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50792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42
本申请公开一种显示模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模组、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属于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模组

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有机发光二极体
)
是一种采用自发光元件的先进显示器,具有丰富的色彩,超薄和可以自由弯曲的优势

但在使用中会出现一些显示问题,例如屏幕出现竖线不良,不良产品的出现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需要分析其原因

相关技术中,需要通过各种专业设备对不良产品进行拆解后分析竖线不良等问题的成因,使得检测效率低,而且在拆解分析过程中还极易引入新的不良或破坏原有结构的现象,不利于排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

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需要专业设备通过对不良品进行拆解分析竖线不良,检测效率低的问题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驱动模块

检测模块

源驱动线和显示模块,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多个检测单元,所述显示驱动模块通过多个所述源驱动线连接至所述显示模块的显示面内,以驱动所述显示模块的显示面进行显示;所述显示驱动模块与所述检测模块连接,且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源驱动线通过所述检测单元连接,所述显示驱动模块通过控制所述检测单元的通断检测所述源驱动线的通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驱动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源驱动线包括一个输入驱动线和一个输出驱动线,多个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检测单元和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源驱动线间,所述第二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的通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的通断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源驱动线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二源驱动线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源驱动线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三源驱动线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驱动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

第二控制单元和模数转换单元,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源驱动线均为输出驱动线,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连通单元,多个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第三检测单元和第四检测单元,所述第三检测单元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源驱动线间,所述第四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相邻设置,所述连通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模数转换单元连接,所述连通单元的第二端与任意一个所述源驱动线连接,所述连通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连通单元的通断,在所述连通单元导通的情况下,所述模数转换单元输入信号至所述源驱动线;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的通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第四检测单元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检测单元的通断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检测单元包括第三晶体管,所述第四检测单元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连通单元包括第五晶体管,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模数转换单元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一源驱动线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源驱动线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二源驱动线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第四晶体
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源驱动线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