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频率比小且可控的平衡式双频带通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3055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7 2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频率比小且可控的平衡式双频带通滤波器,包括:平衡式差分输入端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频率比小且可控的平衡式双频带通滤波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衡式带通滤波器,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频率比小且可控的平衡式双频带通滤波器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平衡式电路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对于非平衡的单端口输入输出电路,平衡式电路可以高效地抑制环境噪声和内部有源器件产生的噪声,因而具有优越的电磁兼容特性

各种各样的射频微波器件,如滤波器

混频器和功率放大器等都被广泛设计为平衡式的拓扑结构

随着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对平衡式器件的需求会更加迫切

平衡式滤波器在差模信号输入时具有滤波特性,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共模噪声

平衡式滤波器可以通过一个单端口滤波器和两个巴伦来简便构造,但其尺寸巨大

因此,不额外添加巴伦,把平衡式滤波器作为单一器件来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3]随着电磁环境逐渐复杂多变,单一频带的滤波器有时难以完成滤波任务,所以为了有效利用越来越多的频率信道,故增加滤波器通带数量成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最为常见的即是双频带通滤波器,其目前在宽带宽

大频率比以及小型化等方面发展已趋于成熟

同时,小频率比的双频带通滤波器也被广泛应用在卫星导航

卫星通信和超高频射频识别系统中

为了进一步使不同频段的干扰得到很好地抑制,射频前端的滤波器必须具备良好的频率选择性,尤其是当两个工作频段很近时,它们之间空白频段的抑制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然而,窄带宽

高选择性与小频率比难以兼得

因此,如何在保证滤波器小型化的基础上,将上述的性能同时兼顾,成为了研究的关键所在,不仅在工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学术界也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0004]但是目前已有的具有高选择性小频率比的双频带通滤波器大多都是非平衡的单端口器件,因而无法应用于平衡式射频通信系统中以抑制环境噪声和电磁干扰

并且现有的小频率比双频带通滤波器或多或少仍存在着插入损耗较大

结构复杂

电路尺寸较大

频率选择性较差以及高低工作频率比不可控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具有共模抑制

差模窄带宽

高选择性

频率比小且可控的平衡式双频带通滤波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出一种频率比小且可控的平衡式双频带通滤波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频率比小且可控的平衡式双频带通滤波器,具体技术方案包括:平衡式差分输入端口
A、
平衡式差分输出端口
B、
四段四分之一波长差分传输线

四段四分之一波长馈电耦合线

八段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微带线

四段四分之一波长反相连接线

两段四分之一波长级间耦合线和两个共模吸收电阻;
[0006]所述平衡式差分输入端口
A
包括输入端口
A+
和输入端口
A


[0007]所述平衡式差分输出端口
B
包括输出端口
B+
和输出端口
B


[0008]所述四段四分之一波长差分传输线包括第一差分传输线

第二差分传输线

第三差分传输线和第四差分传输线;其中所述第一差分传输线的一端与输入端口
A+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二差分传输线相连接;所述第二差分传输线的一端与输入端口
A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一差分传输线相连接;所述第三差分传输线的一端与输出端口
B+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四差分传输线相连接;所述第四差分传输线的一端与输出端口
B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三差分传输线相连接;
[0009]所述四段四分之一波长馈电耦合线包括第一馈电耦合线

第二馈电耦合线

第三馈电耦合线和第四馈电耦合线;其中所述第一馈电耦合线的
A
端口接于输入端口
A+
与第一差分传输线的连接处,第一馈电耦合线的
B
端口与第一谐振微带线相连接,第一馈电耦合线的
C
端口为开路端,第一馈电耦合线的
D
端口与第五谐振微带线相连接;所述第二馈电耦合线的
A
端口接于输入端口
A

与第二差分传输线的连接处,第二馈电耦合线的
B
端口与第二谐振微带线相连接,第二馈电耦合线的
C
端口为开路端,第二馈电耦合线的
D
端口与第六谐振微带线相连接;所述第三馈电耦合线的
A
端口接于输出端口
B+
与第三差分传输线的连接处,第三馈电耦合线的
B
端口与第三谐振微带线相连接,第三馈电耦合线的
C
端口为开路端,第三馈电耦合线的
D
端口与第七谐振微带线相连接;所述第四馈电耦合线的
A
端口接于输出端口
B

与第四差分传输线的连接处,第四馈电耦合线的
B
端口与第四谐振微带线相连接,第四馈电耦合线的
C
端口为开路端,第四馈电耦合线的
D
端口与第八谐振微带线相连接;
[0010]所述八段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微带线包括第一谐振微带线

