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续组合梁分批安装线形与内力主动控制方法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连续组合梁分批安装线形与内力主动控制方法及施工方法
。
技术介绍
[0002]钢板组合梁结构中主梁采用钢材,桥面板采用混凝土,能够充分发挥钢材抗拉
、
混凝土抗压性能的优点,具有构件截面尺寸小
、
自重轻
、
承载力高
、
刚度大
、
动力性能好以及施工方便等优点
。
对于普通钢板组合梁桥施工,钢主梁与混凝土桥面板分别加工制造,一般一联钢主梁架设完成后,再安装预制桥面板,然后桥面板钢筋焊接,浇筑混凝土,并养护湿接缝,这种施工方法具有以下缺点:这种先架设钢梁后安装桥面板的施工顺序,需要首先完成每一跨的桥墩等下部结构施工,才可以进行上部结构钢梁架设,整体施工周期较长
、
措施费投入较高,不利于成本控制;另外,对于跨线钢板组合连续梁桥施工,采用该施工方法不仅施工周期较长,影响桥下既有线路的正常运营,甚至会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连续组合梁分批安装线形与内力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基于钢主梁的设计长度,创建分批安装三跨钢板组合梁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计算理论值与现场施工监控实测值相对比的方法,调节控制每道工序下主梁的线形
、
应力与应变数值变化;所述的三跨钢板组合梁桥最终设计合理成桥状态,为成桥恒载状态下的变形及内力均满足规范规定要求,基于有限元模型计算,获得并提取目标成桥状态下计算得到每工序的主梁的合理线形
、
应力及应变值,计算值不得超过规范规定的限值,为施工监控提供数据参考;所述的线形
、
应力及应变值通过钢梁段分批安装过程中每跨跨中位置的位移变化量
Δ
与位移增量
δ
表现;所述的位移变化量
Δ
与位移增量
δ
具有关系:
δ
i,j
‑1=
Δ
ij
‑
Δ
i,j
‑1;所述的位移变化量
Δ
满足:所述的位移增量
δ
满足:其中,
i
代表为第
i
跨,
j
代表为第
i
跨第
j
次产生位移量,
i
和
j
均小于或等于
3。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组合梁分批安装线形与内力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合理成桥状态满足
Δ
13
≈
Δ
33
>
Δ
23
,误差在
5mm
以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组合梁分批安装线形与内力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批安装的过程中第
i
跨对第
(i
‑
1)
跨的线形影响系数约为
35
%,第
i
跨对第
(i
‑
2)
跨的线形影响系数约为
12
%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组合梁分批安装线形与内力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控制方法是基于有限元仿真计算理论值与现场施工监测实测值相结合,对比分析桥梁结构的实际状态与理想成桥状态的误差,其中允许偏差控制在
±5%,并提出误差控制措施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续组合梁分批安装线形与内力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误差的控制措施步骤包括:重新测量明确误差大小
、
控制调整误差
、
并减小误差影响,误差影响较大的情况下,重新规划施工方案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续组合梁分批安装线形与内力主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跨钢板组合梁桥施工时现场实时监控,实时监测施工过程的受力合理与施工安全,发现线形或内力偏差问题,及时采取所述控制措施干预
。7.
一种连续组合梁分批安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过程中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组合梁分批安装线形与内力主动控制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
:架设第一
、
二跨钢主梁,并简支变连续刚接,安装第一
、
二跨桥面板,此时对应第一
、
二跨钢主梁的竖向位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阳,谢庆龙,余新,张海军,马声刚,任良和,于春江,王博,侯宇航,杨文俊,罗建华,窦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