径能够经过发电机组较多的部件,使经由第二进风道的冷风在进入导风罩前能够带走机组部分热量
。
[0019]进一步的,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内表面具有多个平面,且任意相邻平面间采用弧面过渡
。
[0020]通过上述设置,具有弧度的箱体结构的消声器导风罩能够配合其内部的消声器对经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汇集于此处的热风起导向作用,使其能够带走此处消声器热量的同时尽快排出外部,提高散热效率
。
[0021]进一步的,所述消声器导风罩的内腔横截面面积沿其进风一侧至出风一侧的长度方向递减
。
[0022]通过上述设置,使气流能够沿着所述消声器导风罩逐渐缩小的内腔的汇集于其出风一侧并快速排出
。
[0023]进一步的,所述蜗壳出风侧端口的开口方向指向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内的任一邻接于所述蜗壳所处平面且远离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另一进风端口的侧面上
。
[0024]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使第二散热风道内的气流经蜗壳进入消声器导风罩内后能较大程度地与其内的消声器接触以带走此处热量;另一方面,使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内气流在共同进入消声器导风罩后减少交错,以避免产生气流紊乱而影响散热效果
。
[0025]进一步的,所述消声器导风罩进风侧端口与所述蜗壳进风侧端口间设置有波形缓冲面
。
[0026]通过上述设置,一方面,此处的缓冲面对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起分隔作用,避免气流汇集交错;另一方面,采用波形面能够减少其所承受的风载荷,使气流的流动
更为平滑,减少气流经过缓冲面表面时产生的噪音
。
[0027]进一步的,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出风一侧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出风一侧端口和所述出风口
。
[0028]通过上述设置,避免其从两者间的孔隙回流至所述散热结构内而影响散热效率
。
[002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风口
、
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采用多孔或百叶窗式结构
。
[0030]通过上述设置,在满足进风量和出风量以保证散热结构的散热效率的同时减少外部环境如雨水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发电机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
、
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与其相互连通的导风罩
、
以及设置于所述导风罩内的消声器和风扇;所述外壳其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其相对另一侧面设置有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导风罩包括依次设置且相互连通的进风口导风罩
、
发电机导风罩
、
发动机导风罩和消声器导风罩,所述进风口导风罩一侧端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导风罩另一侧端口与所述发电机导风罩间设置有一定间隙作为导风口;所述发动机导风罩设置于发动机外,其中,所述发动机导风罩包括分别罩护发动机缸头的部分以及罩护发动机箱体的部分;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固定于所述发动机上,所述消声器导风罩进风侧端口开设于其对应所述发动机缸头的位置处,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出风侧端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消声器设置于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内;所述风扇包括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传动连接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发电机导风罩内;所述消声器导风罩进风内侧设置有蜗壳,所述蜗壳进风侧端口开设于其对应所述发动机箱体的位置处,所述蜗壳出风侧端口与所述消声器导风罩连通;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进风口导风罩形成第一进风道;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导风口形成第二进风道;所述第一进风道与所述第二进风道在所述导风口位置处汇合;所述发电机导风罩
、
罩设于所述发动机箱体外的所述发动机导风罩部分
、
罩设于所述发动机缸头外的所述发动机导风罩部分
、
所述消声器导风罩和所述出风口形成第一散热风道;所述发电机导风罩
、
罩设于所述发动机箱体外的所述发动机导风罩部分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健,吴建亮,潘达,马家忠,王亮,王羿,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苏美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