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70531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14 2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包括管廊顶,还包括排水座和多条排水槽;排水座与管廊顶之间设有圆弧面,且圆弧面与排水座的侧壁和/或管廊顶的侧壁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下水口,多条排水槽包括位于上层的细流排水槽、中间排水槽和汇流排水槽,在管廊中发生漏水时,水流首先流入细流排水槽中进行排出,当出现大量漏水时,细流排水槽中的水溢出,溢出的渗漏水,依次流入中间排水槽和汇流排水槽进行排出。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根据漏水的严重程度,依次启用中间排水槽和汇流排水槽配合细流排水槽进行排水,其解决了现有的管廊无法适应不同程度的排水需求的问题。管廊无法适应不同程度的排水需求的问题。管廊无法适应不同程度的排水需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地下工程
,尤其涉及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下管廊系统不仅能减缓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极大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可以实现节省城市用地、延长管线使用寿命、改善城市环境、降低管线维护成本的目的,但是传统的现浇管廊容易受施工现场的环境以及天气等因素影响,且施工时间较长,无法满足短周期建筑项目的需求;
[0003]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方便,随之出现了装配式预制管廊,这种管廊由若干个预制节段组合而成,这些预制管廊由工厂通过模具统一进行烧制,运输至工地通过简单的组合,其优点在于工程质量可控,标准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
[0004]但是现有的预制管廊结构简单,无法适应不同程度的排水需求,在漏水量大时,容易超出排水渠的排水上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预制管廊无法适应不同程度的排水需求。
[000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包括管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结构还包括排水座和多条排水槽;
[0007]所述排水座位于所述管廊顶的下方,所述排水座与所述管廊顶之间设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向所述管廊顶的方向弯曲,且所述圆弧面与所述排水座的侧壁和/或所述管廊顶的侧壁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下水口;
[0008]多条所述排水槽呈阶梯状排列在所述排水座的内部,多条所述排水槽包括位于上层的细流排水槽、至少一条位于中层的中间排水槽和位于底层的汇流排水槽,所述细流排水槽与所述下水口连通,且所述细流排水槽、所述中间排水槽和所述汇流排水槽从上自下依次连通。
[0009]所述细流排水槽、所述中间排水槽和所述汇流排水槽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其对应的底面宽度。
[0010]所述细流排水槽、所述中间排水槽和所述汇流排水槽的截面积分别为S1、S2和S3,满足:S1<S2<S3。
[0011]所述细流排水槽与所述中间排水槽和/或所述中间排水槽与所述汇流排水槽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溢水口,连通相邻的两条排水槽。
[0012]所述下水口设有过滤板;和/或
[0013]所述圆弧面设有若干漏水孔,用于与所述中间排水槽和/或汇流排水槽相连通。
[0014]所述管廊顶和所述排水座形成管廊节段,所述管廊节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插槽和连接台,用以拼接相邻两个所述管廊节段。
[0015]所述连接台和所述插槽分别设有相配合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当所述连接台插入相邻的所述插槽后,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贴合。
[0016]所述插槽内设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与所述连接台相抵接或分离。
[0017]所述管廊顶设有若干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竖直设置,且与所述下水口连通。
[0018]本申请的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在管廊中发生漏水时,渗漏水在圆弧面的引导下或直接通过下水口流入细流排水槽中,依靠管廊安装时预设的斜度,在重力作用下沿排水槽流入集水井中,再通过集水井中的潜水泵排入城市下水系统的雨水井中,以便后续输送至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当漏水量超出细流排水槽的排水上限时,细流排水槽中的水溢出,进入中间排水槽,细流排水槽和中间排水槽同时进行排水,增大排水量,当漏水量超出细流排水槽和中间排水槽的排水能力时,中间排水槽中的水溢出流入汇流排水槽,细流排水槽、中间排水槽和汇流排水槽同时进行排水。
[001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根据漏水的严重程度,依次增加中间排水槽和汇流排水槽配合细流排水槽进行排水,其解决了现有的管廊无法适应不同程度的排水需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的侧视剖面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上述附图中:1、管廊顶;2、排水座;3、细流排水槽;4、中间排水槽;5、汇流排水槽;6、圆弧面;7、下水口;8、溢水口;9、过滤板;10、漏水孔;11、插槽;12、连接台;13、第一斜面;14、第二斜面;15、缓冲垫;16、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6]参阅图1

