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6420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02:19
接触单元,包括外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触单元


[0001]本技术涉及开关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单元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交直流电器产业的迅速发展,旋转式隔离开关得到了广泛应用

隔离开关是一种同时具备隔离功能和开关功能的开关装置,在传统的旋转隔离开关中,在其外壳内设置有与触头机构配合的灭弧系统,由灭弧系统熄灭触头机构产生的电弧,灭弧系统产生的高温尾气通过设置于外壳侧壁的排气口排出,这种排出外壳的高温气体容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影响相邻设备的正常使用,不利于保证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可靠性高且不需要排出尾气的接触单元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接触单元,包括外壳

触头机构和灭弧系统,所述触头机构装配于外壳的中部,所述灭弧系统的入弧口与触头机构对应,灭弧系统包括灭弧室,所述灭弧系统还包括缓冲区,所述缓冲区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立柱,所述立柱与灭弧室的排气孔相对

[0006]优选的,多个立柱至少排列成两行,相邻两行的立柱错位设置

[0007]优选的,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围绕设置于灭弧室的外侧,所述挡板与排气孔之间的间隔形成缓冲区

[0008]优选的,所述立柱的凸出高度小于挡板的高度

[0009]优选的,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围绕且贴合设置于触头机构的外侧,所述限位板与挡板衔接

[0010]优选的,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一对限位板以及两对挡板,一对限位板位于两对挡板之间,且每对挡板之间的间隔大于一对限位板之间的间隔,每个挡板的一端向限位板偏折并与限位板连接

[0011]优选的,每个挡板包括平直段和衔接段,每对挡板的两个平直段之间的间距大于一对限位板之间的间距,每个衔接段倾斜连接在平直段与一个限位板之间

[0012]优选的,每个灭弧系统包括两个缓冲区,所述灭弧室对应设置于两个缓冲区之间

[0013]优选的,所述灭弧室包括灭弧罩,所述灭弧罩的一端设有入弧口,所述缓冲区位于灭弧罩外的相对两侧,所述灭弧罩内设置有两个栅片组,每个栅片组与一个缓冲区相邻,位于缓冲区与栅片组之间的灭弧罩侧壁开设有排气孔

[0014]优选的,所述灭弧系统包括两个灭弧室,两个灭弧室位于两个缓冲区之间,每个灭弧室包括灭弧罩,所述灭弧罩的一端设有入弧口,所述灭弧罩内设置有一个栅片组,位于缓冲区与栅片组之间的灭弧罩侧壁开设有排气孔

[0015]优选的,所述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灭弧间隙,至少有部分灭弧间隙与排气孔对应;每个灭弧栅片的一端边缘开设有灭弧缺口,所有灭弧缺口连通形成灭弧槽,两个栅片组的灭弧槽相对

[0016]本技术的接触单元,其灭弧系统的缓冲区设置有多个立柱,从排气孔排出的高温尾气经过多个立柱缓冲后无需排出外壳,外壳上可以不用额外设置排气口,避免排出高温气体影响其使用安全性

[0017]此外,相邻两行的立柱错位设置,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缓冲作用,利于缩小缓冲区面积

[0018]此外,挡板围绕灭弧室外侧,使挡板与排气孔之间的间隔形成缓冲区,高温尾气被限制在缓冲区内,特别是挡板的凸出高度高于立柱的凸出高度,避免高温尾气从缓冲区外溢至外壳内的气体空间,使立柱被充分利用,减少对外壳内的其他部件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中接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中接触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中栅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a

触头机构,1‑
动触头组件,2‑
静触头组件,
40

灭弧室,
41

栅片组,
410

灭弧槽,
411

灭弧栅片,
412

灭弧缺口,
423

排气孔,
45

缓冲区,
451

立柱,5‑
外壳,
52

挡板,
521

平直段,
522

衔接段,
53

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接触单元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的接触单元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0026]隔离开关包括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和接触模块,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相邻的两个接触单元联动连接,由操作模块的操作机构驱动至少一个接触单元进行分合闸

[0027]具体的,如图
1、2
所示,每个接触单元包括外壳5,在外壳5内设置有触头机构
a
和灭弧系统,其中触头机构
a
设置于外壳5的中部,触头机构
a
包括动触头组件1和一对静触头组件2,每个静触头组件2与一个接线组件连接,动触头组件1在一对静触头组件2之间转动,用于接通或断开每个接触单元内的主线路,其中,动触头组件1包括转轴以及设置于转轴内的一对动接触部,转轴转动设置于一对静触头组件2之间,在转轴内设置有一个动触桥,由动触桥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每个动接触部沿转轴的径向延伸至转轴外,随着转轴被驱动转动,使每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一个静触头组件2接触或分离;相邻两个接触单元通过转轴联动连接,从而实现所有接触单元内的触头机构
a
同步分合闸;灭弧系统配合设置于触头机构
a
的一侧用于熄灭触头机构
a
分闸时产生的电弧,灭弧系统的入弧口与触头机构
a
对应,灭弧系统包括灭弧室
40
,灭弧室
40
配合设置于触头机构
a
的一侧,从入弧口进入的电弧由灭弧室
40
切割熄灭,由灭弧室
40
的排气孔
423
排出尾气

[0028]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灭弧系统还包括缓冲区
45
,在缓冲区
45
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立柱
451
,立柱
451
与灭弧室
40
的排气孔
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接触单元,包括外壳
(5)、
触头机构
(a)
和灭弧系统,所述触头机构
(a)
装配于外壳
(5)
的中部,所述灭弧系统的入弧口与触头机构
(a)
对应,灭弧系统包括灭弧室
(40)
,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系统还包括缓冲区
(45)
,所述缓冲区
(45)
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立柱
(451)
,所述立柱
(451)
与灭弧室
(40)
的排气孔
(423)
相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多个立柱
(451)
至少排列成两行,相邻两行的立柱
(451)
错位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
(5)
内设置有挡板
(52)
,所述挡板
(52)
围绕设置于灭弧室
(40)
的外侧,所述挡板
(52)
与排气孔
(423)
之间的间隔形成缓冲区
(45)。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
(451)
的凸出高度小于挡板
(52)
的高度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
(5)
内还设置有限位板
(53)
,所述限位板
(53)
围绕且贴合设置于触头机构
(a)
的外侧,所述限位板
(53)
与挡板
(52)
衔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
(5)
内设置有一对限位板
(53)
以及两对挡板
(52)
,一对限位板
(53)
位于两对挡板
(52)
之间,且每对挡板
(52)
之间的间隔大于一对限位板
(53)
之间的间隔,每个挡板
(52)
的一端向限位板
(53)
偏折并与限位板
(53)
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挡板
(52)
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家鹏顾哲龚锐李闯秦志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