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背板无人生产线工位的自动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3459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器背板无人生产线工位的自动定位装置,包括主体框架,所述的主体框架内设置有用于输送显示器背板的滚筒输送带,滚筒输送带上方设置有围绕显示器背板一周的抱夹装置,抱夹装置上方设置有CCD定位装置,所述CCD定位装置固定安装在主体框架上部,且抱夹装置与滚筒输送带之间通过顶升装置对接,这种装置的设置自动化程度较高,在通过顶升装置自动将显示器背板向上顶升,防止滚筒输送带与显示器背板之间接触不平影响贴合精度的同时,还能通过夹抱装置定位固定显示器背板,使其能够在水平面上保持不动,最后通过CCD定位装置根据显示器背板以及液晶面板尺寸,精确定位其贴合位置。确定位其贴合位置。确定位其贴合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器背板无人生产线工位的自动定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液晶屏自动化生产设备,具体涉及显示器背板无人生产线工位的自动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彩电业朝着高端大屏化发展的趋势,彩电新技术概念不断涌现,彩电的显示技术之争也是非常激烈,智能化生产已然成为彩电业发展的主题。智能工厂因其智能化、自动化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扶持。电视模组作为智能电视生产的关键,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液晶面板作为智能电视的显示部分,是智能电视的关键部分。液晶面板是决定液晶显示器亮度、对比度、色彩、可视度的材料,液晶面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观看效果,所以对生产的工艺要求非常高。
[0003]在现有技术中,显示器背板与液晶面板的贴合时所使用的的对位方式具体为:
[0004]通过抱夹装置捕捉显示器背板的外形边框,并由抱夹装置同时从两相对设置的夹持方向实现对于显示器背板的夹持固定,使其在水平面上保持不动,再通过显示器背板上方设置的CCD定位装置单独获取显示器背板的位置信息,最后通过外部设置的机械手根据上述获取的显示器背板位置信息自动调整液晶面板与显示背板之间的贴合角度,来控制两者的贴合,实现标准化和自动化生产,以避免人工贴合显示器背板与液晶面板的过程中,存在的定位不精确,贴合时受力不均匀,产生静电吸附灰尘等问题。
[0005]这样的生产方法中虽然可以初步保证液晶面板与显示器背板外形的贴合尺寸,但由于CCD定位装置仅获取了显示器背板的位置信息,并未同步获取液晶面板的位置信息,从而在上述机器手控制液晶面板与显示器背板贴合时,可能会出现液晶面板与显示器背板外型匹配后,但两者的显示区域未完全对应,还需通过后续的工作步骤进行显示器背板与液晶面板显示区域位置的校对,以确保成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同时获取显示器背板与液晶面板两者的位置信息,并在贴合过程中确保的两者显示区域居中对应,以实现显示器背板与液晶面板精确贴合的显示器背板无人生产线工位的自动定位装置。
[0007]为了到达上述目的,本技术设计的显示器背板无人生产线工位的自动定位装置,包括主体框架,所述的主体框架内设置有用于输送显示器背板的滚筒输送带,滚筒输送带上方设置有围绕显示器背板一周的抱夹装置,抱夹装置上方设置有用于检测显示器背板与液晶面板贴合时位置状态的CCD定位装置,所述CCD定位装置固定安装在主体框架上部,且抱夹装置与滚筒输送带之间通过顶升装置对接。这样设置的作用在于通过顶升装置自动将显示器背板向上抬升至抱夹装置所在平面,再通过抱夹装置对显示器背板进行多角度的对位固定,使其在水平面上保持不动,最后通过CCD定位装置同时获取显示器背板以及液晶面板两者的位置信息,并由主体框架外侧的自动贴合机器手控制液晶面板与显示器背板精
确贴合,从而实现自动化贴合。
[0008]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CCD定位装置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移动组件、两相对设置的第二移动组件、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以及CCD相机组件,所述两相对设置的第一移动组件与两相对设置的第二移动组件共同围成一定位空间,定位空间内分布多个CCD相机组件,所述CCD相机组件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分别安装在各自的第二移动组件上,且两相对设置的CCD相机组件在第二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沿定位空间宽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移动组件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安装在两相对设置的第一移动组件之间,两相对设置的第二移动组件在第一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沿定位空间长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这样设置的作用在于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带动两组第二移动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同时通过第二驱动装置带动两组第二移动组件上分别安装有的CCD相机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根据显示器背板与液晶面板的尺寸,自由调整定位空间的大小,使得该装置能够适配不同尺寸显示器背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对位需求。
