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声学增强材料及其制作方法和扬声器技术

技术编号:3978760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声学增强材料及其制作方法和扬声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声学增强材料及其制作方法和扬声器、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声学增强材料及其制作方法和扬声器

电子设备,属于材料
特别是电子声学材料



技术介绍

[0002]手机

平板

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轻薄化,因此其使用的扬声器系统组件的谐振腔体也越来越小

众所周知,越来越小的扬声器的谐振腔体导致谐振频率升高

低频声压灵敏度降低,而消费者对手机

平板

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音频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

为了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声学增强材料应运而生

[0003]将能高效吸附和释放空气分子的多孔粉体材料通过成型技术制备成平均粒径为
200

800
μ
m
的吸音颗粒,并将其填充于扬声器的腔体中,是提升小腔体扬声器音频质量的常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例如:首先,现有技术通常通过罐装方式将吸音颗粒填充于扬声器的腔体,但是罐装过程比较困难

尤其是有些微型扬声器的谐振腔体空间非常小,其空间高度在数百微米的范围,在如此狭小的谐振腔体中定量填充吸音颗粒,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但往往窄小谐振腔体对低频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需要填充吸音材料的结构

其次,在扬声器工作过程中,传统吸音颗粒在腔体中高频振动并与腔体内壁碰撞,导致吸音颗粒出现破裂和碎粉的现象,损坏扬声器单体

此外,在现阶段的灌装工艺中,吸音颗粒仅能填充
80
%左右的扬声器模组后腔体积,不能充分利用后腔空间

[0004]因此,提供一种新型的声学增强材料及其制作方法和扬声器

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声学增强材料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声学增强材料更加蓬松,孔隙率高,有利于多孔粉体材料发挥声学效果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以上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制作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扬声器,其后腔中装配有以上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

[0008]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扬声器后腔中装配有以上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

[0009]为了实现以上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声学增强材料,其中,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由纤维状材料相互交织而成,其内部具有三维网络结构,所述纤维状材料的表面通过沉淀助剂附着
(
沉淀
)
有多孔粉体材料;
[0010]其中,所述纤维状材料包括无机纤维

植物纤维和复合组分的化学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0011]本专利技术中,纤维状材料相互交织形成了声学增强材料,并于交织过程中在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内部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由于所述纤维状材料的表面通过沉淀助剂附着有
多孔粉体材料,相当于多孔粉体材料也附着于三维网络结构中及声学增强材料的表面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以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总重量为
100
%计,所述纤维状材料的绝干质量占比为
19.50

85.95
%,所述多孔粉体材料的绝干质量占比为
14.0

80.0
%,优选为
50.0

70.0
%,所述沉淀助剂的绝干质量占比为
0.05

0.5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纤维状材料的直径或宽度范围为3‑
70
μ
m
,长径比范围为8‑
500。
本专利技术中,“长径比”是指纤维状材料的长度与直径的比值,在一些特殊的纤维状材料中,“长径比”也可理解为其长度与宽度的比值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无机纤维的直径或宽度范围为3‑
45
μ
m
,长径比为
10

500。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无机纤维包括玄武岩纤维

玻璃纤维

石英纤维

石棉纤维

火山岩纤维

金属纤维

氧化铝纤维及碳纤维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0016]本专利技术使用的上述无机纤维的特点在于:不吸收或极少量吸收水分,在水性体系环境中不变形

由于该无机纤维具有硬挺

刚性大及不变形等特点,使得其在维护和保持声学增强材料的形态和挺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植物纤维的直径或宽度范围为8‑
70
μ
m
,长径比范围为8‑
150。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植物纤维的吸湿比为
16.0

31.5
%,优选为
20.0

31.5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以上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植物纤维为以天然植物为原料制得的纤维状材料,其中所述天然植物包括针叶木

阔叶木





稻草

甘蔗渣

芦苇及棉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0020]本专利技术选用的植物纤维含有较多的亲水性基团,例如:羟基

羧基等,将包含有植物纤维的声学增强材料在后腔实际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水分子会优先被植物纤维吸收固定,从而降低多孔粉体材料因水分子而带来的性能衰减,充分提高了声学增强材料在后腔的使用寿命

[0021]本专利技术选用的植物纤维的主要组成是纤维素,还含有极少量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为了提升声学增强材料的声学性能,提升声学增强材料中的具有声学增强功能的多孔粉体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是首要方案

本专利技术使用的多孔粉体材料粒子为无机物,同时其尺寸远远小于纤维状材料,水性体系中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作用力...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由纤维状材料相互交织而成,其内部具有三维网络结构,所述纤维状材料的表面通过沉淀助剂附着有多孔粉体材料;其中,所述纤维状材料包括无机纤维

植物纤维和复合组分的化学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声学增强材料的总重量为
100
%计,所述纤维状材料的绝干质量占比为
19.50

85.95
%,所述多孔粉体材料的绝干质量占比为
14.0

80.0
%,优选为
50.0

70.0
%,所述沉淀助剂的绝干质量占比为
0.05

0.5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状材料的直径或宽度范围为3‑
70
μ
m
,长径比范围为8‑
500。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纤维的直径或宽度范围为3‑
45
μ
m
,长径比为
10

500。5.
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纤维包括玄武岩纤维

玻璃纤维

石英纤维

石棉纤维

火山岩纤维

金属纤维

氧化铝纤维及碳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纤维的直径或宽度范围为8‑
70
μ
m
,长径比范围为8‑
150。7.
根据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纤维的吸湿比为
16.0

31.5
%,优选为
20.0

31.5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纤维为以天然植物为原料制得的纤维状材料,其中所述天然植物包括针叶木

阔叶木





稻草

甘蔗渣

芦苇及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组分的化学纤维的直径或宽度范围为
10

70
μ
m
,长径比范围为
10

200。10.
根据权利要求1‑3,9任一项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组分的化学纤维包括皮芯结构

并列结构

海岛结构复合组分的化学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优选地,并列结构复合组分的化学纤维包括熔点不高于
140℃
的化学纤维和熔点不低于
150℃
的化学纤维;更优选地,熔点不高于
140℃
的化学纤维包括聚乙烯纤维和
/
或改性的聚酯纤维,熔点不低于
150℃
的化学纤维包括普通聚酯纤维和
/
或聚丙烯纤维;还优选地,海岛结构复合组分的化学纤维的母体的材质包括熔点不高于
140℃
的化学纤维,分散相的材质包括熔点不低于
150℃
的化学纤维;还更优选地,母体的材质包括聚乙烯纤维和
/
或改性的聚酯纤维,分散相的材质包括普通聚酯纤维和
/
或聚丙烯纤维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声学增强材料,其特征在于,皮芯结构复合组分的化学纤维包括芯层和包覆芯层的皮层,且所述皮层的材质包括熔点不高于
140℃
的化学纤维,所述芯层的材质包括熔点不低于
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明波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张磊马院红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贝斯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