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模组电池包
[0001]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模组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无模组电池包及大倍率快充的普及,电池包内的电芯发热量不断提高。传统技术中,通常采用冷板液冷、或浸没式液冷等方式对电芯进行散热。然而,采用冷板液冷方案时,需要通过冷板间接传热,传热路径的热阻大,整体散热效果不佳,无法满足电芯大倍率充放电时的散热需求;采用浸没式液冷方案时,冷却油液通常在电池包内只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靠近进口位置的的电芯温度低,靠近出口位置的电芯温度高,而且,浸没式液冷所用的冷却油液比热小,导致电芯间的温差大,降低电池包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芯间温度均匀性的无模组电池包。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无模组电池包,包括电池包框架及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安装于所述电池包框架内;所述电芯模组上形成有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独立于所述第二流道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电池包框架连通,且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模组电池包,包括电池包框架(10)及电芯模组(20),所述电芯模组(20)安装于所述电池包框架(10)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20)上形成有第一流道(27)及第二流道(28),所述第一流道(27)独立于所述第二流道(28)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电池包框架(10)连通,且所述电池包框架(10)能够分别往所述第一流道(27)及所述第二流道(28)导通冷却油液,以对所述电芯模组(20)中电芯(21)进行散热;其中,所述第一流道(27)及所述第二流道(28)沿着所述电池包框架(1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流道(27)内冷却油液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流道(28)内冷却油液的流动方向相反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框架(10)包括第一纵梁(11),所述第一纵梁(11)嵌装至所述电芯模组(20)内;其中,所述第一纵梁(11)沿其高度方向上形成有第一进液通道(111)和第二出液通道(112),所述第一进液通道(111)与所述第一流道(27)连通,用于往所述第一流道(27)内导入冷却油液,所述第二出液通道(112)与所述第二流道(28)连通,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流道(28)的冷却油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第一纵梁(11)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进液通道(111)分隔形成为多个分流支路,所述第二出液通道(112)分隔形成为多个汇流支路;多个所述分流支路分布于所述第一纵梁(11)的两侧,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27)连通;多个所述汇流支路分布于所述第一纵梁(11)的两侧,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二流道(28)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支路的数量为三条,三条所述分流支路沿所述第一纵梁(1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模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电池包框架(10)的高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电芯(21)之间依次间隔地设有第一垫片(22)、第二垫片(23)及第三垫片(24),且所述第一垫片(22)、所述第二垫片(23)及所述第三垫片(24)均沿所述电芯(21)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垫片(22)与所述第二垫片(23)及对应的两个所述电芯(21)之间合围并形成为所述第一流道(27);所述第二垫片(23)与所述第三垫片(24)及对应的两个所述电芯(21)之间合围并形成为所述第二流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燚杰,万志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凌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