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耗能减震柱脚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抗震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耗能减震柱脚结构
。
技术介绍
[0002]提高城市及其子系统的抗震韧性是地震工程领域重点研究方向,而提高单体工程结构抗震韧性作为提升城市整体抗震韧性的基础环节,应是现阶段土木工程抗震与减震领域重点关注对象
。
[0003]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往往通过结构自身的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结构在地震后将产生较大的塑性残余变形,使得结构难以修复甚至只能拆除重建,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能够减小结构的“残余变形”的新型结构形式,与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同,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由框架
、
预应力组件和耗能组件组成
。
地震作用下,耗能组件用来耗散地震能量,框架不会受损或者轻微受损,预应力组件始终保持弹性状态
。
地震作用后,在预应力组件作用下框架能自行复位,从而减小结构残余变形,通过更换受损的耗能组件使结构快速恢复使用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
一种耗能减震柱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梁
、
顶梁
、
支撑柱和无粘结预应力筋,所述支撑柱的顶端
、
底端分别与所述顶梁
、
所述底梁抵接;所述支撑柱的底部设置有台肩,所述台肩底部均匀设置有耗能机构,所述耗能机构的顶端与所述台肩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底梁固定连接;所述无粘结预应力筋同轴设置在所述支撑柱内,所述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顶端
、
底端分别固定在所述顶梁
、
所述底梁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耗能减震柱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为矩形,所述台肩设置在长度方向上所述支撑柱的两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耗能减震柱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台肩的面积不大于所述支撑柱横截面积的一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耗能减震柱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的内部同轴设置有预埋套管,所述无粘结预应力筋穿设在所述预埋套管内
技术研发人员:陈之毅,周雨,刘志谦,黄雨,黄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