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发酵预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秸秆还田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基于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发酵预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
技术介绍
[0002][0003]经检索,公开号为
CN112126585B
的专利技术专利提供了用于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发酵预处理装置,包括发酵腔,发酵腔顶部设置有秸秆粉碎机构,秸秆粉碎机构包括与发酵腔连通的上料管,上料管顶端连接有上料斗,上料管与发酵腔连接处设置有喷淋装置,喷淋装置与固定在上料管侧面的水管连通,水管另一端与泵机连接,水管与发酵液腔通过添加盒连接
。
设置发酵腔,并在发酵腔顶端设置秸秆粉碎机构,并在上料管侧面通过水管
、
添加盒将喷淋装置与发酵液腔连接,实现边上料边混料,使发酵液与粉碎后的秸秆混合,提高预处理中发酵效率
。
[0004]然而,秸秆粉碎机构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刀具容易出现磨损状况,导致刀具变钝,影响秸秆粉碎效果
。
在使用一定时间后,管理人员需要将其拆卸下来进行打磨,使刀具重新保持锋利状态,操作繁琐,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影响秸秆粉碎处理效率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逆时针转动转环,带动对应的导向板逆时针转动,从而挤压各组对应的导向球使的磨刀件沿着滑槽下移,此时,复位弹簧被压缩,松手后再复位弹簧的弹性复位作用力下带动磨刀件上升,重复上述操作,实现对各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基于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发酵预处理装置,包括发酵箱
(1)
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发酵箱
(1)
上的粉碎组件
(2)
;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组件
(2)
包括传动件
(3)
以及均匀设置在传动件
(3)
内部的粉碎刀
(4)
;所述传动件
(3)
包括粉碎箱
(5)
;所述粉碎箱
(5)
内壁贯穿转动设置有转轴
(6)
;所述转轴
(6)
周侧面均匀设置有刀架
(7)
;所述粉碎刀
(4)
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刀架
(7)
侧面;所述粉碎箱
(5)
周侧面均匀开设有滑槽
(8)
,且其周侧面靠近所述滑槽
(8)
处设置有耳板
(9)
;所述粉碎箱
(5)
周侧面开设有环形槽
(10)
,且其内底部贯穿设置有出料管
(11)
;所述滑槽
(8)
内部滑动设置有与粉碎刀
(4)
相适配的磨刀件
(12)
;所述环形槽
(10)
转动设置有转动件
(13)
;所述磨刀件
(12)
包括
U
形连接板
(14)
;所述
U
形连接板
(14)
侧面设置有挡板
(15)
;所述挡板
(15)
与耳板
(9)
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16)
;所述
U
形连接板
(14)
侧面设置有导向球
(17)
;所述转动件
(13)
包括转环
(18)
;所述转环
(18)
内周侧面均匀设置有若干呈一定倾斜角度设置的导向板
(19)
;所述导向板
(19)
侧面设置有
L
形板
(20)
;所述
L
形板
(20)
端部设置有环形槽
(10)
转动配合的弧形板
(2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发酵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刀
(4)
包括连接部
(22)
;所述连接部
(22)
两相对侧面对称设置有刀刃部
(23)
;所述连接部
(22)
与刀架
(7)
表面均开设有若干安装孔
(24)
;所述连接部
(22)
上的安装孔
(24)
与刀架
(7)
上的安装孔
(24)
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发酵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U
形连接板
(14)
两端均固定连接有
U
形安装板
(25)
;所述
U
形安装板
(25)
内壁固定连接有与刀刃部
(23)
相适配的
V
形板
(26)
;所述
V
形板
(26)
内部设置有两组磨刀板
(27)
;所述磨刀板
(27)
侧面对称设置有与
V
形板
(26)
内壁贯穿滑动设置的滑杆
(28)
;所述磨刀板
(27)
表面转动设置有螺杆
(29)
;所述螺杆
(29)
端部设置有拨块
(30)。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发酵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箱
(5)
内壁贯穿设置有进料口
(31)
,且其内周侧面靠近出料管
(11)
处设置有排液管
(32)
;所述出料管
(11)
底部设置有输料管
(33)
;所述输料管
(33)
远离出料管
(11)
处
、
排液管
(32)
以及出料管
(11)
上均设置有截止阀
(34)
;所述粉碎箱
(5)
侧面开设有刻度线
(35)
;所述转轴
(6)
周侧面设置有定位块
(36)
;所述粉碎箱
(5)
一侧面为开口设置,且其侧面螺纹转动设置有防护罩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秸秆还田的微生物发酵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料管
(33)
端部设置有鼓风机
(37)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蓉,何文天,邹国元,王甲辰,曹兵,陈延华,孙钦平,李吉进,刘善江,刘建斌,薛文涛,郎乾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