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浅池气浮净水器的导流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5981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浅池气浮净水器的导流板,特征是:包括条形筋板和折形板,所述折形板呈对称或不对称的“V”形,所述条形筋板连接折形板的两端;所述折形板的折弯处与垂直线分别形成夹角α和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在净化池体内,设置数量≥2个。所述条形筋板的上端利用导流板固定螺栓和导流板固定座固定在布水斗的隔断板外侧,条形筋板的下端利用螺母座、支撑调节螺杆和螺母固定在隔断板外侧。所述布水斗下端设有扫泥橡皮。所述净化池体内设有若干清水提升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净化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由于表面负荷较大幅度提高,设备的相对造价及相对占地面积均较显著下降,具有明显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浅池气浮净水器,尤其是一种于浅池气浮净水器的导流板。
技术介绍
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超效浅池气浮净水器的结构如图1、2所示图1、2中净化池13、回转架14、旋转接头15、软接头16、布水斗17、布水管18、回 转驱动无级变速机19、防护罩20、撇泥勺21、防护板22、撇泥勺链罩23、撇泥勺驱动无级变 速机24、跑道刮泥装置25、推杆26、吊挂槽管27、清水提升管28、推杆29、走道板30、吊挂槽 管31、弧形梁32、吊挂螺杆33、后托轮34、定心轮35、撇泥勺托轮架36、驱动轮37、随动轮 38、旋转桶39、水位调节装置40、水位调节桶41、污泥斗42、撇泥勺轴承座43、混合管44、视 窗45、栏杆46、走道板挂脚47。如图1、2所示净水器的净化池13的池体(以下简称池体)为圆形盘状,上缘外 圈带有环形跑道,下部为由纵、横筋板交联构成的托盘。为便于运输,池体一般制作为三片 或五片(大直径时),在安装现场组装拼接,只有在直径很小(一般为3. 5m以下),才制作 为整体。图1、2示出的为三片结构。净水器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如下污水由提升泵提升,自混合管45的下端接口进入,经释放器释放出微气泡后的溶 气水则从混合管45侧面的斜管进入,两股水流经均勻混合后,依次经中心管、旋转接头15、 软接头16,进入布水管18中。布水管18下方有数个落水管。每个落水管开口各有一个节 流阀板,通过各自的螺杆及手轮,可对各落水管之出水量分配进行调节。布水斗17具有与 布水管18上的落水管数量相对应的弧形隔断。每个弧形隔断的后方(指相对于旋转方向, 见图1)各装有一个均流栅,而前方用隔断板与池体隔离。在隔断板的下部装有扫泥橡皮, 可将不能上浮而下沉的固形杂质扫入池底部之沉淀斗中,定期打开排空管阀门排出。旋转 桶40上装有四个或两个(小直径,小流量时)用于提升清水的提升管28,提升管28的下方 有梯形开口。浮选体上浮分离后的清水借助旋转桶40内、外之水位差,经梯形开口流入提 升管28,再进入旋转桶40与水位调节桶42之间的环形间隔内,小部份(约20% 30% ) 经回流管作为回流水经回流泵加压进入溶气系统,强制将空气溶入,制备溶气水;大部份经 水位调节桶42上方溢流,由清水管排出。旋转桶40内外之水位差是由流体阻力自然形成 的。水位调节桶42的作用是调节池中的水位高度,从而调节撇泥勺21撇入浮渣层的深度, 控制撇起浮渣的含水率,满足压滤机之要求。旋转桶40下部装有密封橡皮,防止旋转桶40 内外短路。水位调节桶42由固定桶、调节桶、调节装置等组成。调节桶借助调节装置可上、 下调节高度,固定桶焊接在池底板上,固定桶与调节桶之间设有密封,调节装置有手动和电 动两种结构,图1示出的为手动。污泥斗43的中心焊接中心管,中心管上方装配旋转接头 15。污泥斗43之上方外缘焊接有定心法兰,斗体与中心管之间焊接有污泥管。污泥斗43 焊接在池体的中心。回转架14的外端两边分别装有驱动轮和随动轮,均支承在池体上缘的 环形跑道上,内端则通过后托轮支承35在污泥斗43上缘之定心法兰的上平面上,实现三点 稳定定位。布水斗17、布水管18、旋转桶40均通过吊挂件悬吊在回转架14的下方,与撇泥勺21 —起,共同构成旋转部件。