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过电压保护装置、机动车部件和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80500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过电压保护装置、机动车部件和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其包括二极管、包括金属轨道的轨道布置结构、至少一个金属板及保持轨道布置结构和/或至少一个金属板的外壳。重要的是,通过外壳和这些金属轨道中的第一金属轨道界定了接收二极管的第一二极管接受器,且通过外壳和至少一个金属板界定了接收二极管的第二二极管接受器。二极管被插入在二极管接受器中并通过外壳分别夹持在第一金属轨道和至少一个金属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特别涉及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过电压保护装置,还特别涉及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或过电压保护装置的机动车部件,且还特别涉及一种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过电压保护装置、机动车部件和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特别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过电压保护装置,还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机动车部件或涉及过电压保护装置,并且更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在US 3,876,926 A中描述了开头提及的类型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这些通常作为单独部件安装在机动车的发动机舱内,并通过电缆连接到电机,使得必须在那里为其和电缆布线预留对应的安装空间。这样做的缺点在于,尽管期望有尽可能大的可用安装空间,但由于这样做,已经非常有限的发动机舱的安装空间被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改进的或至少另一实施例。特别地,试图提出一种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过电压保护装置以及一种具有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或过电压保护装置的机动车部件。此外,将提供一种用于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制造方法。
[0004]利用本专利技术,特别是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解决了该目的。有利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主题。
[0005]为了解决该目的,提出了一种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其用于机动车的电机,特别是发电机,更特别地是交流发电机,该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包括:至少两个二极管,该二极管各自配备有二极管主体、布置在其上用于电接触相应的二极管的至少一个电连接接触引脚,和由二极管主体形成或与二极管主体一体形成的用于电接触相应的二极管的电连接触点;轨道布置结构,该轨道布置结构包括两个单独的导电金属轨道;至少一个单独的导电金属板;外壳,例如模制的塑料外壳,该外壳布置在轨道布置结构和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上,用于保持轨道布置结构和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在此,外壳将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以夹在中间的方式保持在金属轨道之间,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不直接触及金属轨道,即相对于这些金属轨道是无接触的,并且金属轨道在两侧上位于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的侧面。重要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包括:用于接收二极管的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其通过外壳和这两个金属轨道中的第一金属轨道界定或形成;以及用于接收二极管的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其通过外壳和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界定或形成。第一二极管被插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中,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以其至少一个连接接触引脚以导电方式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特别是被钎焊或熔焊,并且所述第一二极管通过外壳被夹持到第一金属轨道上,使得其连接触点和/或其二极管主体以导电且导热的方式接触第一金属轨道。第二二极管被插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
中,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以其至少一个连接接触引脚以导电方式一体地连接到这两个金属轨道中的第二金属轨道,特别是被钎焊或熔焊,并且所述第二二极管通过外壳被夹持到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上,使得其连接触点和/或其二极管主体以导电且导热的方式接触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了承载至少两个(特别是相同的)二极管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该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可集成在例如机动车的电机中、特别是发电机中、进一步特别地交流发电机中,其结果是,可以有利地节省通常用于在机动车的发动机舱内安装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所需的安装空间,而可以以其它方式分配该安装空间。
[0006]为了改善至少一个二极管的二极管主体与第一金属轨道和/或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之间的热传导,实际上可以规定,在所述至少一个二极管的二极管主体与第一金属轨道和/或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之间引入导热膏或导热胶,该导热膏或导热胶既润湿所述至少一个二极管的二极管主体,又润湿第一金属轨道和/或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
[0007]所述二极管可以例如通过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所谓的TVS二极管)来实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是保护二极管,其被设计用于保护电子电路免受瞬态和过电压的威胁。特别是,该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被设计为在很短的时间段(例如,毫秒)内吸收大量能量(例如,焦耳)。
[0008]实际上规定,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被布置在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彼此相反的两侧上。由此,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第一二极管接受器和第二二极管接受器可以相对容易且迅速地装配有二极管,因为二极管可以从不同侧馈送到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此外,这导致了相对紧凑的设计。可替代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可以布置在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彼此相反的两侧中的同一侧上。如果在第一金属轨道和/或第二金属轨道上布置有附加的肋状散热器,则这是有利的。这对于散热目的来说可能是重要的。
[0009]实际上还规定,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的尺寸相同。由此,相同的二极管(即,尺寸相同的二极管)可插入到相应的二极管接受器中。由此,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安装是可能的,而不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因为二极管不需要分配给特定的二极管接受器,而是可以插入到任意的二极管接受器中。
[0010]实际上规定,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被布置在第一平面中,或者至少两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限定第一平面。此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可以被布置在第二平面中,或者至少两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限定第二平面。此外,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可以布置为彼此平行和/或彼此偏移。由此,提出了一种有利实施例,通过该实施例,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金属轨道和金属板可以相对容易地以导电和/或导热的方式彼此连接。
[0011]实际上还规定,第一金属轨道和/或第二金属轨道和/或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各自一体地实现,和/或各自通过一个平坦主体实现。此外,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中的第一二极管可以与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中的第二二极管串联电连接。在此,可以实际上规定,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中的第一二极管与布置在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中的第二二极管串联电连接,并且关于分别布置在另一第一二极管接受器和另一第二二极管接受器中且彼此串联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另一第一二极管和至少一个另一第二二极管,彼此并联电连接。由此,可以成本有效地大量提供金属轨道和/或金属板,使得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完全可以成本有效地实现。
[0012]实际上规定,外壳由一个单件式连续部件形成,或由多个分离的区段形成。由此,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的外壳可以成本有效地实现,并且特别是作为注射成型件实现。
[0013]实际上还规定,第一金属轨道在其主延伸部中限定了主轴线,并且被分区为在主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三个相连的平坦轨道部分。在此,第一金属轨道可以包括两个一体的弯曲部分,所述两个弯曲部分相对于主轴线各自布置在两个轨道部分之间并且将这些彼此一体地连接,其中例如作为该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在机动车的电机、特别是发电机、更特别地交流发电机上的安装的一部分,所述弯曲部分横向于主轴线变形或弯曲,使得轨道部分以预定或可预定的弯曲角度彼此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机(46)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二极管(2a,2b),所述至少两个二极管(2a,2b)各自配备有二极管主体(60,61),并且所述至少两个二极管(2a,2b)各自配备有:布置在所述二极管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电连接接触引脚(58,59),用于电接触相应的二极管(2a,2b);以及电连接触点(63,64),所述电连接触点(63,64)由所述二极管主体(60,61)形成或与所述二极管主体(60,61)一体形成,用于电接触相应的二极管(2a,2b),

