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及运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
,涉及一种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及运行方法
。
技术介绍
[0002]大力发展氢能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加氢站是氢燃料电池等氢能利用设备能源补给的基础设施,是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和氢能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前置条件
。
根据
2020
年
10
月
27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修订编制的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
相关规划显示,到
2025
年,我国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
1000
座;到
2035
年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
5000
座
。
[0003]根据站内氢气储存状态不同,加氢站分为气氢加氢站和液氢加氢站
。
其中,液氢加氢站具有储运效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液氢源
(13)、
第一液氢增压泵
(2)、
液氢输出控制总阀
(10)、
掺混兑温槽
(15)、
加氢机
(17)
;第二液氢增压泵
(3)
与第三液氢增压泵
(1)
,进口管路分别与第一液氢增压泵
(2)
进口管路相连接,出口端分别通过并联管道
(8)
与第一液氢增压泵
(2)
出口管路相连接,以使得第一液氢增压泵
(2)、
第二液氢增压泵
(3)
与第三液氢增压泵
(1)
并联设置;第一液氢控制阀
(12)
,设于并联管道
(8)
上并位于第一液氢增压泵
(2)
出口管路与第二液氢增压泵
(3)
出口管路之间;第二液氢控制阀
(11)
,设于并联管道
(8)
上并位于第二液氢增压泵
(3)
出口管路与第三液氢增压泵
(1)
出口管路之间;液氢气化管路,设于并联管道
(8)
和第三液氢增压泵
(1)
出口管路的连接处,与掺混兑温槽
(15)
之间;以及,液氢气化控制阀
(9)、
液氢气化器
(4)、
储氢机构
(14)
,依次设于液氢气化管路上;所述液氢气化器
(4)
用于将液氢气化,所述储氢机构
(14)
用于储存与输出氢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氢气化器
(4)
包括至少2个串联设置的气化换热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氢气化器
(4)
包括依次设置的光管气化器
(41)
与翅片管气化器
(42)。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混兑温槽
(15)、
加氢机
(17)
之间还设有调温换热器
(16)。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氢增压泵
(2)、
第二液氢增压泵
(3)
与第三液氢增压泵
(1)
的出口管道上均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
、
压力传感器或流量计中的至少一种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氢机构
(14)
包括多个并联设置且具有不同压力等级的储氢瓶组或单一储氢瓶
。7.
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种:补氢模式:开启液氢气化控制阀
(9)
,关闭第二液氢控制阀
(11)、
第一液氢控制阀
(12)
与液氢输出控制总阀
(10)
,第三液氢增压泵
(1)
将液氢源
(13)
中的液氢增压后输入液氢气化器
(4)
加热气化,之后再输入至储氢机构
(14)
中储存;或者,开启液氢气化控制阀
(9)
与第二液氢控制阀
(11)
,关闭第一液氢控制阀
(12)
与液氢输出控制总阀
(10)
,第二液氢增压泵
(3)
与第三液氢增压泵
(1)
并联设置,并将液氢源
(13)
中的液氢增压后输入液氢...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