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80399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部形成有预设空间,所述安装壳体上还形成有与所述预设空间相互分离的热交换空间,所述热交换空间用于与燃烧取暖器的排烟通道相连通,所述安装壳体上还形成有散热口;热量收集器,设置于所述预设空间中,所述热量收集器用于收集所述热交换空间中的热量,所述热量收集器上形成有第一热交换通道;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预设空间中,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散热口对应,所述散热装置上形成有第二热交换通道;循环管路,形成有供热交换介质流通的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完成对燃烧取暖器燃烧过程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可以提升燃烧取暖器的热量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余热回收
,尤其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燃烧取暖器主要是燃烧燃料产生热量,燃烧取暖器为用于防寒取暖的装置具有轻便

灵活的特点,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家用领域,燃烧取暖器其在燃料燃烧取暖的过程中会产生烟,烟一般通过烟囱排出室外,然而在排烟的过程中会带走较大的热量,其导致燃烧取暖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的利用率较低,进一步其导致燃料的利用率不高,不利于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可以完成对燃烧取暖器燃烧过程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可以提升燃烧取暖器的热量的利用率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
[0005]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部形成有预设空间,所述安装壳体上还形成有与所述预设空间相互分离的热交换空间,所述热交换空间用于与燃烧取暖器的排烟通道相连通,所述安装壳体上还形成有散热口;
[0006]热量收集器,设置于所述预设空间中,所述热量收集器用于收集所述热交换空间中的热量,所述热量收集器上形成有第一热交换通道;
[0007]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预设空间中,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散热口对应,所述散热装置上形成有第二热交换通道;
[0008]循环管路,形成有供热交换介质流通的通道;
[0009]容纳盒,形成有用于容纳热交换介质的空间,所述第二热交换通道r/>、
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以及所述容纳盒内部的空间与所述循环管路的通道连通以构成循环通路;
[0010]流体驱动件,与所述循环管路连接,所述流体驱动件用于驱动热交换介质在所述循环通路中循环流通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热量收集器包括收集基座和集热棒,所述收集基座的内部形成有供热交换介质流通的热交换通道,所述收集基座上还形成有一热交换平面,所述集热棒伸入至热交换空间,所述集热棒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集热棒的端部与所述热交换平面连接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热量收集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呈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的集热棒伸入至所述热交换空间且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的集热棒的端部形成设定间隙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热交换空间中且位于所述设定间隙的上方以及所述设定间隙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安装壳体包括通道外壳,所述通道外壳的内部空
间为所述热交换空间,所述通道外壳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第一侧向开口和第二侧向开口,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的集热棒分别从所述第一侧向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开口伸入至所述热交换空间,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的收集基座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侧向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开口的位置且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的收集基座分别封闭所述第一侧向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开口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多根所述集热棒在所述热交换平面沿横向以第一间距等间距分布以形成第一排集热棒,多根所述集热棒在所述热交换平面沿横向以第二间距等间距分布以形成第二排集热棒,所述第一排集热棒和所述第二排集热棒在竖直方向上具有设定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于与所述第二间距相等,所述第一排集热棒与所述第二排集热棒呈错位分布,所述第一排集热棒与所述第二排集热棒错位的距离为所述第一间距的一半,所述第一排集热棒和所述第二排集热棒在竖直方向以所述设定间距交替分布以构成集热棒阵列,所述设定间距为所述第一间距的一半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容纳部件

第二容纳部件

连通部件以及散热部件,所述第一容纳部件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热交换介质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容纳部件上至少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用于与热交换介质的循环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容纳部件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热交换介质的容置空间,所述连通部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连通部件呈相互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部件和所述第二容纳部件之间,且连通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纳空间和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所述连通部件为热传导材质,所述散热部件设置于所述连通部件上,所述散热部件上形成有多个散热面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吹风机,所述吹风机的吹风口对着所述散热部件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连通部件为金属材质的扁管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散热部件上形成有多个
U
形口,所述
U
形口的内侧表面为所述散热面,所述
U
形口的一侧朝向所述吹风机的吹风口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包括安装壳体

热量收集器

散热装置

循环管路

容纳盒以及流体驱动件,热量收集器

循环管路

散热装置以及容纳盒安装在安装壳体内部的预设空间中,而在进行余热回收的时候,可以将安装壳体与燃烧取暖器的排烟口连接,从而使得安装壳体上的热交换空间与燃烧取暖器的排烟通道相互连通,进而可以使得燃烧取暖器燃烧所产生的尾烟可以进入到热交换空间,热量收集器对进入热交换空间的尾烟的余热进行收集,流体驱动件则驱动热交换介质在整个循环通路中流通,其在工作的时候,流体驱动件启动从而驱动热交换介质从容纳盒的出口进入到第一热交换通道中,热量收集器所收集的燃烧取暖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在第一热交换通道与热交换介质进行热交换,热吸收之后的热交换介质在流体驱动件的驱动下进入到第二热交换通道,该第二热交换通道位于散热装置上,进入到第二热交换通道中的热交换介质与散热装置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收集的余热传递至散热装置上,散热装置可以将收集的余热进行重新利用

[0021]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0022]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余热回收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0023]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余热回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循环管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安装壳体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6]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热量收集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道外壳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8]图7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通道外壳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的内部形成有预设空间,所述安装壳体上还形成有与所述预设空间相互分离的热交换空间,所述热交换空间用于与燃烧取暖器的排烟通道相连通,所述安装壳体上还形成有散热口;热量收集器,设置于所述预设空间中,所述热量收集器用于收集所述热交换空间中的热量,所述热量收集器上形成有第一热交换通道;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预设空间中,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散热口对应,所述散热装置上形成有第二热交换通道;循环管路,形成有供热交换介质流通的通道;容纳盒,形成有用于容纳热交换介质的空间,所述第二热交换通道

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以及所述容纳盒内部的空间与所述循环管路的通道连通以构成循环通路;流体驱动件,与所述循环管路连接,所述流体驱动件用于驱动热交换介质在所述循环通路中循环流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收集器包括收集基座和集热棒,所述收集基座的内部形成有供热交换介质流通的热交换通道,所述收集基座上还形成有一热交换平面,所述集热棒伸入至热交换空间,所述集热棒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集热棒的端部与所述热交换平面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收集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呈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的集热棒伸入至所述热交换空间且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的集热棒的端部形成设定间隙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空间中且位于所述设定间隙的上方以及所述设定间隙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包括通道外壳,所述通道外壳的内部空间为所述热交换空间,所述通道外壳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第一侧向开口和第二侧向开口,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的集热棒分别从所述第一侧向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开口伸入至所述热交换空间,两个所述热量收集器的收集基座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侧向开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开口的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学利方昌春杨武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宝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