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循环的高效余热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73983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然循环的高效余热发电装置,涉及余热发电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然循环的高效余热发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余热发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然循环的高效余热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钢铁冶炼的尾气中会产生较多的氧化铁粉末,这些氧化铁粉末伴随尾气排放在空气中会对工厂周围的空气带来较大的污染,导致钢铁冶炼的尾气不符合自然循环,同时尾气在排放时,尾气中的余热也会造成浪费,为了实现尾气中的余热高效利用,工作人员通常利用尾气中的余热进行发电,传统的尾气余热进行发电时,尾气中的氧化铁粉末会与锅炉直接接触,氧化铁粉末长时间与锅炉接触时,容易在锅炉的表面产生氧化铁粉末覆盖层,不能够便于尾气中的余热对锅炉快速传递,导致锅炉内部的水液受热不佳,从而不便于钢铁冶炼的尾气高效发电

[0003]因此,现有的余热发电装置,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然循环的高效余热发电装置,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自然循环的高效余热发电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外部套接有外护管,所述炉体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进气斗,所述进气斗的输出端与第一螺纹管的收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管的排放端通过弧形连接管与中部螺纹管的收纳端连通,所述中部螺纹管的排放端通过弧形连接管与第二螺纹管的收纳端连通,所述第二螺纹管的排放端固定连接有排气斗,所述第一螺纹管
/>中部螺纹管和第二螺纹管套接在柱状水箱上,所述柱状水箱上位于弧形连接管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收纳斗,所述收纳斗通过蒸汽口与柱状水箱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口开设在柱状水箱的外壁,所述炉体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内管,所述内管的内壁分布有第二过滤片和第一过滤片,所述第二过滤片和第一过滤片错位分布,所述第二过滤片和第一过滤片的内部套接有吸附环

[0006]进一步地,所述吸附环的尾部固定连接有矩形板,所述矩形板与内管贯穿,所述吸附环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吸附环分布有多组,多组吸附环后部固定连接的矩形板抵接在电磁铁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顶面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的内部插接有插接环,所述插接环的上部与过滤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板上呈点阵状开设有过滤孔

[0008]进一步地,所述炉体的侧壁等间距开设有矩形孔,所述炉体的外壁等间距开设有贯穿孔,所述内管的外壁与贯穿孔配合的部位开设有插接槽,所述贯穿孔和插接槽共分为两组,两组贯穿孔和插接槽均与上插接件和下插接件相互配合,所述插接槽不与内管贯穿,所述矩形板通过矩形孔与炉体贯穿

[0009]进一步地,上插接件和下插接件的结构相同,所述下插接件包括上插接杆,所述上插接杆的外壁套接有挤压弹簧,所述上插接杆的后端开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杆,所述固定螺杆的后端与磁铁块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弹簧的一端与磁铁块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弹簧的另一端与炉体固定连接,所述磁铁块与电磁铁相对设置,所述电磁铁等间距固定连接在外护管的内壁

[0010]进一步地,所述炉体的内壁开设有豁口,所述豁口的内部分布有震动电机,所述震动电机固定连接在内管上,所述炉体的内壁位于过滤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上限位环,所述炉体的内壁位于内管的下方固定连接有下限位环

[0011]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环状座,所述环状座与下限位环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分布有多个

[0012]进一步地,所述炉体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支座,所述炉体上与进气斗相对的部位固定连接有排尘口,所述炉体下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烟管,所述炉体为橄榄状结构

[0013]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余热发电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实现锅炉内部的水液快速加热,实现锅炉内部的水蒸气稳定排放

[0014]该余热发电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对余热尾气中的氧化铁粉末快速过滤,避免氧化铁粉末与锅炉的表面接触

[0015]该余热发电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对尾气中的氧化铁粉末磁选,磁选后的氧化铁粉末可以有利于回收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外护管与炉体的连接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内管与炉体的连接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二过滤片与内管的连接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挤压弹簧和磁铁块与上插接杆的分离结构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螺纹管

第二螺纹管和中部螺纹管与柱状水箱的连接结构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螺纹管

第二螺纹管和中部螺纹管的连接结构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吸附环与内管的连接结构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内管和外护管与炉体的连接结构图;图
10
为本专利技术中内管与炉体的分布结构图

[001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
柱状水箱;
2、
收纳斗;
3、
中部螺纹管;
4、
排气斗;
5、
进气斗;
6、
炉体;
7、
支座;
8、
排尘口;
9、
外护管;
10、
进烟管;
11、
过滤板;
12、
第一过滤片;
13、
内管;
14、
第二过滤片;
15、
过滤孔;
16、
第一螺纹管;
17、
蒸汽口;
18、
弧形连接管;
19、
第二螺纹管;
20、
卡接槽;
21、
吸附环;
22、
支撑杆;
23、
矩形板;
24、
上限位环;
25、
上插接杆;
26、
挤压弹簧;
27、
豁口;
28、
震动电机;
29、
下插接件;
30、
磁铁块;
31、
下限位环;
32、
环状座;
33、
矩形孔;
34、
电磁铁;
35、
螺栓孔;
36、
固定螺杆;
37、
插接槽;
38、
贯穿孔;
39、
插接环;
40、
支撑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自然循环的高效余热发电装置,包括炉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6)的外部套接有外护管(9),所述炉体(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进气斗(5),所述进气斗(5)的输出端与第一螺纹管(
16
)的收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管(
16
)的排放端通过弧形连接管(
18
)与中部螺纹管(3)的收纳端连通,所述中部螺纹管(3)的排放端通过弧形连接管(
18
)与第二螺纹管(
19
)的收纳端连通,所述第二螺纹管(
19
)的排放端固定连接有排气斗(4),所述第一螺纹管(
16


中部螺纹管(3)和第二螺纹管(
19
)套接在柱状水箱(1)上,所述柱状水箱(1)上位于弧形连接管(
18
)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收纳斗(2),所述收纳斗(2)通过蒸汽口(
17
)与柱状水箱(1)的内腔连通,所述蒸汽口(
17
)开设在柱状水箱(1)的外壁,所述炉体(6)的内部嵌入设置有内管(
13
),所述内管(
13
)的内壁分布有第二过滤片(
14
)和第一过滤片(
12
),所述第二过滤片(
14
)和第一过滤片(
12
)错位分布,所述第二过滤片(
14
)和第一过滤片(
12
)的内部套接有吸附环(
2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然循环的高效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环(
21
)的尾部固定连接有矩形板(
23
),所述矩形板(
23
)与内管(
13
)贯穿,所述吸附环(
21
)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杆(
22
),所述吸附环(
21
)分布有多组,多组吸附环(
21
)后部固定连接的矩形板(
23
)抵接在电磁铁(
34
)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然循环的高效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
13
)的顶面开设有卡接槽(
20
),所述卡接槽(
20
)的内部插接有插接环(
39
),所述插接环(
39
)的上部与过滤板(
11
)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板(
11
)上呈点阵状开设有过滤孔(
15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然循环的高效余热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6)的侧壁等间距开设有矩形孔(
33
),所述炉体(6)的外壁等间距开设有贯穿孔(
38
),所述内管(
13
)的外壁与贯穿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奥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