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8225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本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的自行车均包括避震车架

但是,人坐在自行车上时,人的重量会下压车架,使得车架往下降;同时,在骑行的时候,人踩动脚踏,使得链条带动后轮往上提,车架往下降,两相叠加导致车架偏软,骑行过程中卸力太多,骑行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自行车的车架偏软,骑行过程中卸力太多,骑行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

[0004]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包括:
[0006]车架本体;
[0007]后上叉,所述后上叉的一端与所述车架本体转动连接;
[0008]后下叉,所述后下叉的一端及所述后上叉的另一端均用于与后轮的第一转轴传动配合;
[0009]避震连杆,所述避震连杆位于所述后上叉的下方,并与所述车架本体转动连接,所述避震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后下叉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及
[0010]避震器,所述避震器的一端与所述车架本体转动连接,所述避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避震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0011]上述实施例中的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使用时,人坐在自行车上时,人的重量会下压车架本体,使得车架本体往下降

但是,与现有技术中的避震车架相比而言,本申请中的避震转点位于后上叉与车架本体的连接处,即避震转点上移,使得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的反蹲值增加,进而使得在骑行的时候,人踩动脚踏,链条带动后轮往下降,后轮通过后上叉及后下叉配合带动避震连杆转动,避震连杆推动避震器回弹,从而使得车架本体往上升,一上一下互相抵消,保证骑行过程中车架本体保持平稳,车架本体的移动幅度减小,卸力减少,骑行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骑行在不良路面时,避震连杆对避震器的推力方向与车架本体对避震器的冲击力方向不同,不影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的避震效果,提高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的可靠性

[0012]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架本体设有中轴孔,所述中轴孔的外侧壁设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设有第三轴孔,所述避震连杆沿弧线方向延伸,两个所述避震连杆靠近中轴孔的一侧均设有连接部,所述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还包括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三轴孔,所述第四转轴的两端与两个所述连接部对应连接

如此,提高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装配的便利性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壁与所述中轴孔的外侧壁滚动配合

如此,车架本体与避震连杆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提高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的可靠性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上叉

所述后下叉及所述避震连杆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后上叉

两个所述后下叉及两个所述避震连杆均对应设置于所述车架本体相对的两侧

如此,后上叉

后下叉及避震连杆能够与车架本体配合形成连杆传动结构,通过设置两个连杆传动结构,保证车架本体能够受到足够的推力以抵消人对车架本体的压力,使得车架本体的平稳性增加,提高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的可靠性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避震连杆远离所述避震器的一端均设有滑动部,两个所述后下叉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与两个所述滑动部对应滑动配合

如此,后下叉与避震连杆之间能够相对活动,保证在骑行的过程中后下叉不会与避震连杆之间发生干涉,提高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的可靠性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滑动部均设置为滑槽,所述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还包括滑杆,所述滑杆穿设于两个所述滑槽,并与两个所述滑槽均滑动配合,所述滑杆的两端与两个所述后下叉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对应连接

如此,后下叉与避震连杆之间能够相对活动,保证在骑行的过程中后下叉不会与避震连杆之间发生干涉,提高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的可靠性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还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与两个所述避震连杆靠近所述避震器的一端对应连接,所述避震器靠近所述避震连杆的一端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二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

如此,两个避震连杆能够通过第二转轴推动避震器,提高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的可靠性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架本体包括下管,所述下管设有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接座与所述避震器远离所述避震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

如此,避震器可以通过第二连接座连接在下管上,提高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装配的便利性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架本体靠近后轮的一侧设有第三连接座,所述第三连接座设有第二轴孔,所述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还包括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二轴孔,所述第三转轴的两端与两个所述后上叉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对应连接

如此,两个后上叉之间

两个后下叉之间

及两个避震连杆之间均能够保持同步转动,提高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的可靠性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还包括勾爪,所述后上叉远离所述车架本体的一端

及所述后下叉远离所述避震连杆的一端均与所述勾爪固定连接

如此,勾爪能够勾住后轮的转轴,保证后轮能够带动后上叉及后下叉转动,后下叉能够通过避震连杆推动避震器,提高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装配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的附图

[0024]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
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
100、
车架本体;
110、
中轴孔;
111、
第一连接座;
120、
下管;
121、
第二连接座;
130、
上管;
140、
中管;
14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本体;后上叉,所述后上叉的一端与所述车架本体转动连接;后下叉,所述后下叉的一端及所述后上叉的另一端均用于与后轮的第一转轴传动配合;避震连杆,所述避震连杆位于所述后上叉的下方,并与所述车架本体转动连接,所述避震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后下叉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及避震器,所述避震器的一端与所述车架本体转动连接,所述避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避震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本体设有中轴孔,所述中轴孔的外侧壁设有第一连接座,所述避震连杆沿弧线方向延伸,所述避震连杆靠近所述中轴孔的一侧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座转动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壁与所述中轴孔的外侧壁滚动配合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上叉

所述后下叉及所述避震连杆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后上叉

两个所述后下叉及两个所述避震连杆均对应设置于所述车架本体相对的两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后避震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避震连杆远离所述避震器的一端均设有滑动部,两个所述后下叉的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与两个所述滑动部对应滑动配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怡平梁志斌韩德玮
申请(专利权)人: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