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螺旋进水流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2532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螺旋进水流道,属于反渗透膜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螺旋进水流道存在的至少以下问题之一:(1)占用有效膜面积,且容易在膜表面压出网格状压痕;(2)容易造成膜元件堵塞。包括围绕卷式反渗透膜表面设置的螺旋件和扰流件,扰流件围绕卷式反渗透膜周向设置,沿卷式反渗透膜轴向平行且均匀分布有多个扰流件;螺旋件围绕卷式反渗透膜外表面且与扰流件成夹角设置,沿卷式反渗透膜轴向平行且均匀分布有多个螺旋件,相邻螺旋件间形成螺旋进水流道;螺旋件与卷式反渗透膜的表面接触,扰流件架设在螺旋件远离卷式反渗透膜的一侧上。该螺旋进水流道可以提高有效膜面积,减少膜表面压痕,提高膜抗污堵能力。污堵能力。污堵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螺旋进水流道


[0001]本技术涉及反渗透膜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螺旋进水流道。

技术介绍

[0002]进水流道也被称作进水网格,广泛应用于膜元件和污水处理领域中。进水流道用于膜元件中,起到支撑反渗透膜和导流液体的作用,其能防止相邻两片膜袋贴合在一起而阻碍水流流动,为原水提供一个进入膜片的通道。
[0003]常规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进水流道通常为网格状,该网格是由纬向和径向的聚丙烯纤维在同一平面编织而成,这样在卷制膜元件时纬线和经线都会贴在反渗透膜表面,不仅占用了膜的有效膜面积,时间久了会在反渗透膜表面压出网格状压痕。同时,同一平面的纬线和经线压在反渗透膜表面,会在进水过程中产生大面积水流死角区,进而导致污染物沉积,尤其在进水含盐量高、悬浮物或浊度较高、COD含量高等原水水质不佳的情况下,污染物、结垢容易附着在膜片和网格表面,从而造成膜元件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的分析,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螺旋进水流道,用以解决现有的螺旋进水流道存在的至少以下问题之一:(1)占用有效膜面积,且容易在反渗透膜表面压出网格状压痕;(2)容易造成膜堵塞。
[0005]本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螺旋进水流道,所述螺旋进水流道包括围绕卷式反渗透膜表面设置的螺旋件和扰流件;
[0007]所述扰流件围绕卷式反渗透膜周向设置,沿卷式反渗透膜轴向平行且均匀分布有多个所述扰流件;
[0008]所述螺旋件围绕卷式反渗透膜外表面且与所述扰流件成夹角设置,沿卷式反渗透膜周向平行且均匀分布有多个所述螺旋件,相邻所述螺旋件间形成螺旋进水流道;
[0009]所述螺旋件与卷式反渗透膜的表面接触,所述扰流件架设在所述螺旋件远离卷式反渗透膜的一侧上。
[0010]优选地,所述螺旋件和所述扰流件的截面均为圆形。
[0011]优选地,所述螺旋件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扰流件的截面面积。
[0012]优选地,所述螺旋件与所述扰流件的夹角为30

60度。
[0013]优选地,所述螺旋件与所述扰流件的夹角为40

50度。
[0014]优选地,所述螺旋件与所述扰流件的夹角为45度。
[0015]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螺旋件之间的距离为1.5

3mm。
[0016]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扰流件之间的距离为1.0

2.0mm。
[0017]优选地,所述螺旋件和所述扰流件在二者重叠区域内互相连接。
[0018]优选地,相邻所述螺旋件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所述扰流件之间的距离。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0020]1、本技术的螺旋进水流道,只有螺旋件与卷式反渗透膜的表面接触,扰流件架设在螺旋件上,增大膜的有效膜面积,同时,可以减少进水流道在反渗透膜表面的压痕,不会在反渗透膜表面出现网状压痕。
[0021]2、本技术的螺旋进水流道,螺旋件为骨架线,相邻两条螺旋件之间形成螺旋结构的流水通道,使进水产生离心力,增强对膜表面的冲刷,提高抗污堵性;并且,在进水流动时,扰流件具有扰动液体的作用,能够在反渗透膜表面产生紊流,同时,螺旋件能够提供紊流促进作用,进而减小反渗透膜表面的浓差极化现象,降低膜污堵的可能性。
[0022]本技术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内容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文字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3]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0024]图1为本技术的用于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螺旋进水流道的平面展开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螺旋进水流道与卷式反渗透膜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1‑
卷式反渗透膜;2

