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接触电池和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5711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9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接触电池和光伏组件,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以解决金属制成的汇流电极与电池本体完全直接接触,导致背接触电池的表面具有金属复合,降低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接触电池和光伏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背接触电池和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能的一种装置,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

当太阳能电池包括的正

负电极均位于太阳能电池的背面时,该太阳能电池为背接触电池

现有的背接触电池包括金属电极绕通
(metalwrap through
,可缩写为
MWT)
电池和指状交叉背接触
(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
,可缩写为
IBC)
电池等

其中,
IBC
电池最大的特点是发射极和金属接触都处于电池的背面,正面没有金属电极遮挡的影响,因此具有更高的短路电流
Isc
,同时,
IBC
电池的背面可以容许较宽的金属栅线来降低串联电阻
Rs
,从而可以提高填充因子
FF。
并且,这种正面无遮挡的电池不仅转换效率高,而且看上去更美观,同时全背电极的组件更易于装配

[0003]上述
IBC
电池一般包括电池本体

集电电极和汇流电极等结构,集电电极和汇流电极一般由金属制成

[0004]现有技术中,金属制成的汇流电极与电池本体完全直接接触,会导致背接触电池的表面具有较高的金属复

基于此,会降低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接触电池和光伏组件,用于减小或消除背接触电池表面的金属复合,以提高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接触电池

该背接触电池包括:电池本体,形成在电池本体具有的背光面上的导电接触层,以及位于导电接触层上的正电极和负电极

正电极和负电极均包括多个集电电极和多个汇流电极,导电接触层包括多个第一导电接触层和多个第二导电接触层

正电极包括的多个集电电极和负电极包括的多个集电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

且沿第二方向交替间隔设置

多个第一导电接触层沿第一方向延伸

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正电极包括的多个汇流电极和负电极包括的多个汇流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

且沿第一方向交替间隔设置

多个第二导电接触层沿第二方向延伸

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每个汇流电极与自身极性相同的集电电极连接

集电电极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与第一导电接触层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汇流电极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接触层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接触电池中,由于集电电极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与第一导电接触层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因此,集电电极与电池本体存在部分直接接触或者集电电极与电池本体完全不接触的情况

此时,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减少或消除集电电极与电池本体之间的金属复合,提高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汇流电极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与第二导电接触层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因此,汇流电极与电池本体存在部分直接接触或者汇流电极与电池本体完全不接触的情况

此时,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进一步减少或消除汇流电极与电池本体之间的金属复合,增加背接触电池的开路电压,以提高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综上所述,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接触电池可以减小或消除背接触电池表面的金属复合,以提高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000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每个集电电极均包括集电电极段,集电电极段与相邻且和自身极性相反的汇流电极间隔设置

与位于相邻两个汇流电极之间的任一集电电极段相对应的第一导电接触层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且小于或等于
50
毫米,第一导电接触层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一致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导电接触层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此时可以避免因第一导电接触层长度过小导致第一导电接触层收集电流的距离过短

基于此,可以确保第一导电接触层对电流的收集能力,提高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导电接触层的长度小于或等于
50
毫米,此时可以在电池本体上形成更多的第一导电接触层,以便于形成更多的第二导电接触层,进而可以形成更多的汇流电极

基于此,可以提高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提高背接触电池的开路电压和钝化效果

[00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集电电极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导电接触层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内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在保证集电电极与第一导电接触层接触的同时,减小或消除集电电极与电池本体之间的金属复合,增加背接触电池的开路电压,以提高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导电接触层和集电电极接触良好,此时有助于集电电极收集电流,有利于电流的传输

[00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汇流电极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位于第二导电接触层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内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在保证汇流电极与第一导电接触层接触的同时,减小或消除汇流电极与电池本体之间的金属复合,增加背接触电池的开路电压,以提高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进一步地,可以减小或消除第二导电接触层对电池本体的遮挡,以降低对背接触电池吸收光时的影响,提高背接触电池的电池效率

[001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导电接触层的宽度大于或等于
50
微米,且小于或等于
400
微米,第一导电接触层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方向一致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制作背接触电池的过程中,需要在第一导电接触层上方印刷集电电极

以目前的印刷技术,只能在宽度最小为
50
微米左右的线条
(
即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导电接触层
)
上印刷集电电极

线条的宽度过小会导致集电电极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不能与第一导电接触层在电池本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集电电极会超出第一导电接触区范围内

换言之,第一导电接触层的宽度小于
50
微米时会导致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本体,形成在所述电池本体具有的背光面上的导电接触层,以及位于所述导电接触层上的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均包括多个集电电极和多个汇流电极;所述导电接触层包括多个第一导电接触层和多个第二导电接触层;所述正电极包括的多个集电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包括的多个集电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

且沿第二方向交替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导电接触层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且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正电极包括的多个汇流电极和所述负电极包括的多个汇流电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导电接触层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方向;每个所述汇流电极与自身极性相同的所述集电电极连接;所述集电电极在所述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层在所述电池本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汇流电极在所述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导电接触层在所述电池本体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集电电极均包括集电电极段,所述集电电极段与相邻且和自身极性相反的所述汇流电极间隔设置;与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汇流电极之间的任一所述集电电极段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导电接触层的长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且小于或等于
50
毫米,所述第一导电接触层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电极在所述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层在所述电池本体上的投影内;和
/
或,所述汇流电极在所述电池本体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导电接触层在所述电池本体上的投影内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层的宽度大于或等于
50
微米,且小于或等于
400
微米,所述第一导电接触层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一致;和
/
或,所述第二导电接触层的宽度大于或等于
50
微米,且小于或等于
400
微米,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洪波於龙陈石李华
申请(专利权)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