轨道布置结构(3),所述轨道布置结构(3)包括两个单独的导电金属轨道(4,18),

至少一个单独的导电金属板(32),

外壳(38),所述外壳(38)布置在所述轨道布置结构(3)和至少一个金属板(32)上,用于保持所述轨道布置结构(3)和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

其中所述外壳(38)将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以夹在中间的方式保持在所述金属轨道(4,18)之间,使得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不直接触及所述金属轨道(4,18),而是所述金属轨道(4,18)位于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的两侧,

其中所述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包括:用于接收二极管(2a,2b)的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通过所述外壳(38)和所述两个金属轨道(4,18)中的第一金属轨道(4)界定或形成;以及用于接收二极管(2a,2b)的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通过所述外壳(38)和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界定或形成,

其中第一二极管(2a)被插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中,并且所述第一二极管(2a)以其至少一个连接接触引脚(58)以导电方式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并且所述第一二极管(2a)通过所述外壳(38)被夹持到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上,使得所述第一二极管(2a)的连接触点(63)以导电且导热的方式接触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

其中第二二极管(2b)被插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中,所述第二二极管(2b)以其至少一个连接接触引脚(59)以导电的方式一体地连接到所述两个金属轨道(4,18)中的第二金属轨道(18),并且所述第二二极管(2b)通过所述外壳(38)被夹持到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上,使得所述第二二极管(2b)的连接触点(64)和/或所述第二二极管(2b)的二极管主体(61)以导热方式与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电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被布置在所述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的彼此相反的两侧(65,66)上,或者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被布置在所述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的彼此相反的两侧(65,66)中的同一侧(65,66)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的尺寸相同。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被布置在第一平面(67)中,或者至少两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限定第一平面(67),并且/或者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被布置在第二平面(68)中,或者至少两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限定第二平面(68),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平面(67)和所述第二平面(68)彼此平行并且/或者彼此偏移。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和/或所述第二金属轨道(18)和/或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32)各自一体化地实现和/或各自通过平坦主体实现,并且/或者

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中的所述第一二极管(2a)与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中的所述第二二极管(2b)串联电连接,并且/或者

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中的所述第一二极管(2a)与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中的所述第二二极管(2b)串联电连接,并且关于布置在另一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或另一第二二极管接受器(45)中且彼此串联电连接的至少一个另一第一二极管(2a)和至少一个另一第二二极管(2b)并联电连接。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38)由一个单件式连续部件形成或由多个分离的区段形成。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在其主延伸部中限定主轴线(62),并且被分区为在所述主轴线(62)的方向上延伸的三个相连的平坦轨道部分(5,10,14),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包括两个一体的弯曲部分(9,13),所述弯曲部分(9,13)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被各自布置在两个轨道部分(5,10,14)之间并且将所述两个轨道部分彼此一体地连接,

其中所述弯曲部分(9,13)横向于所述主轴线(62)变形或弯曲,使得所述轨道部分(5,10,14)以预定的或可预定的弯曲角度(69)朝向彼此倾斜,并且/或者

其中所述弯曲角度(69)最大为45
°
,并且/或者

其中所述弯曲角度(69)最小为5
°
或小于5
°


其中所述弯曲部分(9,13)的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0)小于所述轨道部分(5,10,14)的同样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1),或者

其中所述弯曲部分(9,13)的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0)等于所述轨道部分(5,10,14)的同样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1)的最大50%。或特别地小于25%,或更特别地小于10%,并且/或者

其中所述弯曲部分(9,13)的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0)等于所述轨道部分(5,10,14)的同样相对于所述主轴线(62)横向定向的宽度(71)的至少25%。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极管载架布置结构(1),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二极管接受器(44)由所述第一金属轨道(4)的平坦轨道部分(5,10,14)并且由所述外壳(38)的第一横向支撑元件(42)界定或形成,并且/或者

其中所述第一横向支撑元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扬科
申请(专利权)人: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