第二谐振微带线

第三谐振微带线

第四谐振微带线

第五谐振微带线

第六谐振微带线

第七谐振微带线和第八谐振微带线;其中所述第一谐振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一馈电耦合线的
B
端口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一级间耦合线的
E
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二谐振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二馈电耦合线的
B
端口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二级间耦合线的
E
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三谐振微带线的一端与第三馈电耦合线的
B
端口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一级间耦合线的
F
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四谐振微带线的一端与第四馈电耦合线的
B...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具有频率比小且可控的平衡式双频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衡式差分输入端口
A、
平衡式差分输出端口
B、
四段四分之一波长差分传输线

四段四分之一波长馈电耦合线

八段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微带线

四段四分之一波长反相连接线

两段四分之一波长级间耦合线和两个共模吸收电阻;所述平衡式差分输入端口
A
包括输入端口
A+(1)
和输入端口
A

(2)
;所述平衡式差分输出端口
B
包括输出端口
B+(3)
和输出端口
B

(4)
;所述四段四分之一波长差分传输线包括第一差分传输线
(5)、
第二差分传输线
(6)、
第三差分传输线
(7)
和第四差分传输线
(8)
;其中所述第一差分传输线
(5)
的一端与输入端口
A+(1)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二差分传输线
(6)
相连接;所述第二差分传输线
(6)
的一端与输入端口
A

(2)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一差分传输线
(5)
相连接;所述第三差分传输线
(7)
的一端与输出端口
B+(3)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四差分传输线
(8)
相连接;所述第四差分传输线
(8)
的一端与输出端口
B

(4)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三差分传输线
(7)
相连接;所述四段四分之一波长馈电耦合线包括第一馈电耦合线
(9)、
第二馈电耦合线
(10)、
第三馈电耦合线
(11)
和第四馈电耦合线
(12)
;其中所述第一馈电耦合线
(9)

A
端口
(1a)
接于输入端口
A+(1)
与第一差分传输线
(5)
的连接处,第一馈电耦合线
(9)

B
端口
(1b)
与第一谐振微带线
(13)
相连接,第一馈电耦合线
(9)

C
端口
(1c)
为开路端,第一馈电耦合线
(9)

D
端口
(1d)
与第五谐振微带线
(17)
相连接;所述第二馈电耦合线
(10)

A
端口
(2a)
接于输入端口
A

(2)
与第二差分传输线
(6)
的连接处,第二馈电耦合线
(10)

B
端口
(2b)
与第二谐振微带线
(14)
相连接,第二馈电耦合线
(10)

C
端口
(2c)
为开路端,第二馈电耦合线
(10)

D
端口
(2d)
与第六谐振微带线
(18)
相连接;所述第三馈电耦合线
(11)

A
端口
(3a)
接于输出端口
B+(3)
与第三差分传输线
(7)
的连接处,第三馈电耦合线
(11)

B
端口
(3b)
与第三谐振微带线
(15)
相连接,第三馈电耦合线
(11)

C
端口
(3c)
为开路端,第三馈电耦合线
(11)

D
端口
(3d)
与第七谐振微带线
(19)
相连接;所述第四馈电耦合线
(12)

A
端口
(4a)
接于输出端口
B

(4)
与第四差分传输线
(8)
的连接处,第四馈电耦合线
(12)

B
端口
(4b)
与第四谐振微带线
(16)
相连接,第四馈电耦合线
(12)

C
端口
(4c)
为开路端,第四馈电耦合线
(12)

D
端口
(4d)
与第八谐振微带线
(20)
相连接;所述八段四分之一波长谐振微带线包括第一谐振微带线
(13)、
第二谐振微带线
(14)、
第三谐振微带线
(15)、
第四谐振微带线
(16)、
第五谐振微带线
(17)、
第六谐振微带线
(18)、
第七谐振微带线
(19)
和第八谐振微带线
(20)
;其中所述第一谐振微带线
(13)
的一端与第一馈电耦合线
(9)

B
端口
(1b)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一级间耦合线
(25)

E
端口
(1e)
相连接;所述第二谐振微带线
(14)
的一端与第二馈电耦合线
(10)

B
端口
(2b)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二级间耦合线
(26)

E
端口
(2e)
相连接;所述第三谐振微带线
(15)
的一端与第三馈电耦合线
(11)

B
端口
(3b)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一级间耦合线
(25)

F
端口
(1f)
相连接;所述第四谐振微带线
(16)
的一端与第四馈电耦合线
(12)

B
端口
(4b)
相连接

另一端与第二级间耦合线
(26)

F
端口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钟葆赵世朋杨冰洁谭笑金添刘宏梅傅世强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