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型雨水收集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6875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海绵型雨水收集池,包括场地,场地内挖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底部设有混凝土板垫层,安装槽的侧壁铺设有一圈第一钢管,混凝土板垫层以及第一钢管围设形成集水区。集水区内设有蓄水池以及容置框;容置框内设有过滤织物层以及改良土壤;过滤织物层紧贴容置框内壁设置,改良土壤填充在过滤织物层内。集水区内填充有花岗岩碎石层,花岗岩碎石层覆盖蓄水池,容置框延伸出花岗岩碎石层。花岗岩碎石层上设有多条雨链,多条雨链均位于蓄水池的上方,且每一条雨链的上端均连接有钢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海绵型雨水收集池能及时收集建筑物表面的雨水,避免溅水的同时保护建筑基础。础。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型雨水收集池


[0001]本技术涉及城市建设
,尤其涉及一种海绵型雨水收集池。

技术介绍

[0002]常见的园林型海绵设施一般不能够和建筑很好地结合,如:公共建筑,其海绵设施一般被设置在远离建筑物的位置,从而不能够有效地收集建筑物表面的雨水。此外,还有一种与海绵设施结合的建筑,由于建筑基础需要较长时间浸泡在海绵设施的水环境中,导致建筑基础受到雨水的慢性侵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及时收集建筑物表面的雨水,避免溅水的同时保护建筑基础的海绵型雨水收集池。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绵型雨水收集池,其包括:场地,所述场地内挖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混凝土板垫层,所述安装槽的侧壁铺设有一圈第一钢管,所述第一钢管向上延伸高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所述混凝土板垫层以及所述第一钢管围设形成集水区;
[0005]所述集水区内设有蓄水池以及容置框;所述容置框内设有过滤织物层以及改良土壤;所述过滤织物层紧贴所述容置框内壁设置,所述改良土壤填充在所述过滤织物层内;
[0006]所述集水区内填充有花岗岩碎石层,所述花岗岩碎石层覆盖所述蓄水池,所述容置框延伸出所述花岗岩碎石层;所述花岗岩碎石层上设有多条雨链,多条所述雨链均位于所述蓄水池的上方,且每一条所述雨链的上端均连接有钢筋。
[0007]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的池壁由第二钢管组成,所述第二钢管的顶部安装有防溅水格栅,所述防溅水格栅与所述第二钢管之间通过钢架进行焊接固定。
[0008]进一步地,所述容置框由0.95cm厚的钢材制成。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织物层厚1.27cm。
[0010]进一步地,每一条所述钢筋的规格为4.45cm
×
4.45cm
×
0.64cm。
[0011]进一步地,多条所述雨链连接到所述防溅水格栅上,或多条所述雨链连接到所述花岗岩碎石层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防溅水格栅的规格为3.81cm
×
0.48cm
×
3.81cm。
[0013]进一步地,所述花岗岩碎石层内埋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位于所述蓄水池与所述容置框之间,所述溢流管的下端延伸出所述场地外,且所述溢流管设有过滤网。
[0014]进一步地,所述集水区的底部还设有堵缝,所述堵缝为防水沥青层,且所述堵缝的厚度为15cm。
[0015]进一步地,所述场地的表面还铺设有碎石铺装层和混凝土平台,所述碎石铺装层围在所述第一钢管的外周,所述混凝土平台围在所述碎石铺装层的外周。
[00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海绵型雨水收集池通过设置钢筋连接雨链流入蓄
水池内,从而能及时收集建筑物表面的雨水;从而有效避免建筑基础较长时间浸泡在海绵设施的水环境中而受到雨水的慢性侵害。
附图说明
[0017]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图1:本技术海绵型雨水收集池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0019]图2:本技术海绵型雨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海绵型雨水收集池包括场地1,场地1为夯实土壤,场地1内挖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底部设有混凝土板垫层2,混凝土板垫层2为水平底板,且混凝土板垫层2厚10cm。安装槽的侧壁铺设有一圈第一钢管3,第一钢管3向上延伸高于安装槽的侧壁,且第一钢管3的厚度为1.27cm。混凝土板垫层2以及第一钢管3围设形成集水区。
[0022]集水区内设有蓄水池4以及容置框5;其中,蓄水池4的池壁由第二钢管6组成,且第二钢管6的厚度为0.95cm。第二钢管6的顶部安装有防溅水格栅7,具体为:防溅水格栅7与第二钢管6之间通过钢架8进行焊接固定;其中防溅水格栅7的规格为3.81cm
×
0.48cm
×
3.81cm。通过设置防溅水格栅7,在雨水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能够避免溅水。
[0023]容置框5由0.95cm厚的钢材制成,在容置框5内设有过滤织物层501以及改良土壤502;其中,过滤织物层501紧贴容置框5内壁设置,改良土壤502填充在过滤织物层501内。进一步,过滤织物层501厚1.27cm。
[0024]此外,集水区内填充有花岗岩碎石层9,且花岗岩碎石层9覆盖蓄水池4,容置框5延伸出花岗岩碎石层9。花岗岩碎石层9上设有多条雨链10,多条雨链10均位于蓄水池4的上方,且每一条雨链10的上端均连接有钢筋11,每一条钢筋11的规格为4.45cm
×
4.45cm
×
0.64cm。
[0025]其中,多条雨链10可以连接到防溅水格栅7上,也可以仅连接到花岗岩碎石层9,并不以此为限。通过设置钢筋11连接雨链10流入蓄水池4内,从而能及时收集建筑物表面的雨水。
[0026]花岗岩碎石层9内还埋设有溢流管12,溢流管12位于蓄水池4与容置框5之间,且溢流管12的下端延伸出场地1外。进一步,溢流管12设有过滤网,用以过滤雨水中的杂物,有效避免溢流管12堵塞。除此外,集水区的底部还设有堵缝13,堵缝13为防水沥青层,且堵缝13的厚度为15cm。
[0027]除此外,在场地1的表面还铺设有碎石铺装层14和混凝土平台15,其中,碎石铺装层14围在第一钢管3的外周,混凝土平台15围在碎石铺装层14的外周。
[0028]综上,本技术的海绵型雨水收集池具有以下优点:
[0029]1、通过设置钢筋11连接雨链10流入蓄水池4内,从而能及时收集建筑物表面的雨水。
[0030]2、通过在蓄水池4的顶部设置防溅水格栅7,在雨水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能够避免溅水,同时还能保护建筑基础(即:堵缝13),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0031]只要不违背本技术创造的思想,对本技术的各种不同实施例进行任意组合,均应当视为本技术公开的内容;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对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的变型及不同实施例进行的不违背本技术创造的思想的任意组合,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型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场地,所述场地内挖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混凝土板垫层,所述安装槽的侧壁铺设有一圈第一钢管,所述第一钢管向上延伸高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所述混凝土板垫层以及所述第一钢管围设形成集水区;所述集水区内设有蓄水池以及容置框;所述容置框内设有过滤织物层以及改良土壤;所述过滤织物层紧贴所述容置框内壁设置,所述改良土壤填充在所述过滤织物层内;所述集水区内填充有花岗岩碎石层,所述花岗岩碎石层覆盖所述蓄水池,所述容置框延伸出所述花岗岩碎石层;所述花岗岩碎石层上设有多条雨链,多条所述雨链均位于所述蓄水池的上方,且每一条所述雨链的上端均连接有钢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型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池壁由第二钢管组成,所述第二钢管的顶部安装有防溅水格栅,所述防溅水格栅与所述第二钢管之间通过钢架进行焊接固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型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框由0.95cm厚的钢材弯折成型。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型雨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织物层厚1.27c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哲瑶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