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6083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2:55
本案揭露一种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包括壳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电单元组装结构


[0001]本案是关于一种电子组装结构,尤指一种供电单元组装结构,用以提升供电单元的防护等级,同时确保散热效能,并增加供电单元的可携性


技术介绍

[0002]供电单元
(PSU)
是一种电源转换器

通常,传统的供电单元至少包含一简单的外壳,用以容置其内部的电子组件

其中部份内部电子组件于运行时还伴随产生大量的热能,故外壳还需要结合一风扇进行散热

然而,考量风扇所需的气流的设计,传统供电单元组装结构仅能达到
IP20
等级防护

另一方面,风扇的设置也使得供电单元组装结构不易应用于较严苛的半户外或户外环境,进而使供电单元的使用环境受限,且可携性不佳

[0003]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供电单元组装结构,用以提升供电单元的防护等级,确保散热效能,增加供电单元的可携性,并解决已知技术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电单元组装结构,用以提升供电单元的防尘

防水

抗冲击等防护等级,且同时能确保散热效能

[0005]本案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电单元组装结构,用以提升供电单元的防尘

防水

抗冲击等防护等级以及散热效能下,同时具有方便安装或具有可携性

[0006]本案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电单元组装结构

利用壳座与盖体的结合固定供电单元的本体,可提升原始供电单元的防护强度,并使整体组装结构符合可携式供应装置特性需求

其中壳座与盖体结合形成的流道,采用迂回回路设计,通风入口与通风出口内均对应设置有防护的挡墙结构,外部侧墙与内部挡墙之间还形成防水结构

此外,壳座并搭配内置制可替换的防尘网框,以达到防护等级的全面提升,同时适应半户外及户外环境的应用

壳座与盖体结合构成的容置空间可依据不同功率需求更换内置供电单元的容量

另一方面,壳座与盖体之间的紧密连接,还通过密封胶圈实现,密封胶圈例如是于盖体接合面上包射成形的防水胶圈,有利于重复拆合并更换壳座上的滤网,也可避免使用者开盖后造成密封胶圈位移失效

密封胶圈可通过壳座与盖体的对锁达到密封防护,而防尘需求亦可依照使用需求更换不同等级滤网,使供电单元的防尘效果最佳化

再者,供电单元组装结构配合挂孔可挂于墙上使用,挂孔搭配专用防水防尘的帽盖来密封防护,不影响供电单元的风机驱动气流流通

换言之,通过壳座与盖体紧密结合时形成于外部侧墙与内部挡墙之间的迂回构造可有效阻挡水的入侵,使通风入口迂回流入的干空气可经由滤网过滤后进入供电单元冷却内部电子零件,最后热交换后的空气再从通风出口排除

如此,本案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可维持气流的顺畅,同时强化散热效能及提供防泼水结构,同时提升防护性及可携性

[0007]为达前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种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包括壳座

盖体以及供电单元

壳座包括第一端壁

第二端壁

二侧壁以及底板,第一端壁以及第二端壁彼此相反设置,二侧壁分别连接于第一端壁以及第二端壁之间,且环绕底板形成容置空间,其中壳座还包括
通风入口

通风出口

第一挡墙

第二挡墙以及入线通口,通风入口穿设于二侧壁上且邻近第一端壁,通风出口穿设于二侧壁上且邻近第二端壁,第一挡墙于空间上相对于通风入口,设置于通风入口与该容置空间之间,第二挡墙于空间上相对通风出口,设置于通风出口与容置空间之间,通风入口经容置空间连通至通风出口,入线通口设置于第二端壁上

盖体于空间上相对壳座,且可拆地连接至壳座的第一端壁

第二端壁

二侧壁

第一挡墙以及第二挡墙

供电单元包括本体以及电源线,本体容置于容置空间,且包括风机,风机组配将气流由通风入口吸入,沿第一挡墙导入容置空间,流经容置空间内的供电单元的本体,再沿第二挡墙通过通风出口导出,电源线经第二端壁上的入线通口连接至本体

[0008]于一实施例中,其中壳座包括第一锁固孔,盖体包括第二锁固孔,第一锁固孔与第二锁固孔通过锁固元件彼此啮合,其中第一端壁

第二端壁

二侧壁

第一挡墙以及第二挡墙共同形成的顶缘接抵盖体的接合面,壳座与盖体彼此紧密连接

[0009]于一实施例中,盖体包括密封胶圈,通过接合面上的容置沟嵌设于盖体的接合面,于空间上相对于第一端壁

第二端壁

二侧壁

第一挡墙以及第二挡墙的顶缘

[0010]于一实施例中,二侧壁成对设置且包括二第一邻接段连接至第一端壁的两相反端,二第一邻接段沿接近第一端壁的第一方向减少彼此的间隔距离,其中两个通风入口成对设置于二第一邻接段,分别贯穿二第一邻接段

