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减振隔声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5188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悬挂减振隔声窗,它包括建筑物墙体上留出的窗口,制作完成的窗框,在窗框上设置的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与窗框之间设置一圈副窗框;所述副窗框包括内、外两个型材框架,室外一侧的所述型材框架向上延伸出一垂向框架,所述内、外两个型材框架之间通过两弹性材料连接成一体,所述副窗框通过若干膨胀螺栓固定在所述窗口的墙体上;所述窗框设置在所述副窗框的顶部,所述副窗框和窗框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所述窗框的室外一侧与所述垂向框架之间塞设有一密封胶条,所述窗框的室内一侧设置有另一密封胶条,且通过卡设在室内一侧的所述型材框架内的一压条压紧。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巧妙,能有效减振降噪,并且节能环保,安装方便,可广泛用于居室窗户的安装过程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物窗户,特别是关于一种悬挂减振隔声窗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公路两侧住宅中的居民常常要饱受室外噪声和振动的侵扰,尤其是处于车辆较多的路段、闹市、机场或车站等,因此,隔声窗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物品。目前,对于隔声玻璃的研究非常广泛,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于窗框的安装。传统的窗框与墙体的安装方法为,将窗框直接用膨胀螺丝与墙体固定后,在墙体与窗框四周用密封胶进行密封。这种安装方法的缺点为当墙体受到冲击时,振动沿墙体传到窗框,引起玻璃振动,产生二次噪声,达不到减振降噪的目的,并且组装时也很难做到不漏声。 为了能在双层或多层玻璃隔声窗关闭状态下,不影响通风换气,需要在窗户上安装通风装置,现有通风装置采用交流电变压器驱动风机运转,进行换气,该方法虽能实现换气的功能,但是需要耗用电量,达不到节能的功效,并且在换气时不能有效阻隔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振降噪效果好,节省能源的悬挂减振隔声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悬挂减振隔声窗,它包括建筑物墙体上留出的窗口,制作完成的窗框,在窗框上设置的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与所述窗框之间设置一圈副窗框;所述副窗框包括内、外两个型材框架,室外一侧的所述型材框架向上延伸出一垂向框架,所述内、外两个型材框架之间通过两弹性材料连接成一体,所述副窗框通过若干膨胀螺栓固定在所述窗口的墙体上;所述窗框设置在所述副窗框的顶部,所述副窗框和窗框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所述窗框的室外一侧与所述垂向框架之间塞设有一密封胶条,所述窗框的室内一侧设置有另一密封胶条,且通过卡设在室内一侧的所述型材框架内的一压条压紧。 所述窗框顶部的室外一侧设置有一出风口,所述窗框侧部的室内一侧设置有一进风口,所述进、出风口之间形成一通风道,所述进、出风口上分别设置有活动百叶,所述出风口内设置有一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电连接一设置在室外的太阳能电池,所述轴流风机和活动百叶电连接一设置在所述窗框室内端的开关。 所述进、出风口之间形成的所述通风道内,设置有单层、双层或多层的孔板,所述孔板为其上布满孔眼的微孔板、超微孔板中的一种,孔径分别为0. 7 0. 8mm和0. 3 0. 4mm。 位于室内一侧的所述型材框架的下部设置一护面板,所述护面板为一包设在所述窗口墙体上的L形折板。 所述窗玻璃通过密封胶条安装在窗扇上,所述窗扇通过密封胶条安装在所述窗框上。 所述窗框和窗玻璃之间、所述窗框和窗扇之间、所述窗扇和窗玻璃之间设置的密封胶条为一长条体,其截面上部呈一 "工"型结构,所述"工"型结构的下梁两端分别向外侧斜下方弯折,形成一半包围结构,在所述半包围结构内的所述"工"型结构下梁的底面中间位置设置一椭圆环。 所述椭圆环中部设置有一横梁,所述密封胶条两端部的所述横梁下方的半圆形空间内分别设置一半圆形、且半圆形上部回折的弹簧支撑结构。 所述密封胶条两端部的所述椭圆环内分别设置一螺旋弹簧。 本专利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由于在墙体和窗框之间设置一副窗框,副窗框和窗框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因此,可以有效阻挡墙体的振动传递到窗框(或玻璃)上,激发二次噪声,更好地实现了降噪的目的。2、本专利技术由于将窗框或窗扇与玻璃之间通过密封胶条进行密封固定,密封胶条截面的下部中间位置为一椭圆环,椭圆环中部可以设置有一横梁,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密封胶条两端部的横梁下方分别设置一半圆形弹簧支撑结构,因此,可以更好的起到固定压紧作用。