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及运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84756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属于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及运行方法,系统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液氢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及运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
,涉及一种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及运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大力发展氢能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加氢站是氢燃料电池等氢能利用设备能源补给的基础设施,是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和氢能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前置条件

根据
2020

10

27
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修订编制的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
相关规划显示,到
2025
年,我国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
1000
座;到
2035
年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
5000


[0003]根据站内氢气储存状态不同,加氢站分为气氢加氢站和液氢加氢站

其中,液氢加氢站具有储运效率高的优势,采用液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液氢源
(13)、
第一液氢增压泵
(2)、
液氢输出控制总阀
(10)、
掺混兑温槽
(15)、
加氢机
(17)
;第二液氢增压泵
(3)
与第三液氢增压泵
(1)
,进口管路分别与第一液氢增压泵
(2)
进口管路相连接,出口端分别通过并联管道
(8)
与第一液氢增压泵
(2)
出口管路相连接,以使得第一液氢增压泵
(2)、
第二液氢增压泵
(3)
与第三液氢增压泵
(1)
并联设置;第一液氢控制阀
(12)
,设于并联管道
(8)
上并位于第一液氢增压泵
(2)
出口管路与第二液氢增压泵
(3)
出口管路之间;第二液氢控制阀
(11)
,设于并联管道
(8)
上并位于第二液氢增压泵
(3)
出口管路与第三液氢增压泵
(1)
出口管路之间;液氢气化管路,设于并联管道
(8)
和第三液氢增压泵
(1)
出口管路的连接处,与掺混兑温槽
(15)
之间;以及,液氢气化控制阀
(9)、
液氢气化器
(4)、
储氢机构
(14)
,依次设于液氢气化管路上;所述液氢气化器
(4)
用于将液氢气化,所述储氢机构
(14)
用于储存与输出氢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氢气化器
(4)
包括至少2个串联设置的气化换热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氢气化器
(4)
包括依次设置的光管气化器
(41)
与翅片管气化器
(42)。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混兑温槽
(15)、
加氢机
(17)
之间还设有调温换热器
(16)。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氢增压泵
(2)、
第二液氢增压泵
(3)
与第三液氢增压泵
(1)
的出口管道上均分别设有温度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或流量计中的至少一种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泵并联供氢形式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氢机构
(14)
包括多个并联设置且具有不同压力等级的储氢瓶组或单一储氢瓶
。7.
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液氢增压气化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种:补氢模式:开启液氢气化控制阀
(9)
,关闭第二液氢控制阀
(11)、
第一液氢控制阀
(12)
与液氢输出控制总阀
(10)
,第三液氢增压泵
(1)
将液氢源
(13)
中的液氢增压后输入液氢气化器
(4)
加热气化,之后再输入至储氢机构
(14)
中储存;或者,开启液氢气化控制阀
(9)
与第二液氢控制阀
(11)
,关闭第一液氢控制阀
(12)
与液氢输出控制总阀
(10)
,第二液氢增压泵
(3)
与第三液氢增压泵
(1)
并联设置,并将液氢源
(13)
中的液氢增压后输入液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存满薛明喆杨靖丞徐虹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