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64412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9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属于石油地震勘探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地震勘探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表层网格模型通常指的是近地表层析模型,其中层析的意思是指把不可分割的对象假想地切成一系列薄片,分别给出每一个薄片上的物体的图像

地震层析是指利用各种地震波场信息如走时或振幅变化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重建,近地表层析模型就是对近地表内部结构模型进行重建

[0003]微测井是现阶段最直接

精度最高的一种表层调查方式,其通过在井内不同深度依次放炮以确定近地表层的速度

厚度

一般近地表有多层结构,可大致分为低速层

降速层和高速层,正常施工应该会击穿到高速层顶板,而无需击穿高速层底板,所以最后一层仅记录速度,不记录厚度

[0004]近地表层析模型是依赖于放炮初至时间数据及初始模型数据,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完成的反演表层结构模型,其模型成果通常与微测井等实测表层调查数据不匹配,造成结果的可靠性存疑;尤其在连片地震数据处理时,多区块分别反演的近地表层析模型难以闭合,给后续静校正闭合带来困难,最终会影响地震资料成像的质量

[0005]现有方法主要是使用微测井插值的表层模型作为反演的初始表层模型,即使使用一些约束手段,这种方法也难以实现反演后的层析模型能够与微测井成果闭合,而且难以在根本上解决连片层析模型闭合的问题

[0006]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不足之处:
[0007]1.
无法实现反演后的层析模型能够与微测井成果闭合;
[0008]2.
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连片层析模型闭合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从连续网格模型样本中转换出网络模型数据面,计算微测井点位网格模型信息,得到离散微测井与网格模型点位的差值信息;数据面包括:厚度面和等效速度面;根据离散微测井与网格模型点位的差值信息,基于井控约束进行差值信息分配,求出每个网格模型点对应的差值信息;基于相似系数与差值信息对网格模型进行校正

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微测井层状表层成果与网格模型垂向连续网格样点数据无法直接对比的难题,也解决了离散分布的微测井难以校正网格模型体的难题,使校正后的网格模型与微测井完全匹配的同时,还能与校正前网格模型有较强的相似性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1]从连续网格模型样本中转换出网络模型数据面,计算微测井点位网格模型信息,
得到离散微测井与网格模型点位的差值信息;数据面包括:厚度面和等效速度面;
[0012]根据离散微测井与网格模型点位的差值信息,基于井控约束进行差值信息分配,求出每个网格模型点对应的差值信息;
[0013]基于相似系数与差值信息对网格模型进行校正

[0014]优选地,从连续网格模型样本中转换出网络模型数据面,计算微测井点位网格模型信息具体包括:
[0015]根据连续网格模型样本的地表高程与高速顶界面高程计算出连续网格的模型厚度与等效速度,构成模型厚度面与等效速度面;
[0016]表层速度模型由低速层介质和降速层介质组成,将表层速度模型的第一层介质称为低速层,从第二层开始都称为降速层,高速顶界面为剥离浅表层的低速介质后,第一个能够使地震波进行折射传播的介质层顶面,地震波在这个介质层中的传播速度为高速顶速度,低降速带为表层模型介质整体;
[0017]根据微测井坐标,提取出微测井点位对应的网格模型厚度和等效速度成果

[0018]优选地,得到离散微测井与网格模型点位的差值信息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0019]求取微测井成果的总厚度与等效速度,公式为:
[0020][0021][0022][0023]其中,
[0024]m
代表总的层数;
[0025]h
i
代表微测井成果的第
i
层的厚度;
[0026]v
i
代表第
i
层的速度;
[0027]h

是总厚度;
[0028]t

是总时间;
[0029]v

是实测微测井低速带等效速度;
[0030]在网格模型中提取出低降速带厚度面

等效速度面和高速顶界速度面;
[0031]根据微测井的坐标,从低降速带厚度面

等效速度面和高速顶界速度面中提取出微测井位置对应的网格模型数据;
[0032]将微测井成果的总厚度与其点位对应的网格模型厚度做差和商,分别作为厚度差
Δ
h
和厚度变化率
Δ
h
p

[0033]求得的
Δ
h

Δ
h
p
属于该微测井点位的差值信息;
[0034]将微测井成果的等效速度与其点位对应的网格模型等效速度做差和商,分别作为等效速度差
Δ
V
A
和等效速度变化率
Δ
V
Ap
,求得的
Δ
V
A

Δ
V
Ap
属于该微测井点位的差值信息;
[0035]将微测井成果的高速顶速度与其点位对应的网格模型高速顶速度做差和商,分别
作为高速顶速度差
Δ
V
T
和高速顶速度变化率
Δ
V
Tp
,求得的
Δ
V
T

