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组件装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326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组件装配结构,其可以使电机组件在操作性良好的条件下进行装配。在电机壳体(1)中形成可以收纳电机组件(10)的有底的装入部(5),电机组件的碳刷架单元居于下面,同时在装入部中形成与碳刷架单元接触并对其进行定位的凸起部(6),另外,在碳刷架单元上形成圆筒部(26),圆筒部与相邻的定子(11)抵接而对两者进行定位,在装入部内设置螺栓(8),在碳刷架单元接触凸起部,并在定子和碳刷架单元经由圆筒部而互相接触的状态下,螺栓从敞口一侧与定子接触并且与壳体螺纹连接,在螺栓与壳体得以螺纹连接的同时,电机组件会被夹持固定在螺栓和凸起部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电机组件组装到筒状壳体上的装配结构,该筒状壳体用于电动 工具等中,电机组件包括整流子电机和碳刷架单元。
技术介绍
在电锤等电动工具中,其筒状壳体中除了装有整流子电机(例如通用电机)的定 子,还有转子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形成于壳体上的轴承中。另外,在临近整流子的位置 处,安装有用来保持碳刷的碳刷架单元,所保持的碳刷与设置在转子上的整流子滑动接触 (参照专利文献1)。图9是表示已装有上述电机组件的电机壳体30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沿左右方 向剖切电机壳体30而得的纵向剖面图,图11是表示沿前后方向剖切电机壳体30而得的纵 向剖面图,在上方敞口的筒状电机壳体30的下端突出设置有轴承部31,整流子电机的未图 示的转子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轴承部31中。在轴承部31的周围设置有装配座32,用来 保持一对碳刷36的圆盘形碳刷架单元35由螺栓从下方固定在装配座32上,一对碳刷36 与设置在转子上的整流子滑动接触。另一方面,在电机壳体30内形成有用来装入整流子电 机的装入部33,在装入部33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凸起部34,定子37以其端面碰到凸起部34 的状态而被螺栓固定。因此,如图12、图13所示,在将碳刷架单元35和定子37组装到电机壳体30中时, 从电机壳体30的下方将碳刷架单元35组装到装配座32上,之后用两个螺栓38将其固定, 另外,从电机壳体30的上方将定子37装到装入部33中,再用两个螺栓39将定子37组装 到两个凸起部34上。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143314号如上所述,由于从相反方向用螺栓将碳刷架单元35和定子37组装到电机壳体30 中,所以不仅在装配时的操作性较差,而且为了形成螺栓固定部位而导致定子37的直径变 大,或使得碳刷架单元35的结构受到制约。另外,在电机壳体30中,由于在碳刷架单元35的装配座32的中央位置以突出的 方式形成转子的轴承部31,所以轴承无法获得足够的刚性,此时有可能会因转子振动而缩 短碳刷36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组件装配结构,其不仅可使包括整流子电机和碳 刷架单元的电机组件在操作性良好的条件下进行装配,还不会使定子的直径变大,或导致 碳刷架单元的结构受到制约,而且轴承也可获得较高的刚性而确保碳刷的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所述的电机组件装配结构的壳体中,在 壳体中形成可收纳电机组件的有底的装入部,电机组件的碳刷架单元居于下面,同时在装 入部中形成与碳刷架单元接触并对其进行定位的支承部,另外,在整流子电机的定子和/3或碳刷架单元上形成抵接部,整流子电机的定子与碳刷架单元相邻,该抵接部与另一侧的 碳刷架单元或定子接触而对其进行定位,在装入部内设置固定部件,在碳刷架单元接触支 承部,并且定子和碳刷架单元经由抵接部而互相接触的状态下,固定部件从敞口一侧与定 子接触并固定在壳体上,在固定部件被固定的同时,电机组件被夹持固定在固定部件和支 承部之间。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所述的电机组件装配结构中, 所述固定部件为从壳体的敞口一侧贯穿定子和碳刷架单元并与壳体螺纹连接的螺栓。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所述的电机组件装配结构中, 支承部和抵接部形成为相位互相对正的结构,在抵接部所在的位置,螺栓贯穿定子和碳刷 架单元并与支承部螺纹连接。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4所述的电机组件装配结构中, 在壳体的敞口边缘装配隔板,隔板用来覆盖设置在整流子电机转子上的冷却风扇的上游一 侧,在定子和/或隔板上形成第2抵接部,定子与隔板相邻,该第2抵接部与另一侧的隔板 或定子接触而对其进行定位,固定部件为所述隔板,通过将该隔板装配到壳体上,在该隔板 与支承部之间夹持固定电机组件。专利技术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所述的电机组件装配结构时,可以使电机组件在操作性良 好的条件下进行装配。另外,由于电机组件被夹在固定部件和支承部之间而固定下来,所以 不会为了确保螺栓固定部位而使定子的直径变大,或使碳刷架单元的结构受到制约。而且, 由于无需在壳体上突出设置转子的轴承部,所以可以获得较高的轴承刚性而使转子难以产 生振动,从而能够较好地维持碳刷的寿命。