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邦会专利>正文

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83368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监测
,具体涉及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碳排放指人类活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与其他温室气体的过程,其会造成显著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地球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本身也向外层空间辐射热量,其热辐射以3~
30
μ
m
的长波红外线为主

当如此的长波辐射进入大气层时,易被某些分子量较大

极性较强的气体分子所吸收

由于红外线的能量较低,不足以导致分子键能的断裂,因此气体分子吸收红外线辐射后没有化学反应发生,而只是阻挡热量自地球向外逃逸,相当于地球和外层空间的一个绝热层,即“温室”的作用

大气中某些微量组分对地球长波辐射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0003]随着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推进,其碳排放占比也在日渐增长,然而现有碳排放强度监测技术无法实现对每个企业准确进行点源监测,因此,亟需一种针对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的监测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及系统,通过车辆带载监测设备,对待监测区域进行碳排放数据采集,通过合理规划路径,实现待监测区域的全区域监测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
确定待监测区域的位置信息,基于所述位置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得到行车路径;
[0008]S2、
基于装载有测量系统的车辆,按照所述行车路径进行碳排放数据采集,得到碳排放数据;
[0009]S3、
基于所述位置信息对所述碳排放数据进行计算

分析,得到碳排放强度信息

[0010]优选地,所述
S1
包括:
[0011]获取待监测区域的位置信息,基于所述位置信息获取待监测区域的地图信息

环境信息;
[0012]基于所述地图信息和所述环境信息进行空间环境建模,得到环境空间模型;
[0013]基于所述环境空间模型进行路径规划,得到所述行车路径

[0014]优选地,所述环境信息包括:风速信息

车速信息

温度信息和湿度信息;
[0015]所述地图信息包括:地理轮廓信息

道路信息和建筑信息

[0016]优选地,所述
S3
包括:
[0017]构建所述碳排放数据与所述环境信息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
[0018]基于线性关系模型构建碳排放浓度计算模型,基于所述碳排放浓度计算模型得到碳排放强度信息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系统,包括:路径规划系统

测量系统和分析系统;
[0020]所述路径规划系统用于确定待监测区域的位置信息后,基于所述位置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得到行车路径;
[0021]所述测量系统用于搭载于车辆上,按照所述行车路径进行碳排放数据采集,得到碳排放数据;
[0022]所述分析系统用于基于所述位置信息对所述碳排放数据进行计算

分析,得到碳排放强度信息

[0023]优选地,所述路径规划系统的工作过程包括:
[0024]获取待监测区域的位置信息,基于所述位置信息获取待监测区域的地图信息

环境信息;
[0025]基于所述地图信息和所述环境信息进行空间环境建模,得到环境空间模型;
[0026]基于所述环境空间模型进行路径规划,得到所述行车路径

[0027]优选地,所述环境信息包括:风速信息

车速信息

温度信息和湿度信息;
[0028]所述地图信息包括:地理轮廓信息

道路信息和建筑信息

[0029]优选地,所述分析系统的工作过程包括:
[0030]构建所述碳排放数据与所述环境信息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
[0031]基于线性关系模型构建碳排放浓度计算模型,基于所述碳排放浓度计算模型得到碳排放强度信息

[00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及系统,通过车辆带载监测系统,以及通过对待监测区域进行路径规划,实现零散点源全区域的碳排放数据的监测

通过构建碳排放数据与环境之间的线性关系,实现在不同天气环境下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检测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
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8]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9]实施例一
[004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1]S1、
确定待监测区域的位置信息,基于位置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得到行车路径

[0042]具体的,
S1
包括:
[0043]S11、
获取待监测区域的位置信息,基于位置信息获取待监测区域的地图信息

环境信息

[0044]本实施例中,环境信息包括:风速信息

车速信息

温度信息和湿度信息等等;地图信息包括:地理轮廓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
确定待监测区域的位置信息,基于所述位置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得到行车路径;
S2、
基于装载有测量系统的车辆,按照所述行车路径进行碳排放数据采集,得到碳排放数据;
S3、
基于所述位置信息对所述碳排放数据进行计算

分析,得到碳排放强度信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S1
包括:获取待监测区域的位置信息,基于所述位置信息获取待监测区域的地图信息

环境信息;基于所述地图信息和所述环境信息进行空间环境建模,得到环境空间模型;基于所述环境空间模型进行路径规划,得到所述行车路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信息包括:风速信息

车速信息

温度信息和湿度信息;所述地图信息包括:地理轮廓信息

道路信息和建筑信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车载测量系统的零散点源碳排放强度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S3
包括:构建所述碳排放数据与所述环境信息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基于线性关系模型构建碳排放浓度计算模型,基于所述碳排放浓度计算模型得到碳排放强度信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邦会王树东胡乔利
申请(专利权)人:杨邦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