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6381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转动组件,包括:动子、定子以及弹性件,在定子的上表面开设有一凹槽,动子转动安装在此凹槽的内壁上,动子相对于凹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且在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之间形成一卡合槽,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交叉设置,弹性杆嵌入安装在卡合槽的内部,且该弹性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凹槽的左、右两侧内壁上,且弹性杆与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共同形成“又”字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转动组件在实现开合过程具有阻尼感的基础上,降低了对安装空间的要求,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体的尺寸。小整体的尺寸。小整体的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动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转动组件,属于耳机盒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耳机因其自身的便携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的无线耳机为了便于携带,用于无线耳机存储、充电的耳机充电盒也越来越多样化,设计也越来越小巧。耳机充电盒的开合需要用到转动组件,转动组件通过一个转轴将定子和动子转动连接,从而实现耳机盒盖子的开合。
[0003]经检索,中国专利CN202121699771.6公开了“一种无线耳机盒的翻转结构”,其包括固定于耳机盒体上的安装座、固定于耳机盒舱盖上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一端连接于连接座,另一端连接于安装座,所述连接座在所述安装座上通过扭簧实现带阻尼力的翻转,本申请具有提升使用者使用手感的效果。
[0004]但是,采用上述结构时,扭簧形变需要占用盒体内部较大的空间资源,导致耳机盒整体的尺寸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动组件,该转动组件在实现开合过程具有阻尼感的基础上,降低了对安装空间的要求,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体的尺寸。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动组件,包括:动子、定子以及弹性件,在所述定子的上表面开设有一凹槽,所述动子转动安装在所述凹槽的内壁上,所述动子相对于凹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且在所述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之间形成一卡合槽;
[0007]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以及弹性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交叉设置,所述弹性杆嵌入安装在卡合槽的内部,且该弹性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凹槽的左、右两侧内壁上,且所述弹性杆与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共同形成“又”字形结构。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0009]1.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靠近弹性杆的一端设置有若干个蓄力圈。
[0010]2.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动子的左、右侧壁贯穿开设有一第一轴孔,位于所述凹槽两侧且在定子上设置有一与第一轴孔对应配合的第二轴孔,一销轴能够嵌入第一轴孔、第二轴孔将定子与动子连接。
[0011]3. 上述方案中,所述凹槽的内轮廓为圆弧形。
[0012]4. 上述方案中,所述动子具有与凹槽配合的弧形外轮廓。
[001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4]本技术转动组件,其在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之间形成一卡合槽,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交叉设置,弹性杆嵌入安装在卡合槽的内部,且该弹性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凹槽的左、右两侧内壁上,且弹性杆与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共同形成“又”字形结构,通过定子与动子之间的呈“又”字形结构的弹性件,利用该弹性件在转子转动过程中的弹性形变,能够实现开合过程具有阻尼感,还可以实现盒盖在翻转一定角度后自动打开、关闭,既降低了对安装空间的要求,有利于减小了定子的尺寸,从而有利于减小耳机盒的整体尺寸,且弹性件的“又”字形结构简单、稳定,又改善了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开合手感的稳定性,还大大减少了盒盖闭合歪斜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5]附图1为本技术转动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2为本技术转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0017]附图3为本技术转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0018]以上附图中:1、销轴;2、第一轴孔;3、第二轴孔;4、动子;5、定子;6、凹槽;71、第一止挡部;72、第二止挡部;8、卡合槽;9、弹性件;901、第一连接杆;902、第二连接杆;903、弹性杆;10、蓄力圈。
实施方式
[0019]通过下面给出的具体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清楚地了解本专利,但它们不是对本专利的限定。
[0020]实施例1:一种转动组件,包括:动子4、定子5以及弹性件9,在所述定子5的上表面开设有一凹槽6,所述动子4转动安装在所述凹槽6的内壁上,所述动子4相对于凹槽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止挡部71、第二止挡部72,且在所述第一止挡部71与第二止挡部72之间形成一卡合槽8;
[0021]通过销轴将定子与动子转动连接,并在动子与定子之间设置“又”字形结构的弹性件,在固定住定子的同时转动动子,在动子转动的过程中,该“又”字形结构的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动子在转动一定的角度后可以自动继续翻转;
[0022]所述弹性件9包括第一连接杆901、第二连接杆902以及弹性杆903,所述第一连接杆901与第二连接杆902交叉设置,所述弹性杆903嵌入安装在卡合槽8的内部,且该弹性杆90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杆901、第二连接杆902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杆901、第二连接杆90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凹槽6的左、右两侧内壁上,且所述弹性杆903与第一连接杆901与第二连接杆902之间共同形成“又”字形结构。
[0023]由于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收纳槽内壁固定连接,在动子绕转动中心的转动过程中,转动中心与连接杆固定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形成一角度,此时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当弹性杆的轴心位于转动中心与连接杆固定点的连线下方时,弹性件伸张从而推顶第一止挡部,实现动子的自动闭合,当弹性杆的轴心位于转动中心与连接杆固定点的连线上方时,弹性件伸张从而推顶第二止挡部,实现动子的自动打开。
[0024]上述第一连接杆901、第二连接杆902靠近弹性杆903的一端设置有若干个蓄力圈10。
[0025]在上述动子4的左、右侧壁贯穿开设有一第一轴孔2,位于上述凹槽6两侧且在定子5上设置有一与第一轴孔2对应配合的第二轴孔3,一销轴1能够嵌入第一轴孔2、第二轴孔3将定子5与动子4连接。
[0026]上述凹槽6的内轮廓为圆弧形。
[0027]上述动子4具有与凹槽6配合的弧形外轮廓。
[0028]实施例2:一种转动组件,包括:动子4、定子5以及弹性件9,在所述定子5的上表面开设有一凹槽6,所述动子4转动安装在所述凹槽6的内壁上,所述动子4相对于凹槽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止挡部71、第二止挡部72,且在所述第一止挡部71与第二止挡部72之间形成一卡合槽8;
[0029]使用时,通过销轴将定子与动子转动连接,并在动子与定子之间设置“又”字形结构的弹性件,在固定住定子的同时转动动子;
[0030]通过定子与动子之间的呈“又”字形结构的弹性件,利用该弹性件在转子转动过程中的弹性形变,可以实现盒盖在翻转一定角度后自动打开、关闭;
[0031]所述弹性件9包括第一连接杆901、第二连接杆902以及弹性杆903,所述第一连接杆901与第二连接杆902交叉设置,所述弹性杆903嵌入安装在卡合槽8的内部,且该弹性杆90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子(4)、定子(5)以及弹性件(9),在所述定子(5)的上表面开设有一凹槽(6),所述动子(4)转动安装在所述凹槽(6)的内壁上,所述动子(4)相对于凹槽(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止挡部(71)、第二止挡部(72),且在所述第一止挡部(71)与第二止挡部(72)之间形成一卡合槽(8);所述弹性件(9)包括第一连接杆(901)、第二连接杆(902)以及弹性杆(903),所述第一连接杆(901)与第二连接杆(902)交叉设置,所述弹性杆(903)嵌入安装在卡合槽(8)的内部,且该弹性杆(90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杆(901)、第二连接杆(902)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杆(901)、第二连接杆(90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凹槽(6)的左、右两侧内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闯董小慧谢军吴海兵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