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所述的电机组 件装配结构时,由于螺栓会贯穿定子和碳刷架单元,所以电机组件能够以在壳体的半径方 向或圆周方向上不产生晃动的方式被夹持、固定下来。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3所述的电机组 件装配结构时,由于螺栓的夹持位置和夹持构成部之间的抵接位置互相一致,所以可形成 更稳固的装配状态。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1取得的效果的基础上,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4所述的电机组 件装配结构时,会形成在已有的隔板被装配的同时电机组件被夹持、固定的合理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电机壳体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机组件装配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沿左右方向剖切电机壳体而得的纵向剖面图。图4是表示沿剖切线A-A剖切电机壳体而得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电机组件立体图。图6是表示碳刷架单元的立体图。其中,(A)表示从其上表面一侧观察时的状态, (B)表示从其下表面一侧观察时的状态。图7是表示装配完电机组件的状态下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表示变型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电机壳体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沿左右方向剖切现有技术中的电机壳体而得的纵向剖面图。图11是表示沿前后方向剖切现有技术中的电机壳体而得的纵向剖面图。图12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电机组件装配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表示装配完现有技术中的电机组件的状态下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机壳体;5,装入部;6,凸起部;7,螺孔;8、9,螺栓;10,电机组件;11,定子; 12,铁芯;13,接线板;14,主绕组;15、25,端子接头;18,凸块部;19,螺纹固定部;20,碳刷 架单元;21,基座;22,碳刷架;24,连结部;26,圆筒部;28,凸缘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电锤的电机壳体的立体图。首先,该电锤为人们公知的结构,即,在其 电机壳体1的上方装配内置有曲轴机构的齿轮箱,在该电机壳体1的前方(图1中的右侧) 装配内置有冲击机构的筒状壳体,并对装配在筒状壳体顶端的加工头传递冲击力。在电机 壳体1的后表面上则装配有手柄壳体。电机壳体1呈筒状,其下端封闭而上端敞口,在其下端的封闭部2的中央部位设 置有凹入的保持部3,其用来设置轴承,整流子电机的转子以可以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该轴承 上。在该保持部3的周围形成有多个吸气孔4,通过该吸气孔4吸入用来冷却整流子电机的空气。另外,如图2所示,在电机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有底的装入部5,其中装有由整流子 电机和碳刷架单元20构成的电机组件10,此时,碳刷架单元20居于下面,而整流子电机和 碳刷架单元20都可被压入装入部5中。如图3、图4所示,在该装入部5的底部的呈点对称 的位置上形成有一对凸起部6,一对凸起部6被当作支承部,各自具有朝向上方敞口的螺孔 7。装在装入部5中的整流子电机由定子11和未图示的转子构成。其中,图5中也有 表示,定子11的结构如下在其铁芯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来将电机组件装配到筒状壳体中的电机组件装配结构,所述电机组件包括整流子电机和碳刷架单元,所述碳刷架单元用来保持碳刷,所述碳刷与所述整流子电机上的整流子滑动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中形成可收纳所述电机组件的有底的装入部,所述电机组件的碳刷架单元居于下面,同时在所述装入部中形成与所述碳刷架单元接触并对其进行定位的支承部,另外,在所述整流子电机的定子和/或所述碳刷架单元上形成抵接部,整流子电机的定子与碳刷架单元相邻,该抵接部与另一侧的碳刷架单元或定子接触而对两者进行定位,在所述装入部内设置固定部件,在所述碳刷架单元接触所述支承部,并且所述定子和碳刷架单元经由所述抵接部而互相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固定部件从敞口一侧与所述定子接触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固定部件被固定的同时,所述电机组件被夹持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件和支承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修二酒井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