回转架14上的驱动轮由无级变速机19驱动旋转,借助与 跑道间的摩擦力的反力产生使旋转部件旋转的动力。回转架14上还设置有四个定心轮,它 们沿污泥斗43上缘的定心法兰外圆滚动实现对旋转部件的定心。定心轮实际只需两个,设 置四个是为了防止驱动电机误接线,旋转部件反转而发生事故。撇泥勺21由两叶或三叶锥 台状的叶片构成,一端装有落泥管,每一个叶片都具有撇入螺旋角。撇泥勺21的外端通过 轴头支承在固定于回转架14上的轴承座44上,另一端则通过滚道圈支承在固定于旋转架 上的撇泥勺21的托轮架37的两个滚轮上。撇泥勺21通过固定在回转架14上的无级变速 机24驱动旋转(图1示出的为链传动),各叶片周期性地撇入浮渣层,撇起的浮渣(污泥) 利用重力经落泥管流入污泥斗中,由污泥管排出。净水器整体安装在“井”字型的梁架上。根据处理水量大小,通过无级变速机19调 节旋转部件的旋转角速度,同时正确调整布水管18上各落水管之水量分配,可使自均流栅 各点自布水斗17流出的水流速度(相对速度)与对应点布水斗17之旋转切线速度(牵连 速度)大致相等(方向相反),根据运动学原理,水流的绝对速度将基本为零,池中水体将基 本静止不动!这就是所谓“零速度原理”。在现有技术中,清水提升管16利用方法兰固定在旋转桶上。旋转桶、布水斗、布水 管均悬吊在回转架上,随着回转架一起作绕池体中心的反时针旋转运动。由于上述各件具有相同的角速度,故它们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图3所示圆形截面 内上述各件上的所有点都以相同的切线速度向右作勻速运动。图3中布水管18 ;布水斗 17 ;布水斗隔断板49 ;清水提升管50 ;布水斗均流栅51 ;落水管52 ;扫泥橡皮53 ;净化池底 板54。超效浅池气浮净水器采用“零速度原理”,故净化中旋转桶外面的水体是基本上静 止不动的。旋转桶内、外存在水位差,旋转桶外的池中水位高于旋转桶内的水位,形成压力 头,在该压力头作用下,池体旋转桶外面,浮选体上浮分离后的下层清水源源不断地通过清 水提升管下方的梯形窄缝状开口(外端大,内端小)进入各个提升管,经提升管流入旋转桶 内而排出。清水提升管的截面形状保证进入的水只能是其下方的水,而其上方的水因绕流 阻力大不会直接进入。清水提升管还必须有适当的安装高H,保证在设计最大处理量时,也 不会将池底沉淀物吸入。当旋转部件以某一角速度旋转时,单位时间内每一个提升管均扫过一个类梯形的 面积(实际为扇形面积之一部份)AS。AS ·Η体积内的水被部份排出势必造成空缺,必须 及时得到填补,填补空缺的水基本上只能来自提升管的上方(提升管I处例外),于是就产 生了向下的水流流速Vx。可见,各提升管排出的实际上仍基本是其上方的水。提升管上方 的水排出后的空缺,由布水斗隔断板向右推来的水填补。上面说到,提升管的截面形状可保 证其上方的水流不会直接进入提升管,这种设计可以使向下运动的水流较为分散,在一定 程度上起到减小Vx的作用。对同一净水器而言,越往外,需要通过提升管下方开口进入提升管排出的水量越 大,排出产生的空缺越大,需要提升管上方向下运动填补空缺的水量越大,Vx越大,在池帮 附近,Vx达最大值。而对不同规格的净水器而言,由于表面负荷基本上与净水池的平方成 正比,假设表面负荷相同,Vx将以直径增大的比例增大。当Vx大到一定程度时,将会使已经上浮的浮选体被重新带下,随清水排出,导至净化率恶化。由于超效浅池气浮净水器的池深小,浮渣层至提升管下方的距离不大,在提升管 IV附近,由于浮渣层厚度最大,故距离更小。净水器中永远存在部份粒径小、粘附气泡少、浮 力小、上浮速度慢的细小悬浮物,即便Vx较小,也会被带下。可见,Vx的存在是制约超效浅 池气浮净水器表面负荷或净化率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目前这种净水器存在的一个严重 缺陷。由于这一缺陷的存在,工程实践中,为获得可以接受的净化率,不得不通过较大幅降 低表面负荷即降低处理能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浅池气浮净水器的导流板,包括条形筋板(1)和折形板(2),其特征是:所述折形板(2)呈对称或不对称的“V”形,所述条形筋板(1)连接折形板(2)的两端;所述折形板(2)的折弯处与垂直线分别形成夹角α和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吉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沪东麦斯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