螺旋件;3

扰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螺旋进水流道,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螺旋进水流道包括围绕卷式反渗透膜1表面设置的螺旋件2和扰流件3;
[0030]所述扰流件3围绕卷式反渗透膜1周向设置,沿卷式反渗透膜1轴向平行且均匀分布有多个所述扰流件3;
[0031]所述螺旋件2围绕卷式反渗透膜1外表面且与所述扰流件3成夹角设置,沿卷式反渗透膜1周向平行且均匀分布有多个所述螺旋件2,相邻所述螺旋件2间形成螺旋进水流道;
[0032]所述螺旋件2与卷式反渗透膜1的表面接触,所述扰流件3架设在所述螺旋件2远离卷式反渗透膜1的一侧上。
[00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螺旋进水流道,只有螺旋件与卷式反渗透膜的表面接触,扰流件架设在螺旋件上,增大膜的有效膜面积,同时,可以减少进水流道在反渗透膜表面的压痕,不会在反渗透膜表面出现网状压痕;本技术的螺旋进水流道,螺旋件为骨架线,相邻两条螺旋件之间形成螺旋结构的流水通道,使进水产生离心力,增强对膜表面
的冲刷,提高抗污堵性;并且,扰流件具有扰动液体的作用,在进水流动时,能够在反渗透膜表面产生紊流,提高水对膜表面的冲刷;同时,螺旋件能够提供紊流促进作用,进而减小反渗透膜表面的浓差极化现象,降低膜污堵的可能性;并且,扰流件被螺旋件架空,只有螺旋件与膜表面接触,增大了透水的有效膜面积,提高水处理效率,同时形成开放式的互通的螺旋进水通道,增大了流水通道,减小进水运行阻力,使膜具备更好的抗污染性能。
[0034]需要说明的是,图1示出的是位于两层反渗透膜之间的螺旋进水流道的平面展开图,图1中有两层螺旋进水流道,每层螺旋进水流道中的螺旋件2分别与其相近的反渗透膜接触。
[0035]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平面展开图中,包括多条水平设置的扰流件3,以及多条与所述扰流件3交叉且与所述扰流件3成夹角的螺旋件2,在平面图中,螺旋件2为与所述扰流件3交叉且与水平方向成夹角的直斜线,当将图1所示的展开结构与反渗透膜袋叠加,将叠加后的结构的一边(膜袋的开口端)与膜组件的中心出水管连接,另一个相对边围绕中心出水管卷绕,则图1中的多条直斜线会形成多条螺旋件,相邻螺旋件之间形成螺旋结构的进水流道,如图2所示。
[003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螺旋进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进水流道包括围绕卷式反渗透膜(1)表面设置的螺旋件(2)和扰流件(3);所述扰流件(3)围绕卷式反渗透膜(1)周向设置,沿卷式反渗透膜(1)轴向平行且均匀分布有多个所述扰流件(3);所述螺旋件(2)围绕卷式反渗透膜(1)外表面且与所述扰流件(3)成夹角设置,沿卷式反渗透膜(1)周向平行且均匀分布有多个所述螺旋件(2),相邻所述螺旋件(2)间形成螺旋进水流道;所述螺旋件(2)与卷式反渗透膜(1)的表面接触,所述扰流件(3)架设在所述螺旋件(2)远离卷式反渗透膜(1)的一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进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件(2)和所述扰流件(3)的截面均为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进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件(2)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扰流件(3)的截面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进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庭梁明春杨冬韩少科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北京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