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7212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03 19:23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能够在光学元件高速旋转后实现快速止停刹车。其中,驱动马达包括座体、第一载体、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一制动组件。第一载体连接于座体上。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载体相对于座体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载体相对于座体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垂直。第一制动组件包括第一制动件和第二制动件,第一制动件设于座体,第二制动件设于第一载体,第一制动件包括凹球面,第二制动件包括凸球面,凸球面与凹球面贴合。驱动马达用于驱动光学元件转动以实现运动对象的追踪。驱动光学元件转动以实现运动对象的追踪。驱动光学元件转动以实现运动对象的追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驱动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驱动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诸如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等电子设备具有摄像头模组。摄像头模组用于实现视频和图像的拍摄。
[0003]随着技术的发展,要求摄像头模组具有追踪运动对象的功能。基于此,可以在摄像头模组内设置驱动马达。驱动马达用于带动光学元件(比如光路转折元件或者光学镜头)相对于电子设备的壳体高速转动,以在整机的位置固定的前提下,快速切换摄像头模组的拍摄角度,从而实现运动对象的追踪。但是,由于光学元件以及承载光学元件的载体质量较大,在快速转动过程中的惯性较大,因此难以实现快速止停刹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能够在光学元件高速旋转后实现快速止停刹车。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马达,该驱动马达包括座体、第一载体、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一制动组件。第一载体连接于座体上。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载体相对于座体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载体相对于座体绕第二轴线转动。其中,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垂直。第一制动组件包括第一制动件和第二制动件,第一制动件设于座体,第二制动件设于第一载体,第一制动件包括凹球面,第二制动件包括凸球面,凸球面与凹球面贴合。
[0007]这样一来,在第一载体相对于座体绕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转动时,凸球面与凹球面因相对运动而产生摩擦力。当第一载体在高速旋转,且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力撤销后,可以借助该摩擦力实现第一载体的快速刹车。此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0008]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制动件包括第一制动件本体,凹球面设于第一制动件本体。第二制动件包括第二制动件本体,凸球面设于第二制动件本体。第一制动件本体和第二制动件本体的材质为聚甲醛、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不锈钢、橡胶或者硅胶。这些材料的耐磨性较优,寿命较长,能够提升驱动马达的结构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0009]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制动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该第一弹性件设于第一制动件本体与座体之间,第一弹性件向第一制动件本体施加指向第二制动件本体的弹性力。和/或,第二制动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设于第二制动件本体与第一载体之间,第二弹性件向第二制动件本体施加指向第一制动件本体的弹性力。这样一来,借助第一弹性件和/或第二弹性件,可以增大第一制动件本体与第二制动件本体之间的挤压作用力,从而提升摩擦力,能够实现快速刹车。
[0010]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制动件还包括第一驱动结构,该第一驱动结构与第一制动件本体连接,第一驱动结构用于驱动第一制动件本体向远离第二制动件本体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制动件本体与第二制动件本体分离。和/或,第二制动件还包括第二驱动结构,该第二驱动结构与第二制动件本体连接,第二驱动结构用于驱动第二制动件本体向远离第一制动件本体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二制动件本体与第一制动件本体分离。这样一来,在驱动马达运行时,可以借助第一驱动结构和/或第二驱动结构,使第一制动件本体与第二制动件本体分离,以减小第一载体的转动阻力,减小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0011]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驱动结构包括第一电磁体和第一弹性件。第一电磁体位于第一制动件本体的背对第二制动件本体的一侧,且第一电磁体与座体相对固定。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弹臂部和第一支撑部。第一固定部与座体相对固定。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一电磁体与第一制动件本体之间,第一制动件本体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上,第一弹臂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支撑部之间。第一电磁体处于断电状态,第一支撑部与第一电磁体之间具有间隙。当第一电磁体通电时,第一支撑部与第一电磁体吸合,第一制动件本体与第二制动件本体分离。此第一驱动结构的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且体积较小,能够提升驱动马达的结构紧凑性。
[0012]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马达还包括第二载体,第二载体绕第一轴线可转动连接于座体,第一载体绕第二轴线可转动连接于第二载体。第一驱动组件设于座体与第二载体之间,并用于驱动第二载体相对于座体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二驱动组件设于第二载体与第一载体之间,并用于驱动第一载体相对于第二载体绕第二轴线转动。其中,座体与第二载体组成点头旋转组件,第二载体与第一载体组成摆头旋转组件。由此,借助该点头旋转组件和摆头旋转组件,使得第一载体能够相对于座体绕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转动。此结构的紧凑性较优,且两级旋转组件分别独立运动,有利于提升运动控制精度。
[0013]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座体包括沿第一轴线间隔排列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半圆孔,第二侧壁设有第二半圆孔。第一半圆孔对应的圆心线、第二半圆孔对应的圆心线均与第一轴线共线。沿第一半圆孔的周向,第一半圆孔的内壁面包括第一圆弧面和第一平面,第一圆弧面、第一平面沿第二轴线的长度方向排列。沿第二半圆孔的周向,第二半圆孔的内壁面包括第二圆弧面和第二平面,第二圆弧面、第二平面也沿第二轴线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二载体位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第二载体设有第一半圆轴和第二半圆轴,第一半圆轴对应的圆心线与第二半圆轴对应的圆心线共线。第一半圆轴容置于第一半圆孔内并能够在第一半圆孔内转动,第二半圆轴容置于第二半圆孔内并能够在第二半圆孔内转动。这样一来,借助第一半圆轴与第一半圆孔配合,同时借助第二半圆轴与第二半圆孔配合,使第二载体绕第一轴线可转动连接于座体上,此结构简单。而且,由于第一圆弧面、第一平面沿第二轴线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二圆弧面、第二平面沿第二轴线的长度方向排列,因此第一半圆孔和第一半圆轴、以及第二半圆孔和第二半圆轴的尺寸可以制作得较大,能够提升第二载体在座体上的支撑稳定性。同时,第一半圆孔和第一半圆轴、以及第二半圆孔和第二半圆轴在第二轴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能够缩小座体和第二载体在第二轴线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有利于驱动马达的体积小型化,便于在内部空间有限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
[0014]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第一半圆轴的周向,第一半圆轴的侧面
包括第三圆弧面和第三平面,第三圆弧面与第一圆弧面相对,且第三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与第一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共线,第三平面与第一平面相对且间隔设置。沿第二半圆轴的周向,第二半圆轴的侧面包括第四圆弧面和第四平面,第四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相对,且第四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与第二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共线,第四平面与第二平面相对且间隔设置。这样一来,第三圆弧面相对于第一圆弧面绕第一轴线转动,使得第一半圆轴在第一半圆孔内绕第一轴线转动,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第三平面与第一平面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用于在第一半圆轴转动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体;第一载体,所述第一载体连接于所述座体上;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载体相对于所述座体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载体相对于所述座体绕第二轴线转动,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垂直;第一制动组件,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包括第一制动件和第二制动件,所述第一制动件设于所述座体,所述第二制动件设于所述第一载体,所述第一制动件包括凹球面,所述第二制动件包括凸球面,所述凸球面与所述凹球面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件包括第一制动件本体,所述凹球面设于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所述第二制动件包括第二制动件本体,所述凸球面设于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和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的材质为聚甲醛、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不锈钢、橡胶或者硅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与所述座体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向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施加指向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的弹性力;和/或,所述第二制动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与所述第一载体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向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施加指向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的弹性力。