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74718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包括以下工作步骤:步骤一:油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惯容悬架
,特别是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在的
SD
悬架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缺陷,其对车辆的振动优化效果不佳,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油气弹簧的优良特性满足了一部分特种车辆如工程类大型机械

军用特种车辆等高性能的要求,国内对于油气弹簧的应用在重型车辆

工程车辆和军用车辆中,其中油气弹簧被用作后桥悬挂的主要悬架元件,以有效控制车身横摆和纵向滚动,并能够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驾乘舒适性;油气
ISD
悬架的研究是对新型悬架的一种延伸,是机电相似理论不可缺少的研究环节,同时,油气弹簧有着刚度可调,刚度阻尼非线性,但该项技术目前存在油气悬架的性能和可靠性需进一步提高,悬挂系统的整体性能优化不足等问题,很难满足当前的使用需求与普及;
[0003]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建立新的车辆惯容油气悬架模型及参数确定方法,满足对悬架性能的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具体为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

[0005]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包括以下工作步骤:
[0006]步骤一:油气
ISD
悬架结构特征及连接关系分析;
[0007]步骤二:构建油气
>ISD
悬架半车模型;
[0008]步骤三:基于退火算法的参数优化;
[0009]步骤四: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0010]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所述步骤一中的油气
ISD
悬架结构特征及连接关系分析,其具体实施方法为:
[0011]并联油气
ISD
悬架系统时: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由油气弹簧

阻尼器

惯容器三个元件连接,其连接关系为油气弹簧

阻尼器

惯容器三个元件相互并联

[0012]串联油气
ISD
悬架系统时: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由油气弹簧

阻尼器

惯容器三个元件连接,其连接关系为阻尼器与惯容器串联,油气弹簧与阻尼器

惯容器并联

[0013]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采用一种单气室独立式油气弹簧来作为油气悬架的组成部分,其采用浮动活塞来分割工作液和气室;
[0014]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根据油气弹簧刚度

阻尼特性对油气弹簧的结构参数和物理参数进行选取;分析刚度与阻尼前假设该油气弹簧,密封环节可靠,无内外泄露,不考虑液体流动气穴现象,同一瞬间各个腔室压力处处相等,弹簧内结构视为刚体,不会发
生弹性形变,油液与活塞质量忽略不计;对其受力分析为:
[0015]主动活塞静平衡状态时,其静力平衡方程为:
[0016]F

p1A1[0017]p1=
p2=
p
g
[0018]式中
F
是负载,
p
g
是气室任意时刻压力,
P1是工作缸油压,
P2是蓄能器油压,
A1是主活塞面积;
[0019]其位移
x
与浮动活塞位移
h
之间关系为:
[0020]A1x

A2h
[0021]式中
A1是主活塞面积,
A2是浮动活塞的面积;
[0022]气室的气体的热力学状态方程:
[0023][0024]推导得:
[0025][0026]式中
p
g
是气室任意时刻压力,
P0是静平衡位置气体气压,
V0是静平衡位置气体体积,
r
是气体多变指数,
H0是静平衡位置气体的折算高度,
H
是浮动活塞的位移;
[0027]联立方程,令得到并对
x
求导得到油气悬架非线性刚度表达式:
[0028][0029]式中
P0是静平衡位置气体气压,
A1是主活塞面积,
r
是气体多变指数;
H0是静平衡位置气体的折算高度,
k
21
、k
22
为前后悬架油气弹簧刚度;
[0030]其中
x
时主活塞位移,可用车身与车轮的相对位移替代:
[0031][0032]油气悬架在动态负载时,阻尼来源于工作液阻尼孔的流体阻尼,流经蓄能器出口的流体阻尼还有活塞与缸壁的摩擦阻尼这三个方面;摩擦阻力过小不做重点,分析时主要考虑在阻尼孔的阻尼力;本模型中油液在长圆阻尼孔中的湍流运动,利用“海根

波斯勒”公式来建立压降与流量的关系,进一步推导出阻尼系数的表达式;
[0033][0034]式中
A1是主活塞面积,
ρ
是工作液体密度,
v
是液体运动粘度,
C
d
是节流孔的节流系数,为信号函数,
c1、c2为前后悬架阻尼系数;
[0035]其中为信号函数:
[0036][0037]式中可用车身与车轮的相对位移替代的一阶导代替;
[0038][0039]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补充,所述步骤二构建油气
ISD
悬架半车模型:
[0040]油气
ISD
并联悬架动力学方程为:
[0041][0042]式中
m1、m2为前
/
后车轮质量;
r1、r2为前
/
后悬路面输入;
Z1、Z2为前
/
后车轮轴位移;
Z1’
、Z2’
为车体在前
/
后悬架的位移;
Z2为车体质心处位移;
θ
为车身俯仰角;
c1、c2为前
/
后悬架阻尼系数;
k
21
、k
22
为前
/
后悬架油气弹簧刚度;
b1、b2为前
/
后悬架惯容器惯质系数;
k
11
、k
12
为前
/
后轮胎刚度;
a
为质心到车子前端的距离;
b
为质心到车子尾端的距离;
[0043]油气
ISD
串联悬架动力学方程为:
[0044][0045]式中,
m1、m2为前
/
后车轮质量;
Z
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作步骤:步骤一:油气
ISD
悬架结构特征及连接关系分析;步骤二:构建油气
ISD
悬架半车模型;步骤三:基于退火算法的参数优化;步骤四: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油气
ISD
悬架结构特征及连接关系分析,其具体实施方法为:并联油气
ISD
悬架系统时: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由油气弹簧