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包括管廊顶1、排水座2和多条排水槽;
[0027]所述排水座2位于所述管廊顶1的下方,所述排水座2与所述管廊顶1之间设有圆弧面6,所述圆弧面6向所述管廊顶1的方向弯曲,且所述圆弧面6与所述管廊顶1的侧壁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下水口7;
[0028]多条所述排水槽呈阶梯状排列在所述排水座2的内部,多条所述排水槽包括位于上层的细流排水槽3、至少一条位于中层的中间排水槽4和位于底层的汇流排水槽5,所述细流排水槽3与所述下水口7连通,且所述细流排水槽3、所述中间排水槽4和所述汇流排水槽5从上自下依次连通。
[0029]在本实施例中,细流排水槽3和中间排水槽4位于于汇流排水槽5的两侧,当管廊顶1发生漏水后,渗漏水沿圆弧面6先通过下水口7流入两侧的细流排水槽3中,沿细流排水槽3流动,细流排水槽3的截面较小,便于将少量的漏水汇聚成水流排出,若漏水量较大,单靠细
流排水槽3无法满足排水需求时,细流排水槽3中的水位会持续上升,直到溢出细流排水槽3,流入中间排水槽4,中间排水槽4和细流排水槽3同时排水,提升管廊的排水能力,当漏水情况严重,中间排水槽4和细流排水槽3无法完全将渗漏水排出时,中间排水槽4中的水位升高,多余的渗漏水,溢出中间排水槽4,流入汇流排水槽5,细流排水槽3、中间排水槽4和汇流排水槽5同时进行排水,达到最大的排水量,根据渗漏的水量大小,阶段式启用中间排水槽4和汇流排水槽5进行排水,在漏水量少时,通过截面较小的细流排水槽3进行排水,帮助渗漏水汇聚成水流,对小流量漏水进行排出,同时可以在漏水量大时,阶段性启用截面更大的中间排水槽4和汇流排水槽5,具有较高的排水上限,解决了现有管廊无法适应不同程度漏水的排水需求的问题,根据施工要求,为确保管廊中的水可以通过重力自动排出,管廊节段在安装时都会设置至少2

的纵向坡度,以确保管廊的两端具有高度差,水流可以通过重力在排水槽中流动排出,同时还会设置至少2

的横向坡度,以确保管廊中的水可以流入排水槽中,但是本实施例中排水座2顶部设置有圆弧面6,可将水流引入排水槽中,因此可降低管廊节段在安装时对横向坡度的要求。
[0030]进一步的,所述细流排水槽3、所述中间排水槽4和所述汇流排水槽5的顶部开口宽度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包括管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结构还包括排水座和多条排水槽;所述排水座位于所述管廊顶的下方,所述排水座与所述管廊顶之间设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向所述管廊顶的方向弯曲,且所述圆弧面与所述排水座的侧壁和/或所述管廊顶的侧壁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下水口;多条所述排水槽呈阶梯状排列在所述排水座的内部,多条所述排水槽包括位于上层的细流排水槽、至少一条位于中层的中间排水槽和位于底层的汇流排水槽,所述细流排水槽与所述下水口连通,且所述细流排水槽、所述中间排水槽和所述汇流排水槽从上自下依次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流排水槽、所述中间排水槽和所述汇流排水槽的顶部开口宽度大于其对应的底面宽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流排水槽、所述中间排水槽和所述汇流排水槽的截面积分别为S1、S2和S3,满足:S1<S2<S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管廊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飞胡宏伟李元一龚节美刘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