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计及碳排放流的新能源车充能场站协同规划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系统规划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计及碳排放流的新能源车充能场站协同规划方法
。
技术介绍
[0002]为实现“碳达峰
、
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严控碳的总排放量,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
由于交通系统与电力系统是全球化石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两大主体,兼备双重属性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了达成“双碳”目标的关键
。
[0003]新能源汽车类型可以根据燃料种类进行划分,主流是电动汽车
(electric vehicle,EV)
与氢能汽车
(hydrogen vehicle,HV)。
尽管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以清洁能源为燃料,实现零碳排,但应当考虑其生命周期及上游充能过程的碳排放
。EV
的时空特性将影响
EV
用户的充电选择,从而改变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负荷分布,其上游电网发电将会产生大量碳排放
。
随着绿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System)
的充放电功率;分别为节点
i
处的常规有功
、
无功负荷;
V
i,t
、R
ij
、X
ij
分别为节点
i
电压
、
支路
ij
上的电阻及电抗;
z
ij
为配电线路建设决策变量;
M
为数值较大的常数;由于引入了
z
ij
进行配电线路建设决策,式
(2)
‑
(4)
可视为结合线性化潮流平衡方程
(Distflow)
的配电系统规划模型;线路容量
/
节点电压约束:节点电压约束:式中:为线路复功率容量上限;
V、
分别为节点电压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式
(5)
‑
(6)
分别表示对线路功率及节点电压进行容量限制
。4.
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车充能场站协同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能源车有序充能模型包括:
EV
有序充电约束:有序充电约束:有序充电约束:有序充电约束:有序充电约束:式中:
B
T
为
EV
充电时间集合;分别为第
k
辆车在
t
时刻的电池容量及上
、
下限;分别为第
k
辆车在
t
时刻的充电功率及上
、
下限;为
EV
的充电状态;式
(7)
‑
(9)
对充电过程进行约束;式
(10)
‑
(11)
表示
PSCIS
的充电功率,利用大
M
法将0‑1变量与连续变量的乘积作线性化处理;
HV
有序加氢约束与
EV
有序充电约束一致;加氢站
(HRS)
储氢罐约束:储氢罐约束:储氢罐约束:储氢罐约束:式中:
R
T
为储氢罐运行时间集合;分别为电解槽功率及其上限
、HV
加氢功率及上限;分别为电解槽运行状态与
HV
加氢状态;分
别为储氢罐容量及其上
、
下限;分别为制氢环节及用氢环节的工作效率;式
(12)
‑
(14)
为电能与氢能的转换及传输环节;式
(15)
表示储氢罐容量需要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下保持不变
。5.
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新能源车充能场站协同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管理元素模型包括:储能装置约束:储能装置约束:储能装置约束:储能装置约束:储能装置约束:式中:分别为
ESS
的容量及上
、
下限;下限;分别为
ESS
的充电功率
、
放电功率及相应的功率上
、
下限;分别为
ESS
的充电及放电效率;分别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欣炜,陈威,王永恒,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