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75238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储能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所述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包括壳体,换热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熔盐储热技术具有价格便宜

系统安全稳定

工作温度高

环境友好

不可燃的优点

蓄热时,通过吸收外界热量实现升温,释热时通过热交换提升输出介质温度

相关技术中提出一种熔盐储热装置和熔盐储热系统,通过设置外部管道以将熔盐循环,但需要增加循环泵来使熔盐上下循环流动,且外部管道易发生凝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无需使用循环泵,避免熔盐凝堵,提高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流通性和稳定性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包括:
[0005]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壳体适于存储熔盐;
[0006]隔板部件,所述隔板部件布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隔板部件将所述容纳腔分割为放热循环腔和吸热循环腔;所述放热循环腔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吸热循环腔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放热循环腔的第一侧与所述吸热循环腔的第一侧相互连通,所述放热循环腔的第二侧与所述吸热循环腔的第二侧相互连通,所述熔盐在所述放热循环腔和所述吸热循环腔内循环流通,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布置在所述吸热循环腔的下侧,所述加热组件适于加热所述熔盐;
[0007]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一端伸入所述放热循环腔内,所述换热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0008]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无需使用循环泵,避免熔盐凝堵,提高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流通性和稳定性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部件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的上壁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容纳腔的下壁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隔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板部件包括多个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相连,多个所述隔板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布置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换热管布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管的出口与换热管的进口相连,所述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管的进口相连,所述换热管的形状为螺旋状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

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一体成型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
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与多个所述第一管一一对应相连,多个所述第二管与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相连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部件和供能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布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加热部件的一端与所述供能部件相连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能部件包括光能件和储能件,所述光能件适于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所述光能件与所述储能件相连,所述储能件一端与所述加热部件相连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件数量为多个,所述供能部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加热部件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所述供能部件与多个所述加热部件一一对应相连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监测部件,所述第一温度监测部件与所述壳体相连,且所述第一温度监测部件设在所述壳体临近所述加热部件的一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壳体1,放热循环腔
11
,吸热循环腔
12

[0023]隔板部件2,隔板
21
,加热组件3,
[0024]换热组件4,换热管
41
,第一管
42
,第二管
43
,第一温度监测部件5,第二温度监测部件
6。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6]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包括壳体
1、
隔板部件
2、
加热组件3和换热组件4,壳体1具有容纳腔,壳体1适于存储熔盐,隔板部件2布置在容纳腔内,隔板部件2将容纳腔分割为放热循环腔
11
和吸热循环腔
12
,放热循环腔
11
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吸热循环腔
12
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放热循环腔
11
的第一侧与吸热循环腔
12
的第一侧相互连通,放热循环腔
11
的第二侧与吸热循环腔
12
的第二侧相互连通,熔盐在放热循环腔
11
和吸热循环腔
12
内循环流通,加热组件3布置在吸热循环腔
12
的下侧,加热组件3适于加热熔盐,换热组件4一端伸入放热循环腔
11
内,换热组件4与加热组件3在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0027]具体地,壳体1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状,或者壳体1的形状为现有的其他形状,例如,壳体1的形状为圆柱体状,壳体1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隔板部件2布置在容纳腔内,隔板部件2沿上下方向延伸,加热组件3布置在容纳腔的下端,加热组件3布置在容纳腔内,且加热组件3布置在容纳腔的下端,
[0028]加热循环腔的第一侧位于加热循环腔的下端,加热循环腔的第二侧位于加热循环
腔的上端,放热循环腔
11
的第一侧位于放热循环腔
11
的下端,放热循环腔
11
的第二侧位于加热循环腔的上端,
[0029]加热组件3适于对底部的熔盐加热,即加热组件3对加热循环腔第一侧的熔盐加热,加热后的熔盐温度升高的同时熔盐的密度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壳体适于存储熔盐;隔板部件,所述隔板部件布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隔板部件将所述容纳腔分割为放热循环腔和吸热循环腔;所述放热循环腔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吸热循环腔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放热循环腔的第一侧与所述吸热循环腔的第一侧相互连通,所述放热循环腔的第二侧与所述吸热循环腔的第二侧相互连通,所述熔盐在所述放热循环腔和所述吸热循环腔内循环流通;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布置在所述吸热循环腔的下侧,所述加热组件适于加热所述熔盐;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一端伸入所述放热循环腔内,所述换热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件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的上壁面之间具有第一预设间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容纳腔的下壁面之间具有第二预设间隔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部件包括多个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相连,多个所述隔板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布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自然对流循环的熔盐单罐储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换热管布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管的出口与换热管的进口相连,所述换热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管的进口相连,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天逸周科晋中华马东升李明皓康夜雨夏建林鲁晓宇白永岗马巍巍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