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件还包括第一驱动结构,所述第一驱动结构与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向远离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与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分离;和/或,所述第二制动件还包括第二驱动结构,所述第二驱动结构与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向远离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与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分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第一电磁体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电磁体位于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的背对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一电磁体与所述座体相对固定;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弹臂部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座体相对固定;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电磁体与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之间,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所述第一弹臂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一电磁体处于断电状态,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电磁体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第一电磁体通电时,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电磁体吸合,所述第一制动件本体与所述第二制动件本体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载体,所述第二载体绕所述第一轴线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座体,所述第一载体绕所述第二轴线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载体;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座体与所述第二载体之间,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载体相对于所述座体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二载体与所述第一载体之间,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载体相对于所述第二载体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包括沿所述第一轴线间隔排列且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半圆孔,所述第二侧壁设有第二半圆孔;所述第一半圆孔对应的圆心线、所述第二半圆孔对应的圆心线均与所述第一轴线共线;沿所述第一半圆孔的周向,所述第一半圆孔的内壁面包括第一圆弧面和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圆弧面、所述第一平面沿所述第二轴线的长度方向排列;沿所述第二半圆孔的周向,所述第二半圆孔的内壁面包括第二圆弧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二平面也沿所述第二轴线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二载体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载体设有第一半圆轴和第二半圆轴,所述第一半圆轴对应的圆心线与所述第二半圆轴对应的圆心线共线;所述第一半圆轴容置于所述第一半圆孔内并能够在所述第一半圆孔内转动,所述第二半圆轴容置于所述第二半圆孔内并能够在所述第二半圆孔内转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半圆轴的周向,所述第一半圆轴的侧面包括第三圆弧面和第三平面,所述第三圆弧面与所述第一圆弧面相对,且所述第三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与所述第一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共线,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相对且间隔设置;沿所述第二半圆轴的周向,所述第二半圆轴的侧面包括第四圆弧面和第四平面,所述第四圆弧面与所述第二圆弧面相对,且所述第四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与所述第二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共线,所述第四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对且间隔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面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沿所述第一圆弧面的弧形轮廓线延伸;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三圆弧面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滚珠;所述第二圆弧面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沿所述第二圆弧面的弧形轮廓线延伸,所述第二限位槽与所述第四圆弧面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滚珠。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沿所述第一轴线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表面;或者,所述第二限位槽沿所述第一轴线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侧壁的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11.根据权利要求7

10任一项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侧壁主体和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侧壁主体沿所述第二轴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向所述第二端凹陷的缺口;
所述缺口包括第一缺口部分和第二缺口部分,所述第二缺口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缺口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且所述第一侧壁主体的围成所述第二缺口部分的内壁面形成所述第一圆弧面;所述第一缺口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小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缺口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所述第一限位件固定于所述第一缺口部分内,且所述第一限位件的朝向所述第二缺口部分的一端端面的至少部分区域形成所述第一平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线的长度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还与所述第二轴线的长度方向垂直。12.根据权利要求7

11任一项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还包括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一磁体;所述第一线圈设于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一磁体设于所述第二载体,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磁体相对。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体的朝向所述第三侧壁的表面包括第一凸弧面,所述第一凸弧面向所述第三侧壁凸起,所述第一凸弧面对应的圆心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或共线。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弧面设有第一沉槽,所述第一磁体设于所述第一沉槽内,且所述第一磁体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一表面为向所述第三侧壁凸起的圆弧面,所述圆弧面对应的圆心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或共线;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对,所述第二表面为平面。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体包括第四侧壁、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五侧壁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半圆轴设于所述第四侧壁的背对所述第五侧壁的表面,所述第二半圆轴设于所述第五侧壁的背对所述第四侧壁的表面;所述第六侧壁连接于所述第四侧壁与所述第五侧壁之间,所述第六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所述第一凸弧面位于所述第六侧壁的朝向所述第三侧壁的表面。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马达,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应夏太红原帅陈超
申请(专利权)人: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