Δ
V
Tp
就是该微测井点位的差值信息

[0036]优选地,用离散微测井与网格模型点位的差值信息,基于井控约束进行差值信息分配,求出每个网格模型点对应的差值信息包括使用基于反距离加权插值的自适应寻优插值方法,将微测井点位的差值信息分配到每个网格模型点上,完成基于微测井成果进行井控约束的差值信息分配

[0037]优选地,基于反距离加权插值的自适应寻优插值方法具体为:在反距离加权插值的基础上,将插值目标点与各控制点间的角度关系信息同时作为插值控制权值

[0038]优选地,反距离加权插值为以距离倒数作为插值系数的加权平均插值法

[0039]优选地,自适应寻优插值方法具体为:
[0040]设插值目标点为一个“光源”,而每个控制点都有一个中心不透光

到四周逐渐透光的圆形区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从连续网格模型样本中转换出网络模型数据面,计算微测井点位网格模型信息,得到离散微测井与网格模型点位的差值信息;数据面包括:厚度面和等效速度面;根据离散微测井与网格模型点位的差值信息,基于井控约束进行差值信息分配,求出每个网格模型点对应的差值信息;基于相似系数与差值信息对网格模型进行校正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从连续网格模型样本中转换出网络模型数据面,计算微测井点位网格模型信息具体包括:根据连续网格模型样本的地表高程与高速顶界面高程计算出连续网格的模型厚度与等效速度,构成模型厚度面与等效速度面;表层速度模型由低速层介质和降速层介质组成,将表层速度模型的第一层介质称为低速层,从第二层开始都称为降速层,高速顶界面为剥离浅表层的低速介质后,第一个能够使地震波进行折射传播的介质层顶面,地震波在这个介质层中的传播速度为高速顶速度,低降速带为表层模型介质整体;根据微测井坐标,提取出微测井点位对应的网格模型厚度和等效速度成果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离散微测井与网格模型点位的差值信息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求取微测井成果的总厚度与等效速度,公式为:求取微测井成果的总厚度与等效速度,公式为:求取微测井成果的总厚度与等效速度,公式为:其中,
m
代表总的层数;
h
i
代表微测井成果的第
i
层的厚度;
v
i
代表第
i
层的速度;
h

是总厚度;
t

是总时间;
v

是实测微测井低速带等效速度;在网格模型中提取出低降速带厚度面

等效速度面和高速顶界速度面;根据微测井的坐标,从低降速带厚度面

等效速度面和高速顶界速度面中提取出微测井位置对应的网格模型数据;将微测井成果的总厚度与其点位对应的网格模型厚度做差和商,分别作为厚度差
Δ
h
和厚度变化率
Δ
h
p
;求得的
Δ
h

Δ
h
p
属于该微测井点位的差值信息;将微测井成果的等效速度与其点位对应的网格模型等效速度做差和商,分别作为等效
速度差
Δ
V
A
和等效速度变化率
Δ
V
Ap
,求得的
Δ
V
A

Δ
V
Ap
属于该微测井点位的差值信息;将微测井成果的高速顶速度与其点位对应的网格模型高速顶速度做差和商,分别作为高速顶速度差
Δ
V
T
和高速顶速度变化率
Δ
V
Tp
,求得的
Δ
V
T

Δ
V
Tp
就是该微测井点位的差值信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用离散微测井与网格模型点位的差值信息,基于井控约束进行差值信息分配,求出每个网格模型点对应的差值信息包括使用基于反距离加权插值的自适应寻优插值方法,将微测井点位的差值信息分配到每个网格模型点上,完成基于微测井成果进行井控约束的差值信息分配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反距离加权插值的自适应寻优插值方法具体为:在反距离加权插值的基础上,将插值目标点与各控制点间的角度关系信息同时作为插值控制权值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自适应寻优插值方法具体为:设插值目标点为一个“光源”,而每个控制点都有一个中心不透光

到四周逐渐透光的圆形区域,则圆形区域背向光源的部分都有一个“影子”;在“影子”里的控制点,包括能够看见所有“光源”的

完全看不见“光源”的和能够看见部分“光源”的,控制点相对于目标点的角度关系权值
A
的公式为:其中,
θ1为看不见“光源”的控制点进入插值目标点的“影子”的角度;
θ2为完全看不见“光源”的控制点进入插值目标点的“影子”的角度;
α
为能够看见所有“光源”的控制点进入插值目标点的“影子”的角度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井控约束的表层网格模型转换与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反距离加权插值的自适应寻优插值方法具体为:设有
n
个点,反距离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宜文范旭谭佳罗勇张龙马俊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