[0009]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定位空间内分设的CCD相机组件数量为3个,3个CCD相机组件之间的连线形成一直角三角形。这样设置的作用在于通过3个CCD相机组件分别从三处不同的位置进行CCD定位拍摄,特别是矩形的三个顶点位置进行拍摄,保证准确获取显示器背板以及液晶面板的位置定位,以确保显示器背板与液晶面板的准确贴合。
[0010]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第一轴承座以及第二轴承座,第一移动组件上开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滑槽,水平滑槽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轴承座与第二轴承座,第一移动组件中靠近第一轴承座的一端安装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连接有从第一轴承座延伸至第二轴承座的滚珠丝杆,滚珠丝杆上通过螺纹安装有动子座,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二驱动装置的结构相同,且第二移动组件通过动子座滑动安装在第一移动组件上方。这样设置的作用在于通过采用滚珠丝杆传动方式设置的第一驱动装置与第二动装置,减少了第二移动组件与CCD相机组件滑动时的摩擦阻力、运动平稳,可精密控制第二移动组件与CCD相机组件移动距离、同步效果好。
[0011]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CCD相机组件包括液晶面板CCD相机、显示器背板CCD相机以及CCD相机固定板,所述CCD相机固定板通过连接支架与第二移动组件中的动子座配合安装,且CCD相机固定板上设置相互平行的液晶面板CCD相机与显示器背板CCD相机;所述液晶面板CCD相机与显示器背板CCD相机的拍摄路径相反,且液晶面板CCD相机与显示器背板CCD相机的拍摄路径中分别设置有与其对应的同轴光源。这样的设置作用在于通过动子座与连接支架将CCD相机固定板滑动安装在第二移动组件上,根据所抓取的光学膜片尺寸自动调整液晶面板CCD相机与显示器背板CCD相机的拍摄位置,并在CCD相机固定板上同时安装拍摄路径相反的液晶面板CCD相机与显示器背板CCD相机,从而通过液晶面板CCD相机与显示器背板CCD相机分别获取液晶面板与显示器背板的位置定位,以确保液晶面板与显示器背板精确贴合,同时拍摄路径详单的两个CCD相机,在需要时可以在机械手下落贴合时实时确定下落位置,尽可能的提高贴合精确度。
[0012]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CCD相机固定板与液晶面板CCD相机或显示器背板CCD相机之间均设置有一用于控制液晶面板CCD相机或显示器背板CCD相机上下升降的移动滑台。这样设置的作用在于将液晶面板CCD相机以及显示器背板CCD相机分别安装在CCD相机固定板中的移动滑台上,通过升降滑台自由调整液晶面板CCD相机或显示器背板CCD相机与
同轴光源之间的间距,从而调整液晶面板CCD相机以及显示器背板CCD相机的成像范围,同时液晶面板CCD相机以及显示器背板CCD相机的设置还可针对液晶面板与显示器背板表面有无破损、是否弯折等情况进行检测。
[0013]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移动滑台一侧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查看液晶面板CCD相机或显示器背板CCD相机调整距离的刻度表。这样设置的作用在于通过移动滑台中刻度表的设置,精确调整液晶面板CCD相机或显示器背板CCD相机与同轴光源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器背板无人生产线工位的自动定位装置,包括主体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框架(1)内设置有用于输送显示器背板的滚筒输送带(2),滚筒输送带(2)上方设置有围绕显示器背板一周的抱夹装置(3),抱夹装置(3)上方设置有用于检测显示器背板与液晶面板贴合时位置状态的CCD定位装置(4),所述CCD定位装置(4)固定安装在主体框架(1)上部,且抱夹装置(3)与滚筒输送带(2)之间通过顶升装置(5)对接,所述的CCD定位装置(4)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移动组件(41)、两相对设置的第二移动组件(42)、第一驱动装置(43)、第二驱动装置(44)以及CCD相机组件(45),所述两相对设置的第一移动组件(41)与两相对设置的第二移动组件(42)共同围成一定位空间,定位空间内分布多个CCD相机组件(45),所述CCD相机组件(45)通过第二驱动装置(44)分别安装在各自的第二移动组件(42)上,且两相对设置的CCD相机组件(45)在第二驱动装置(44)的作用下沿定位空间宽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移动组件(42)通过第一驱动装置(43)安装在两相对设置的第一移动组件(41)之间,两相对设置的第二移动组件(42)在第一驱动装置(43)的作用下沿定位空间长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的CCD相机组件(45)包括液晶面板CCD相机(453)、显示器背板CCD相机(454)以及CCD相机固定板(452),所述CCD相机固定板(452)通过连接支架(451)与第二移动组件(42)中的动子座(436)配合安装,且CCD相机固定板(452)上设置相互平行的液晶面板CCD相机(453)与显示器背板CCD相机(454);所述液晶面板CCD相机(453)与显示器背板CCD相机(45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涤凯朱发强卢彭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久融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