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天平专利>正文

自动延时转换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1899 阅读:3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延时转换开关,壳体内设有接线柱和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上设有转换开关,控制电路板上的开关触点与滑块相接触,滑块上端为手柄,手柄活动固定在壳体上的滑槽内,所述控制电路板由声控电路模块IC1和日常开关电路并联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手动开关和声控开关相结合的转换控制电路,可实现人们开门回家时照明装置自动打开、能按所需时间自动熄灭,解决了声控开关不能延时照明的问题。(*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开关控制装置,具体为一种自动延时转换开关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照明装置开关采用手动开关和声控开关开关,手动开关需要使 用者手动开启开关,声控开关通过声音开启开关,照明装置发亮时间短,但能满足人们行走 暂时使用,但存在的问题是手动开关无法满足人们回家时照明装置自动照明、声控装置无 法延时照明,给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延时转换开关,它能够使人们开门回家时照明 装置自动打开、能按所需时间自动熄灭,解决了声控开关不能延时照明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自动延时转换开关,它有壳体,壳体 内设有接线柱和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上设有转换开关,控制电路板上的开关触点与滑 块相接触,滑块上端为手柄,手柄活动固定在壳体上的滑槽内;所述控制电路板由声控电路 模块IC1和日常开关电路并联相接,声控电路模块IC1的脚6、脚7相接后分别与第三电容 C3相接再与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八电阻R8串联相接,第三电容C3和第八电阻R8另一端并 联后与第二三极管BG2的一端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发射端分别与模块IC1脚9和第九 电阻R9、第十电阻R10相接的模块IC1的脚8、脚14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一端与第 七电阻R7相接再分别与模块IC1脚1和第十电阻R10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另一端 与第一电容C1 一端相接再与第一三极管BG1的发射端相接,第一三极管BG1的基极与第六 电阻R6相接后再与模块IC1脚4相接,第一电容C1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第 三电阻R3相接,第四电阻R4和第三电阻R3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相接, 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与电源相接,所述的第一三极管BG1的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相接 再与转换开关K 一端相接与电源相接,当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相接后分 别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相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发光 装置LED1和第二发光装置LED2并联相接,第一发光装置LED1与转换开关K 一端相接,第 二发光装置LED2与第三二极管D3相接后与转换开关K另一端相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手动开关和声控开关相结合的转换控制电路, 可实现人们开门回家时照明装置自动打开、能按所需时间自动熄灭,解决了声控开关不能 延时照明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控制电路板6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自动延时转换开关,它有壳体7,壳体7内设有接线柱5和控制电路 板6,控制电路板6上设有转换开关K,控制电路板6上的开关触点4与滑块3相接触,滑 块3上端为手柄1,手柄1活动固定在壳体7上的滑槽2内;所述控制电路板6由声控电路 模块IC1和日常开关电路并联相接,声控电路模块IC1的脚6、脚7相接后分别与第三电容 C3相接再与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八电阻R8串联相接,第三电容C3和第八电阻R8另一端并 联后与第二三极管BG2的一端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发射端分别与模块IC1脚9和第九 电阻R9、第十电阻R10相接的模块IC1的脚8、脚14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一端与第 七电阻R7相接再分别与模块IC1脚1和第十电阻R10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另一端 与第一电容C1 一端相接再与第一三极管BG1的发射端相接,第一三极管BG1的基极与第六 电阻R6相接后再与模块IC1脚4相接,第一电容C1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第 三电阻R3相接,第四电阻R4和第三电阻R3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相接, 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与电源相接,所述的第一三极管BG1的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相接 再与开关K 一端相接与电源相接,当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相接后分别与 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相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发光装置 LED1和第二发光装置LED2并联相接,第一发光装置LED1与开关K 一端相接,第二发光装置 LED2与第三二极管D3相接后与开关K另一端相接。