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547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的进口弯管变形段和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所述进口弯管变形段的结构由进口的圆形渐变为双半圆形;所述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设置有与进口弯管变形段连接的偏心圆汇聚段,所述偏心圆汇聚段的出水侧连接有吻合簸箕形曲率变化的导流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化了进水流道结构设计,减少进水流道水力损失,提升水力效率,解决了由进水流道结构设计产生的汽蚀和水力撞击噪声的问题。的汽蚀和水力撞击噪声的问题。的汽蚀和水力撞击噪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


[0001]本技术涉及水泵
,尤其涉及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

技术介绍

[0002]管道泵简单理解是将端吸直联式泵,旋转90度后,再在进口端接一段进水流道,以让其进口与出口在同一直线上,进而演化过来的一型水泵产品,优势在于其仿似一段管道,可安装在管道的任何位置,便于管路布局,因此广泛应用于暖通水循环系统、楼宇增压等行业。
[0003]管道泵设计一个关键点在于进水流道的设计,其要顺应涡壳及泵中心高度(图1,H尺寸)等结构和安装尺寸限制,并须将输送介质导流完成超90度的转弯到达叶轮进口,流道设计不佳时,水力损失大,且易于形成附壁涡带和紊流,直接影响叶轮进口液流速度的均匀性,导致汽蚀和效率性能下降。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用于解决现有流道的水力损失大,且易于形成附壁涡带和紊流,直接影响叶轮进口液流速度的均匀性,导致汽蚀和效率性能下降的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的进口弯管变形段和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其中,
[0007]所述进口弯管变形段的进口为圆形,出口为双半圆形;
[0008]所述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设置有与进口弯管变形段连接的偏心圆汇聚段,所述偏心圆汇聚段的顶部设有导流锥,并将偏心圆汇聚段内部单流道分割成双流道。
[0009]优选的,所述进水流道的整体沿流道中线对称分布。<br/>[0010]优选的,所述导流锥位于偏心圆汇聚段的流道中线上。
[0011]优选的,所述导流锥的曲率变化吻合于簸箕形曲率变化。
[0012]优选的,所述进口弯管变形段的圆形至双半圆形为渐变式。
[00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通过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进口弯管变形段和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且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由偏心圆汇聚段和导流锥组成,优化了进水流道结构设计,减少进水流道水力损失,提升水力效率,解决了由进水流道结构设计产生的汽蚀和水力撞击噪声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现有技术的进水流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现有技术的肘形流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现有技术的钟形流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的E

E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的C

C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的B

B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的实验性能曲线图;
[0025]图中标号:1、进口弯管变形段;2、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21、偏心圆汇聚段;22、导流锥。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9]传统管道泵的进水流道,常见有两种形式,如附图2所示的的肘形流道以及如图3所示的钟形流道,二者流道设计不佳,水力损失大,且易于形成附壁涡带和紊流,直接影响到叶轮进口液流速度的均匀性,导致汽蚀和效率性能下降。
[0030]本申请提供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综合经典泵站进水流道肘形流道、钟形流道和簸箕形流道的特征以及管道泵的结构特点,结合水力特性优化设得出的技术方案,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的进口弯管变形段1和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2;进口弯管变形段1的形状由进口的圆形渐变为双半圆矩形(如图8所示),该流道中线过渡顺畅,能够避免急弯;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2包括设置的与进口弯管变形段1连接的偏心圆汇集段,同时在偏心圆汇聚段21的出水侧设置有吻合簸箕形曲率变化的导流锥22(如图9所述),形成的类偏心钟形流道结构(如图7所示)。
[003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的工作原理如下:液流由进口弯管变形段1流入,经到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2,由导流锥22分成两股液流沿类钟形流道外壁汇集后流入到叶轮进口,该类簸箕结构可以有效减少底部涡流进而降低叶轮进口的紊流情况,且簸箕形曲率变化的导流锥22,有效减小液流对后壁的冲击,使液流转向更顺畅,降低水力损失。
[0032]以本实施例为例,采用同一叶轮(泵体蜗壳水力尺寸与原泵体一致)进行性能测试
比对,性能对比结果如图10所示虚线代表本技术方案,实线代表传统技术方案,横轴Q代表每秒流经流道的流量,左侧纵轴P代表轴功率,H代表扬程,右侧纵轴η代表效率值,额定流量点效率提升近3%,扬程提升4%,并解决了当流量超额定点以上时,产生的叶轮进口汽蚀和噪声问题。
[003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泵进水流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的进口弯管变形段(1)和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2),其中,所述进口弯管变形段(1)的进口为圆形,出口为双半圆形;所述类簸箕结构分流转向段(2)设置有与进口弯管变形段(1)连接的偏心圆汇聚段(21),所述偏心圆汇聚段(21)的顶部设有导流锥(22),并将偏心圆汇聚段(21)内部单流道分割成双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泵进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秋哲
申请(专利权)人:广一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