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加热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0902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池加热芯片,包含有发热段(1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段(11)上连接有连接段(12),所述发热段(11)包含有上下两层基材层(111),某一层基材层(111)上涂覆有发热层(112),所述连接段(12)上设置有两条对发热层(112)供电的导电条(1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池加热芯片,其能够有效的对电池进行加热,从而使得电池始终处于适宜工作温度区间内。电池始终处于适宜工作温度区间内。电池始终处于适宜工作温度区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加热芯片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加热芯片,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远红外对电池进行加热的技术,属于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池是新能源车的最主要的零部件,尤其是磷酸铁钾电池,因其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单体寿命较长而广泛应用。但是,其在低温状态时电池的正负极、电解液和粘接剂等都存在缺陷。具体的讲:磷酸铁理正极本身电子导电性比较差,低温环境下容易产生极化,从而降低电池容量,从而影响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同时,受低温影响,石墨嵌钾速度降低,容易在负极表面析出金属钾,如果充电后搁置时间不足而投入使用,金属钾无法全部再次嵌入石墨内部,部分金属持续存在负极的表面,极有可能形成理枝晶,从而影响电池安全;另外,低温下的电解液黏度会增加,离子迁移阻抗也会随之增大,从而影响其放电能力,影响其驾驶性能。
[0003]为此,有中国专利CN203026619U公开了一种“具有远红外发热布保温结构的蓄电池”,其利用蓄电池设置于四周的保温发热布对蓄电池进行加热,并在外包裹保温层。但是,由于蓄电池为模组结构,其内部并非只有一块电池,而且由多块电池排列而成,包裹于蓄电池外的保温发热布无法有效的对相邻电池之间的贴合面进行有效加热,从而导致其实际加温能力有效,无法有效的提高电池的工作温度。
[0004]因此,本专利提出一种电池加热芯片来对电池进行加热。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电池加热芯片,其能够有效的对电池进行加热。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7]电池加热芯片,包含有发热段,所述发热段上连接有连接段,所述发热段包含有上下两层基材层,其中至少任意一层基材层上涂覆有发热层,所述连接段上设置有两条对发热层供电的导电条。
[0008]优选的,所述发热层为远红外发热油墨图层。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段上设置有至少一组电极引出孔。
[0010]优选的,所述导电条上设置有导电引出孔。
[0011]优选的,所述发热段和连接段垂直相交。
[0012]优选的,连接段由基材层延伸后夹持导电条构成。
[0013]优选的,所述发热层为面状结构,且两条导电条延伸至发热层的两侧;或者,所述发热层为蛇形结构,且发热层的两端分别与两条导电条相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电池加热芯片可对电池片进行全面的保温操作,与
技术介绍
中的周边
加热方式相比,使用本技术的电池加热芯片直接贴于电池片侧面,有效的增加了加热面积,提高了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电池加热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的局部展开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电池加热芯片的另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0019]其中:
[0020]发热段11、连接段12、导电条13、导电引出孔14、电极引出孔15;
[0021]基材层111、发热层112。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
[0022]参见图1~2,本技术涉及的一种电池加热芯片,包含有发热段11和连接段12,发热段11和连接段12为相互连接的一体式结构,所述发热段11包含有上下两层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基材层111,某一层基材层111上涂覆有发热层112,且发热层112为远红外发热油墨,使用时通过该低功耗的远红外发热油墨进行持续发热,从而实现对相邻两块电池片的持续加热;所述连接段12上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导电条13,用于为发热层112上的远红外发热油墨进行供电。
[0023]进一步的,两条导电条13延伸至两层基材层111之间,且发热层112位于两条导电条之间;或者发热层112为蛇形排布结构,且发热层112的两端分别于两条导电条13相连接;从而通过金属材质制成的导电条13为发热层112提供电力实现发热,且导电条13可以采用印刷铜箔方式直接印制于基材层111上。同样的,连接段12可以由一层基材层111延伸、或者两层基材层111延伸构成,当连接段12采用一层基材层111延伸时,导电条13位于连接段12的基材层111的上表面,随后穿入发热段11的两层基材层111之间;当连接段12采用两层基材层111延伸时,导电条13位于连接段12的两层基材层111之间,随后顺延进入发热段11的两层基材层111之间。
[0024]使用时,电池加热芯片的发热段11贴合于电池片的侧面,连接段12翻折90
°
后贴合在电池片的顶面上,并且贴合上本适应新刑电池加热芯片的电池片可以就行相互叠加,从而使得每一片电池片上均贴合有一“L”形结构的电池加热芯片对其进行加热,并且加热过程中的本技术电池加热芯片还可对相邻电池片的另一位贴合电池加热芯片的侧面进行加热,通过保证了电池片的完整受热性。
实施例
[0025]参见图3,所述电池加热芯片的发热段1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点在于连接段12的设计,连接段12的宽度与安装位置有关,与实施例一类似的同样设置有导电条13,但是其上设置的电极引出孔15设置有多组,当连接段12覆盖于电池片的顶面上时,各级电池片上的正负极均能通过电极引出孔15引出导线连接至电池盒的引出端上。本实施例中的电
池加热芯片的好处在于多个电池加热芯片1的连接段12相互上下叠加在一起后可统一供电连接。
[0026]具体的讲:
[0027]在使用时,无论对于对于上述实施例一还是实施例二中的连接段12,在连接段12的导电条13上均设置有导电引出孔14。
[0028]对于实施例一而言:通过多组导电螺栓引出加热导电线缆后,各个电池加热芯片上的加热导电线缆均连接至温控装置。
[0029]对于实施例二而言:由于多个连接段12相互上下叠加后,使得多个连接段12上的导电引出孔14相互贯通,此时仅需一组导电螺栓即可方便的引出加热导电线缆至温控装置。
[0030]上述温控装置设置为薄片状结构,该薄片状结构的温控装置同样设置于电池盒内;
[0031]同时,连接段12上设置有供电池片的正负极引出的电极引出孔15,各个电池片的电极引出线穿过该电极引出孔15后连接至电池盒的引出端上;并且温控装置的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至电池盒的引出端,从而通过电池片获取电力为电池加热芯片上的发热层112进行供电,并且当温度高于预设温度上限时时,温控装置及时断开供电回路,当温度低于预设温度下限时,温控装置闭合供电回路开始供电加热,从而使得电池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温度下。
[0032]综上所述,基于上述两组实施例构成的电池加热芯片均能实现电池保温模组,且实施例一的优点在于,电池加热芯片结构一致,更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应用,但是装配时操作略显复杂;实施例二的优点在于,装配简单方便,但是需要根据级联电池片的数量调整电池加热芯片上连接段12的宽度,不利于降低成本,且上下堆叠不可避免的会略微增加其厚度,不利于对电池盒内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池加热芯片,包含有发热段(1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段(11)上连接有连接段(12),所述发热段(11)包含有上下两层基材层(111),其中至少任意一层基材层(111)上涂覆有发热层(112),所述连接段(12)上设置有两条对发热层(112)供电的导电条(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池加热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112)为远红外发热油墨图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池加热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12)上设置有至少一组电极引出孔(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池加热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文昌
申请(专利权)人:一陆发智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