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过电压保护装置、机动车部件和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80500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过电压保护装置、机动车部件和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其包括二极管、包括金属轨道的轨道布置结构、至少一个金属板及保持轨道布置结构和/或至少一个金属板的外壳。重要的是,通过外壳和这些金属轨道中的第一金属轨道界定了接收二极管的第一二极管接受器,且通过外壳和至少一个金属板界定了接收二极管的第二二极管接受器。二极管被插入在二极管接受器中并通过外壳分别夹持在第一金属轨道和至少一个金属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特别涉及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过电压保护装置,还特别涉及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或过电压保护装置的机动车部件,且还特别涉及一种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过电压保护装置、机动车部件和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特别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过电压保护装置,还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机动车部件或涉及过电压保护装置,并且更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在US 3,876,926 A中描述了开头提及的类型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这些通常作为单独部件安装在机动车的发动机舱内,并通过电缆连接到电机,使得必须在那里为其和电缆布线预留对应的安装空间。这样做的缺点在于,尽管期望有尽可能大的可用安装空间,但由于这样做,已经非常有限的发动机舱的安装空间被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改进的或至少另一实施例。特别地,试图提出一种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过电压保护装置以及一种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或过电压保护装置的机动车部件。此外,将提供一种用于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制造方法。
>[0004]利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机(46)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二极管(2a,2b),所述至少两个二极管(2a,2b)各自配备有二极管主体(60,61),并且所述至少两个二极管(2a,2b)各自配备有:布置在所述二极管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电连接接触引脚(58,59),用于电接触相应的二极管(2a,2b);以及电连接触点(63,64),所述电连接触点(63,64)由所述二极管主体(60,61)形成或与所述二极管主体(60,61)一体形成,用于电接触相应的二极管(2a,2b),

轨道布置结构(3),所述轨道布置结构(3)包括两个单独的导电金属轨道(4,18),

至少一个单独的导电金属板(32),

外壳(38),所述外壳(38)布置在所述轨道布置结构(3)和至少一个金属板(32)上,用于保持所述轨道布置结构(3)和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

其中所述外壳(38)将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以夹在中间的方式保持在所述金属轨道(4,18)之间,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不直接触及所述金属轨道(4,18),而是所述金属轨道(4,18)位于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的两侧,

其中所述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包括:用于接收二极管(2a,2b)的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通过所述外壳(38)和所述两个金属轨道(4,18)中的第一金属轨道(4)界定或形成;以及用于接收二极管(2a,2b)的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通过所述外壳(38)和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界定或形成,

其中第一二极管(2a)被插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中,并且所述第一二极管(2a)以其至少一个连接接触引脚(58)以导电方式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并且所述第一二极管(2a)通过所述外壳(38)被夹持到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上,使得所述第一二极管(2a)的连接触点(63)以导电且导热的方式接触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

其中第二二极管(2b)被插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中,所述第二二极管(2b)以其至少一个连接接触引脚(59)以导电的方式一体地连接到所述两个金属轨道(4,18)中的第二金属轨道(18),并且所述第二二极管(2b)通过所述外壳(38)被夹持到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上,使得所述第二二极管(2b)的连接触点(64)和/或所述第二二极管(2b)的二极管主体(61)以导热方式与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电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被布置在所述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的彼此相反的两侧(65,66)上,或者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被布置在所述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的彼此相反的两侧(65,66)中的同一侧(65,66)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的尺寸相同。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被布置在第一平面(67)中,或者至少两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限定第一平面(67),并且/或者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被布置在第二平面(68)中,或者至少两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限定第二平面(68),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平面(67)和所述第二平面(68)彼此平行并且/或者彼此偏移。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和/或所述第二金属轨道(18)和/或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各自一体化地实现和/或各自通过平坦主体实现,并且/或者

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中的所述第一二极管(2a)与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中的所述第二二极管(2b)串联电连接,并且/或者

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中的所述第一二极管(2a)与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中的所述第二二极管(2b)串联电连接,并且关于布置在另一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或另一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中且彼此串联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另一第一二极管(2a)和至少一个另一第二二极管(2b)并联电连接。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38)由一个单件式连续部件形成或由多个分离的区段形成。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在其主延伸部中限定主轴线(62),并且被分区为在所述主轴线(62)的方向上延伸的三个相连的平坦轨道部分(5,10,14),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包括两个一体的弯曲部分(9,13),所述弯曲部分(9,13)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被各自布置在两个轨道部分(5,10,14)之间并且将所述两个轨道部分彼此一体地连接,

其中所述弯曲部分(9,13)横向于所述主轴线(62)变形或弯曲,使得所述轨道部分(5,10,14)以预定的或可预定的弯曲角度(69)朝向彼此倾斜,并且/或者

其中所述弯曲角度(69)最大为45
°
,并且/或者

其中所述弯曲角度(69)最小为5
°
或小于5
°


其中所述弯曲部分(9,13)的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0)小于所述轨道部分(5,10,14)的同样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1),或者

其中所述弯曲部分(9,13)的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0)等于所述轨道部分(5,10,14)的同样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1)的最大50%。或特别地小于25%,或更特别地小于10%,并且/或者

其中所述弯曲部分(9,13)的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0)等于所述轨道部分(5,10,14)的同样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1)的至少25%。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由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的平坦轨道部分(5,10,14)并且由所述外壳(38)的第一横向支撑元件(42)界定或形成,并且/或者

其中所述第一横向支撑元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扬科
申请(专利权)人: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