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滤网隔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1180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7 1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滤网隔污装置,包括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的侧端连接有一端与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内腔相通、另一端插入至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内腔的连接管道,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的顶端设有与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内腔相通的用于供外部污水进入的进水口,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的底端设有与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内腔相通的出水口,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的内腔设有上下相通的内置管,内置管的顶部开口上设有浮球,内置管的外围设有与浮球连接的用于随浮球上下活动的活动连接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无滤网隔污装置,可以解决污水提升系统中隔污装置要么易堵塞,要么隔污效果差的难题。么隔污效果差的难题。么隔污效果差的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滤网隔污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除杂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滤网隔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日益发展的物质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日常生活生产产生的污水大多需要依赖于污水提升系统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而污水中的各种污物经常会造成堵塞提升泵,导致提升泵损坏。
[0003]目前,市面上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升泵采用带切割功能的潜污泵,但是这种方法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带切割功能的潜污泵价格贵昂,二是切割刀容易被毛发等柔性污物缠绕,不仅不能切碎,反而极易造成潜污泵堵转烧毁。另一种方法就是在污水进入集水池之前采用隔污装置将污物隔离在集水池外,等提升泵工作时利用加压的出水反向将污物冲到输送管网中。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避免污物对提升泵造成损坏,或者堆积在集水池里。但是目前主流的隔污装置都是采用各种规格滤网对污物进行隔离,这种方法并不理想,因为滤网太密的话容易堵塞,造成故障,需要经常人工清理,滤网太疏的话则没有起到很好的隔离效果。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无滤网隔污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克服了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无滤网隔污装置。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滤网隔污装置,包括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侧端连接有一端与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腔相通、另一端插入至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内腔的连接管道3,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顶端设有与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腔相通的用于供外部污水进入的进水口11,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底端设有与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腔相通的出水口12,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内腔设有上下相通的内置管13,所述内置管13的顶部开口上设有浮球14,所述内置管13的外围设有与所述浮球14连接的用于随所述浮球14上下活动的活动连接组件4。
[0007]优选,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一侧端上设有与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内腔相通的用于供污水流出至集水池的集水入口21,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底端设有与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内腔相通的排污口22,所述排污口22上盖设有排污底盖23。
[0008]优选,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为上下相通结构,所述连接管道3的另一端为由上至下的插入至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内腔的下端部。
[0009]优选,所述活动连接组件4包括有开口向上的U型连接杆15和贯穿所述内置管13的垂直连接杆16,所述垂直连接杆16的下端连接于所述U型连接杆15上,所述垂直连接杆16的上端与所述浮球14连接,所述U型连接杆15设置于所述内置管13下端外围上,所述U型连接
杆15的左右顶部端上连接有密封圈17。
[0010]优选,所述浮球14与所述内置管13的顶部开口之间设有供外部污水流入的间隙18。
[0011]优选,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一侧端上设有与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腔相通的用于供集水池内的污水流入的集水出口19。
[0012]优选,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包括由上下相通连接的上腔管110和下腔管111组成,所述进水口11与所述上腔管110顶端的连接处设有橡胶垫片112,所述集水出口19设于所述上腔管110的一侧端上,所述出水口12设于所述下腔管111的底端,所述内置管13设于所述下腔管111内,所述连接管道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下腔管111的一侧端上。
[0013]优选,所述内置管13的顶端外围与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内侧壁紧密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可以解决污水提升系统中隔污装置要么易堵塞,要么隔污效果差的难题。
[0016]2、本专利技术利用各种污物密度与水的密度不同的特点,采用多腔缓冲静置的方式,使污物与水自然分离,比水密度低的各种油污、纸屑毛发等污物漂浮于水上,比水密度高的固体污物则沉淀在水底,中间的水则流入集水池中。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无滤网隔污装置的剖面结构图;
[0018]图2是图1在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蓄满水时的剖面结构图。
[0019]说明书附图中数字标识对应的部件名称分别如下:
[0020]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连接管道3;活动连接组件4;进水口11;出水口12;内置管13;浮球14;U型连接杆15;垂直连接杆16;密封圈17;间隙18;集水出口19;上腔管110;下腔管111;橡胶垫片112;集水入口21;排污口22;排污底盖23。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图示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述。
[0022]请参阅图1~图2,本实施例的无滤网隔污装置,包括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侧端连接有一端与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腔相通、另一端插入至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内腔的连接管道3,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顶端设有与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腔相通的用于供外部污水进入的进水口11,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底端设有与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腔相通的出水口12,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内腔设有上下相通的内置管13,内置管13的顶部开口上设有浮球14,内置管13的外围设有与浮球14连接的用于随浮球14上下活动的活动连接组件4。
[002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无滤网隔污装置处于集水状态时,如图1所示,混合着各种污物的污水从进水口11进入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部,首先落在浮球14上,再沿着浮球14表面流进到内置管13的内部。当污水充满内置管13后,后续流入的污水由于经过了浮球14的缓冲,不会对内置管13的存水造成冲击,因此污水得以在内腔中静置沉淀。静置过程中,不同密度的污物依靠自身重力与水自然分离,比水密度低的油污、纸屑、毛发等各种污物漂浮于水上,比水密度高的泥沙、粪便等各种固体污物则往下沉淀,暂时沉积在下腔底部的出
水口位置。经过内腔静置分离的污水进入下腔,再从下腔底部上升到下腔与内腔之间的空隙,流入与下腔连接的连接管道3内。
[002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污水在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内进行第二次静置沉淀,可以把第一次静置分离不完全的少量污物继续沉淀分离,二次分离的少量污物或漂浮在连接管道3内或沉积在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底部。经过二次分离的污水从连接管道3流入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再从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底部上升到连接管道3与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之间的空隙,流入与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连接的集水入口21,最终进入集水池内。
[0025]优选,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一侧端上设有与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内腔相通的用于供污水流出至集水池的集水入口21,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底端设有与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内腔相通的排污口22,排污口22上盖设有排污底盖23。
[0026]优选,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为上下相通结构,连接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滤网隔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侧端连接有一端与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腔相通、另一端插入至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内腔的连接管道(3),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顶端设有与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腔相通的用于供外部污水进入的进水口(11),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底端设有与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内腔相通的出水口(12),所述一级静置沉淀管主体(1)的内腔设有上下相通的内置管(13),所述内置管(13)的顶部开口上设有浮球(14),所述内置管(13)的外围设有与所述浮球(14)连接的用于随所述浮球(14)上下活动的活动连接组件(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滤网隔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一侧端上设有与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内腔相通的用于供污水流出至集水池的集水入口(21),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底端设有与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的内腔相通的排污口(22),所述排污口(22)上盖设有排污底盖(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滤网隔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为上下相通结构,所述连接管道(3)的另一端为由上至下的插入至所述二级静置沉淀管主体(2)内腔的下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无滤网隔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超焜
申请(专利权)人:广一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