本技术使用时,当开门产生的声响能够启动室内照明装置的声控开关自动接 通电源,使人们进入室内时照明装置发亮,避免了人们在黑暗中打开开关的不便,此时再将 开关上的手柄1手动拨至日常手动开关照明装置位置上即可长时间发亮;当晚上需要上床 休息或离开房间时,先将手柄1拨至声控开关位置上,照明装置能够在人们上床后或离开 房间后延时一段时间熄灭,使人们上床睡觉或离开房间时照明装置一直处于开启状态,特 别适合于老年人或儿童使用。所述声控电路模块IC1的型号为TC4093BP. 9122H。权利要求自动延时转换开关,它有壳体(7),壳体(7)内设有接线柱(5)和控制电路板(6),其特征在于控制电路板(6)上设有转换开关(K),控制电路板(6)上的开关触点(4)与滑块(3)相接触,滑块(3)上端为手柄(1),手柄(1)活动固定在壳体(7)上的滑槽(2)内;所述控制电路板(6)由声控电路模块IC1和日常开关电路并联相接,声控电路模块IC1的脚6、脚7相接后分别与第三电容C3相接再与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八电阻R8串联相接,第三电容C3和第八电阻R8另一端并联后与第二三极管BG2的一端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发射端分别与模块IC1脚9和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相接的模块IC1的脚8、脚14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一端与第七电阻R7相接再分别与模块IC1脚1和第十电阻R10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一端相接再与第一三极管BG1的发射端相接,第一三极管BG1的基极与第六电阻R6相接后再与模块IC1脚4相接,第一电容C1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第三电阻R3相接,第四电阻R4和第三电阻R3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相接,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与电源相接,所述的第一三极管BG1的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相接再与开关K一端相接与电源相接,当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相接后分别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相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发光装置LED1和第二发光装置LED2并联相接,第一发光装置LED1与开关K一端相接,第二发光装置LED2与第三二极管D3相接后与开关K另一端相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延时转换开关,壳体内设有接线柱和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上设有转换开关,控制电路板上的开关触点与滑块相接触,滑块上端为手柄,手柄活动固定在壳体上的滑槽内,所述控制电路板由声控电路模块IC1和日常开关电路并联相接,本技术由于采用手动开关和声控开关相结合的转换控制电路,可实现人们开门回家时照明装置自动打开、能按所需时间自动熄灭,解决了声控开关不能延时照明的问题。文档编号H05B37/02GK201657427SQ201020159709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5日专利技术者司景华, 李天平, 李明彦 申请人:李天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延时转换开关,它有壳体(7),壳体(7)内设有接线柱(5)和控制电路板(6),其特征在于:控制电路板(6)上设有转换开关(K),控制电路板(6)上的开关触点(4)与滑块(3)相接触,滑块(3)上端为手柄(1),手柄(1)活动固定在壳体(7)上的滑槽(2)内;所述控制电路板(6)由声控电路模块IC1和日常开关电路并联相接,声控电路模块IC1的脚6、脚7相接后分别与第三电容C3相接再与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八电阻R8串联相接,第三电容C3和第八电阻R8另一端并联后与第二三极管BG2的一端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发射端分别与模块IC1脚9和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相接的模块IC1的脚8、脚14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一端与第七电阻R7相接再分别与模块IC1脚1和第十电阻R10相接,第二三极管BG2的基极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一端相接再与第一三极管BG1的发射端相接,第一三极管BG1的基极与第六电阻R6相接后再与模块IC1脚4相接,第一电容C1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第三电阻R3相接,第四电阻R4和第三电阻R3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相接,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与电源相接,所述的第一三极管BG1的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相接再与开关K一端相接与电源相接,当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相接后分别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相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发光装置LED1和第二发光装置LED2并联相接,第一发光装置LED1与开关K一端相接,第二发光装置LED2与第三二极管D3相接后与开关K另一端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天平司景华李明彦
申请(专利权)人:李天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