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开关及其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077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低压电气旋转开关的领域,公开了一种隔离开关及其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包括第一电弧通道,第一电弧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靠近电弧初始产生区域的第一导入口及延伸至隔离开关外的第一导出口;第二电弧通道,第二电弧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靠近电弧终止区域的第二导入口及延伸至隔离开关外的第二导出口;第一导出口和第二导出口设置于隔离开关的同一侧面且相互靠近。本申请具有在保证灭弧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在隔离开关附近布设其他电气部件的效果。在隔离开关附近布设其他电气部件的效果。在隔离开关附近布设其他电气部件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离开关及其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气旋转开关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隔离开关及其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光伏等相关技术向更高电压和电流的方向发展,对光伏直流隔离开关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光伏直流开关适应高电压、大电流,其中主要的技术难点在于灭弧技术,当开关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时,会产生导电的电弧,使得直流回路直到电弧熄灭才会断开,动触头与静触头即将脱开的位置为电弧初始产生区域,动触头分断运动停止的位置为电弧终止区域,电压的升高及电流的增加会使得产生的电弧增多,易导致直流开关的烧毁。
[0003]灭弧技术一般是通过提高电弧电压、增大开距及提高分闸速度等方法,还可以采用多通道减压结构来实现:在开关静触头区域和动触头运动停止区域分别设置电弧减压通道的起始位置,并在壳体的多个侧面上均匀的分布电弧减压通道的电弧喷出位置,将分断时电弧产生的能量通过多个电弧减压通道进行快速分散,使得电弧能量不完全作用到某一个通道上,从而实现高电压、大电流的灭弧能力,实现产品的小型化。
[0004]如图1所示,利用多通道减压结构实现灭弧时,为保证多个电弧减压通道8互相不连通,通常将它们设置于不同的方向,并在开关外壳上设置多个电弧喷出口9,电弧喷出口9一般位于开关外壳的四个端角处,电弧喷出口9会在开关分断的过程中喷出电弧,对周围的电气部件造成短路或烧蚀,使得开关的附近无法布设其他电气部件,造成了空间的浪费;如为了减少喷出电弧对其他电气部件的影响而减少电弧喷出口9的数量,又会影响开关的灭弧能力,现有的光伏直流开关不易在灭弧能力及空间利用之间达成理想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在保证灭弧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在隔离开关附近布设其他电气部件,本申请提供一种隔离开关及其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包括第一电弧通道,所述第一电弧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靠近电弧初始产生区域的第一导入口及延伸至隔离开关外的第一导出口;
[0008]第二电弧通道,所述第二电弧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靠近电弧终止区域的第二导入口及延伸至隔离开关外的第二导出口;
[0009]所述第一导出口和第二导出口设置于隔离开关的同一侧面且相互靠近。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弧在产生后,部分电弧能量经由第二导入口进入第二电弧通道中,剩余电弧能量继续延伸进入第一电弧通道中,电弧在第二电弧通道及第一电弧通道中进行燃烧消耗后,电弧从第二导出口及第一导出口中喷出,最大化利用了开关内部的空间,保证了灭弧效果,第二导出口与第一导出口相互靠近设置,使得第二导出口与第一导出口喷出的电弧集中于隔离开关侧面的一处,可于该侧面避开第一导出口及第二导出
口的位置布设其他电气部件,在保证灭弧能力的同时,提高了隔离开关的空间利用率。
[0011]可选的,所述第二电弧通道与第一电弧通道不连通。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电弧通道与第二电弧通道进行分离,使得两部分电弧分别位于第一电弧通道及第二电弧通道中进行独自燃烧,并分别从第一导出口及第二导出口中喷出,使得第一电弧通道及第二电弧通道中的电弧能量分布较为平衡,进而使得第一导出口及第二导出口喷出的电弧高度相近,减少某一导出口喷出电弧过多的情况。
[0013]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弧通道及第二电弧通道均为曲折结构。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曲折结构增加了电弧在第二电弧通道或第一电弧通道内的运动路径,使得电弧能够尽量进行燃烧,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电弧喷出的电弧高度。
[0015]可选的,所述曲折结构为U型或Z型。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型及Z型的曲折结构能够增加电弧的运动路径,同时减小整体路径所占据的空间,进一步提高隔离开关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0017]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隔离开关,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8]一种隔离开关,包括多层壳体,相邻所述壳体之间均设有静导电件组及与静导电件组配合的导电组件;
[0019]相邻壳体之间:所述壳体中部设有腔体,导电组件位于腔体中且与壳体转动连接,静导电件组包括两个静导电件,两个静导电件对称设置;
[0020]相邻所述壳体之间均设有两个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设置于相对应的静导电件沿导电组件分断运动方向的一端。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组件进行转动,导电组件与静导电件分断时产生电弧,电弧延伸进入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中,使得电弧在减压结构中充分燃烧消耗后从隔离开关中喷出,使得隔离开关附近能够布设其他电气部件,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不影响隔离开关的灭弧能力。
[0022]可选的,所述第二电弧通道及第一电弧通道沿导电组件分断运动方向依次设置。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弧沿延伸路径进行移动时,首先经过第二电弧通道,部分电弧能量进入第二电弧通道中,剩余电弧能量进入第一电弧通道中,使得第二电弧通道承担部分灭弧功能,进而提高了隔离开关整体的灭弧能力。
[0024]可选的,所述第二电弧通道和第一电弧通道由相邻壳体相互扣合形成。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壳体相互扣合,形成多个单独且互不连通的电弧喷出通道,简化了装配过程。
[0026]可选的,相邻所述壳体沿宽度方向两侧设有卡扣,相邻壳体沿壳体长度方向焊接。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壳体之间首先使用卡扣进行连接,使相邻壳体保持相对位置固定,将相邻壳体进行定位后,再将相邻壳体进行焊接,有利于保证相邻壳体连接的准确性及稳定性。
[0028]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9]1.通过设置第一电弧通道与第二电弧通道,部分电弧进入第二电弧通道中,使得电弧分别在分段第一电弧通道及第二电弧通道中进行燃烧消耗,减小电弧喷出隔离开关时的高度,保证灭弧能力;
[0030]2.通过将第二导出口及第一导出口相互靠近设置,能够在该侧面避开第一导出口
及第二导出口的位置进行其他电气部件的布设,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
技术介绍
中隔离开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本实施例中一种隔离开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本实施例中相邻壳体扣合后的剖面示意图。
[0034]图4是本实施例中旨在突显第二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电弧通道;11、第一导入口;12、第一导出口;2、第一磁体;3、第二电弧通道;31、第二导入口;32、第二导出口;4、第二磁体;5、壳体;51、腔体;53、卡扣;6、导电组件;7、静导电件组;71、静导电件;8、电弧减压通道;9、电弧喷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结合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弧通道(1),所述第一电弧通道(1)的两端分别设有靠近电弧初始产生区域的第一导入口(11)及延伸至隔离开关外的第一导出口(12);第二电弧通道(3),所述第二电弧通道(3)的两端分别设有靠近电弧终止区域的第二导入口(31)及延伸至隔离开关外的第二导出口(32);所述第一导出口(12)和第二导出口(32)设置于隔离开关的同一侧面且相互靠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弧通道(3)与第一电弧通道(1)不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弧通道(1)及第二电弧通道(3)均为曲折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开关腔体电弧减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折结构为U型或Z型。5.一种隔离开关,包括多层壳体(5),相邻所述壳体(5)之间均设有静导电件组(7)及与静导电件组(7)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张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光华世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