[0011]于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挡墙成对设置,且连接至二第一邻接段中远离第一端壁的一端,两个第一挡墙沿接近第一端壁的第一方向减少彼此的间隔距离

[0012]于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邻接段与所对应的第一挡墙之间形成第一缓冲室,两个第一挡墙之间形成第一连通室,气流由通风入口吸入第一缓冲室,流经第一连通室,再导向容置空间内的供电单元的本体

[0013]于一实施例中,供电单元组装结构还包括防尘网框,设置于两个第一挡墙
(15)
之间,且位于第一端壁与供电单元的本体之间

[0014]于一实施例中,壳座还包括滤网滑槽,设置于底板与两个第一挡墙之间,防尘网框可拆地容置于滤网滑槽,于壳座与盖体彼此紧密连接时固定于盖体的接合面以及底板与两个第一挡墙之间

[0015]于一实施例中,二侧壁成对设置且包括二第二邻接段连接至第二端壁的两相反端,二第二邻接段沿接近第二端壁的第二方向减少彼此的间隔距离,其中两个通风出口成对设置于二第二邻接段,分别贯穿二第二邻接段

[0016]于一实施例中,两个该第二挡墙成对设置,且连接至二第二邻接段中远离第二端壁的一端,两个第二挡墙沿接近第二端壁的第二方向减少彼此的间隔距离

[0017]于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二邻接段与所对应的第二挡墙之间形成一第二缓冲室,两个第二挡墙之间形成第二连通室,气流由容置空间内的供电单元的本体导出,流经第二连通室,再经第二缓冲室由通风出口排出

[0018]于一实施例中,壳座还包括至少一挂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座,包括一第一端壁

一第二端壁

二侧壁以及一底板,该第一端壁以及该第二端壁彼此相反设置,该二侧壁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端壁以及该第二端壁之间,且环绕该底板形成一容置空间,其中该壳座还包括一通风入口

一通风出口

一第一挡墙

一第二挡墙以及一入线通口,该通风入口穿设于该二侧壁上且邻近该第一端壁,该通风出口穿设于该二侧壁上且邻近该第二端壁,该第一挡墙于空间上相对于该通风入口,设置于该通风入口与该容置空间之间,该第二挡墙于空间上相对该通风出口,设置于该通风出口与该容置空间之间,该通风入口经该容置空间连通至该通风出口,该入线通口设置于该第二端壁上;一盖体,于空间上相对该壳座,且可拆地连接至该壳座的该第一端壁

该第二端壁

该二侧壁

该第一挡墙以及该第二挡墙;以及一供电单元,包括一本体以及一电源线,该本体容置于该容置空间,且包括一风机,该风机组配将一气流由该通风入口吸入,沿该第一挡墙导入该容置空间,流经该容置空间内的该供电单元的该本体,再沿该第二挡墙通过该通风出口导出,该电源线经该第二端壁上的该入线通口连接至该本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壳座包括一第一锁固孔,该盖体包括一第二锁固孔,该第一锁固孔与该第二锁固孔通过一锁固元件彼此啮合,其中该第一端壁

该第二端壁

该二侧壁

该第一挡墙以及该第二挡墙共同形成的一顶缘接抵该盖体的一接合面,该壳座与该盖体彼此紧密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包括一密封胶圈,通过该接合面上的一容置沟嵌设于该盖体的该接合面,于空间上相对于该第一端壁

该第二端壁

该二侧壁

该第一挡墙以及该第二挡墙形成的该顶缘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二侧壁成对设置且包括二第一邻接段连接至该第一端壁的两相反端,该二第一邻接段沿接近该第一端壁的一第一方向减少彼此的间隔距离,其中两个该通风入口成对设置于该二第一邻接段,分别贯穿该二第一邻接段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该第一挡墙成对设置,且连接至该二第一邻接段中远离该第一端壁的一端,两个该第一挡墙沿接近该第一端壁的该第一方向减少彼此的间隔距离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邻接段与所对应的该第一挡墙之间形成一第一缓冲室,两个该第一挡墙之间形成一第一连通室,该气流由该通风入口吸入该第一缓冲室,流经该第一连通室,再导向该容置空间内的该供电单元的该本体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单元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防尘网框,设置于两个该第一挡墙之间,且位于该第一端壁与该供电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易轩阿吉萨徐清钏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