阻尼器

惯容器三个元件连接,其连接关系为油气弹簧

阻尼器

惯容器三个元件相互并联

串联油气
ISD
悬架系统时: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由油气弹簧

阻尼器

惯容器三个元件连接,其连接关系为阻尼器与惯容器串联,油气弹簧与阻尼器

惯容器并联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一种单气室独立式油气弹簧来作为油气悬架的组成部分,其采用浮动活塞来分割工作液和气室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油气弹簧刚度

阻尼特性对油气弹簧的结构参数和物理参数进行选取,分析刚度与阻尼前假设该油气弹簧,密封环节可靠,无内外泄露,不考虑液体流动气穴现象,同一瞬间各个腔室压力处处相等,弹簧内结构视为刚体,不会发生弹性形变,油液与活塞质量忽略不计;对其受力分析为:主动活塞静平衡状态时,其静力平衡方程为:
F

p1A1p1=
p2=
p
g
式中
F
是负载,
p
g
是气室任意时刻压力,
P1是工作缸油压,
P2是蓄能器油压,
A1是主活塞面积;其位移
x
与浮动活塞位移
h
之间关系为:
A1x

A2h
式中
A1是主活塞面积,
A2是浮动活塞的面积;气室的气体的热力学状态方程:推导得:式中
p
g
是气室任意时刻压力,
P0是静平衡位置气体气压,
V0是静平衡位置气体体积,
r
是气体多变指数,
H0是静平衡位置气体的折算高度,
H
是浮动活塞的位移;联立方程,令得到并对
x
求导得到油气悬架非线性刚度表达式:式中
P0是静平衡位置气体气压,
A1是主活塞面积,
r
是气体多变指数;
H0是静平衡位置气
体的折算高度,
k
21
、k
22
为前后悬架油气弹簧刚度;其中
x
时主活塞位移,可用车身与车轮的相对位移替代:油气悬架在动态负载时,阻尼来源于工作液阻尼孔的流体阻尼,流经蓄能器出口的流体阻尼还有活塞与缸壁的摩擦阻尼这三个方面;摩擦阻力过小不做重点,分析时主要考虑在阻尼孔的阻尼力;本模型中油液在长圆阻尼孔中的湍流运动,利用“海根

波斯勒”公式来建立压降与流量的关系,进一步推导出阻尼系数的表达式;式中
A1是主活塞面积,
ρ
是工作液体密度,
v
是液体运动粘度,
C
d
是节流孔的节流系数,为信号函数,
c1、c2为前后悬架阻尼系数;其中为信号函数:式中可用车身与车轮的相对位移替代的一阶导代替;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惯容油气悬架结构及参数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构建油气
ISD
悬架半车模型:油气
ISD
并联悬架动力学方程为:式中
m1、m2为前
/
后车轮质量;
r1、r2为前
/
后悬路面输入;
Z1、Z2为前
/
后车轮轴位移;
Z1’
、Z2’
为车体在前
/
后悬架的位移;
Z2为车体质心处位移;
θ
为车身俯仰角;
c1、c2为前
/
后悬架阻尼系数;
k
21
、k
22
为前
/
后悬架油气弹簧刚度;
b1、b2为前
/
后悬架惯容器惯质系数;
k
11
、k
12
为前
/
后轮胎刚度;
a
为质心到车子前端的距离;
b
为质心到车子尾端的距离;油气
ISD
串联悬架动力学方程为:式中,
m1、m2为前
/
后车轮质量;
Z
r
、Z
r

为前
/
后悬架路面输入;
Z
u
、Z
u

为前
/
后车轮轴位移;
Z
b
、Z
b

为前
/
后悬架惯容器的垂直位移;
Z
s
、Z
s

为车体在前
/
后悬的位移;
Z3为车体质心处
位移;
θ
为车身俯仰角;
c1、c2为前
/
后悬架阻尼系数;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钰杰邱冬冬赵艳辉李明葛斌景兴建李军超姚志峰杨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