3、本专利技术由于在副窗框室内一侧下部设置有一护面板,安装过程中,可以将护面板包设在墙壁的边缘处,而无需再用密封胶条进行密封,因此,节约了安装时间,实现了快速安装,同时,护面板可对窗框的边缘起到装饰作用,使窗整体更加美观。4、本专利技术由于在窗框顶部的室外一侧设置有一出风口 ,在窗框侧部的室内一侧设置有一进风口,窗框的进、出风口之间形成一通风道,因此不用开窗,便可以通过通风道将室内的空气抽出室外,达到通风换气的目的。5、本专利技术由于在通风道内设置有单层、双层或多层其上布满孔眼的微孔板和超微孔板,因此室外噪声和风机的噪声,可以通过狭长的通风道及孔板的消声作用,大幅度衰减,室内的噪声源也可以通过通风道的消声作用,不传出室外,从而实现了本专利技术既可以通风,又可以隔声的目的。6、本专利技术由于在进、出风口上设置有活动百叶,当不需要通风时,可以关闭活动百叶,保持室温,更好地隔绝噪声;当需要通风时,开启活动百叶,通风道打开,通风方便。7、本专利技术由于将轴流风机电连接太阳能电池,通过太阳能电池来驱动轴流风机通风,因此,不需要外接能源,达到了节能环保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巧妙,能有效减振降噪,并且节能环保,安装方便,可广泛用于居室窗户的安装过程中。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通风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3的A-A示意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密封胶条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密封胶条截面椭圆环中设置横梁示意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密封胶条两端部横梁下方设置弹簧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专利技术密封胶条两端部椭圆环内设置螺旋弹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在建筑物墙体1上留出的窗口 ,制作完成的窗框2,设置在窗口与窗框2之间的一圈副窗框3,和设置在窗框2上的窗玻璃4。 副窗框3包括内、外两个型材框架31、32,室外一侧的型材框架32向上延伸有一垂向框架33,内、外两个型材框架31、32之间通过两弹性材料34连接成一体。室内一侧的型材框架31通过若干膨胀螺栓5固定在窗口的墙体1上,室外一侧的型材框架32与窗口的墙体1之间也可以设置膨胀螺栓5。 窗框2设置在副窗框3的顶部,副窗框3和窗框2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6,窗框2的室外一侧与垂向框架33之间塞设有一密封胶条7,窗框2的室内一侧设置有另一密封胶条8,且通过一卡设在室内一侧的型材框架31内的压条9压紧,以实现窗框2与副窗框3的密封连接。 在室内一侧的型材框架31的下部可以连接或一体设置一护面板IO,护面板10为一包设在窗口 1的墙体上的L形折板,其不但可以避免墙角处被损坏,增加整个窗体的美观,而且可以在窗框2整体安装完成后,不需要在窗口 1与副窗框3之间再用密封胶条进行密封,节约了安装时间。 上述实施例中,窗玻璃4可以是通过密封胶条11直接安装在窗框2上,也可以通过密封胶条11安装在窗扇12上(如图2所示)后,再将窗扇12通过密封胶条11安装在窗框2上。 如图3、图4、图5所示,在窗框2顶部的室外一侧设置有一出风口 13,在窗框2侧部的室内一侧设置有一进风口 14,窗框2的进、出风口 14、13之间形成一通风道15,在进、出风口 14、13上分别设置有活动百叶,在出风口 13内设置有一轴流风机16,轴流风机16电连接一设置在室外的太阳能电池。轴流风机16和活动百叶电连接一设置在窗框2室内端的开关17。打开活动百叶,开启轴流风机16,可以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进行通风换气。在窗框2的进、出风口 14、13之间形成的通风道15内,可以设置有单层、双层或多层的孔板18,孔板18可以为其上布满孔眼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挂减振隔声窗,它包括建筑物墙体上留出的窗口,制作完成的窗框,在窗框上设置的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与所述窗框之间设置一圈副窗框;  所述副窗框包括内、外两个型材框架,室外一侧的所述型材框架向上延伸出一垂向框架,所述内、外两个型材框架之间通过两弹性材料连接成一体,所述副窗框通过若干膨胀螺栓固定在所述窗口的墙体上;  所述窗框设置在所述副窗框的顶部,所述副窗框和窗框之间设置有弹性材料,所述窗框的室外一侧与所述垂向框架之间塞设有一密封胶条,所述窗框的室内一侧设置有另一密封胶条,且通过卡设在室内一侧的所述型材框架内的一压条压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鹏明吴帮玉耿晓音陈春晓冯经南富喜任平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绿创声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