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46366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二氧化碳的回收装置,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包括送气装置、吸收反应装置、再生装置、脱液分离装置以及吸收液加热装置,送气装置通过送气管路与吸收反应装置上端的烟道气进气口连通,再生装置的底部通过第一送液管路与吸收反应装置上端的第一进液口连通,吸收反应装置的底端通过第二送液管路与再生装置上端的第二进液口连通,脱液分离装置通过第一出气管路与再生装置顶端的二氧化碳第一出气口连通,吸收液加热装置通过吸收液送液管路与再生装置上端的第三进液口连通,脱液分离装置底端通过第三送液管路与吸收液加热装置连通。该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并且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回收效率,节约吸收液的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氧化碳回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二氧化碳的回收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化工行业中,二氧化碳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二氧化碳产品的回收与转化过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对于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十分必要

[0003]目前常用的二氧化碳回收方式主要分为物理吸附法

化学吸收法

膜吸收法等

这些传统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活性炭

沸石等吸附材料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材料成本低,但二氧化碳选择性差

反应速率慢

吸附容量小

溶剂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技术的发展瓶颈在于,系统投资成本较高

膜吸收法除了难以应对复杂工况外,还存在薄膜材料成本高,选择性高时通透性低

通透性高时选择性就差等问题

[0004]因此,需要设计一款新型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回收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并且提高了二氧化碳的回收效率,节约吸收液的成本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包括送气装置

吸收反应装置

再生装置<br/>、
脱液分离装置以及吸收液加热装置,所述送气装置通过送气管路与所述吸收反应装置上端的烟道气进气口连通,所述再生装置的底部通过第一送液管路与所述吸收反应装置上端的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吸收反应装置的底端通过第二送液管路与所述再生装置上端的第二进液口连通,所述脱液分离装置通过第一出气管路与所述再生装置顶端的二氧化碳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吸收液加热装置通过吸收液送液管路与所述再生装置上端的第三进液口连通,所述脱液分离装置底端通过第三送液管路与所述吸收液加热装置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再生装置与所述吸收液加热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第四送液管路,所述第四送液管路与所述再生装置下端的换热口连通,且所述换热口低于所述第三进液口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送液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增压装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吸收液送液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增压装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反应装置包括第一外壳体

反应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体内部的至少两级吸收反应塔,所述反应隔板设置在所述吸收反应塔上方且与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能够容纳净化烟气的烟气收集腔,所述反应隔板上开设有能够与所述吸收反应塔上方的反应出气口相通的通孔,各所述吸收反应塔采用串联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体的顶端设置有净化烟气出口

[0011]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反应塔包括反应塔筒以及套设在所述反应塔筒外侧的第一反应隔板和第二反应隔板,所述第一反应隔板与所述第二反应隔板的外周面均与所述第一外
壳体内表面相连,所述反应塔筒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能够使所述吸收液喷射进入所述反应塔筒内部的反应喷射孔,所述第一反应隔板的下表面高于所述反应喷射孔,所述第二反应隔板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反应喷射孔,且所述第一反应隔板

所述第二反应隔板以及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能够容纳吸收液的反应腔,所述烟道气进气口与所述吸收反应塔上端的反应进气口相通,所述第一反应隔板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反应进气口,且与所述反应隔板下表面以及第一外壳体内表面之间形成能够容纳烟道气的进气腔,所述第二反应隔板的下表面高于所述吸收反应塔底部的反应出液口且与所述第一外壳体内表面形成能够容纳反应后产物的反应收集腔

[0012]进一步地,所述再生装置包括第二外壳体

再生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体内部的至少两级再生反应塔,所述再生隔板设置在所述再生反应塔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能够容纳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收集腔,所述再生隔板上开设有能够与所述再生反应塔上方的再生出气口相通的通孔,各所述再生反应塔通过串联的方式连接,所述二氧化碳第一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体顶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再生反应塔包括再生塔筒以及套设在所述再生塔筒外侧的第一再生隔板和第二再生隔板,所述第一再生隔板与所述第二再生隔板的外周面均与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内表面相连,所述再生塔筒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能够使吸收液射进入所述再生塔筒内部的再生喷射孔,所述第一再生隔板的下表面高于所述再生喷射孔,所述第二再生隔板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再生喷射孔,且所述第一再生隔板

所述第二再生隔板以及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能够容纳吸收液的第一再生腔,且所述第三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再生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再生反应塔上端的再生进液口相通,所述第一再生隔板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再生进液口且与所述再生隔板下表面以及第二外壳体内表面形成能够容纳二氧化碳的第二再生腔,所述第二再生隔板的下表面高于所述再生反应塔底部的再生出液口且与所述第二外壳体内表面形成能够容纳吸收液的再生收集腔

[0014]进一步地,所述脱液分离装置包括第三外壳体

第一分离隔板

第二分离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外壳体内部的至少两级分流反应塔,所述第一分离隔板设置在所述分流反应塔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三外壳体的内表面形成能够容纳高纯度二氧化碳的第一分流腔,且所述第一分离隔板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反流反应塔顶端的分流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分离隔板套设在所述分流反应塔外侧,所述第二分离隔板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分流反应塔上端的分流进气口,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分离隔板的下表面以及第三外壳体的内表面形成能够容纳二氧化碳的第二分流腔,所述第二分离隔板的下表面高于所述分流反应塔底部的分流出液口且能够与第三外壳体的内表面形成容纳吸收液的第三分流腔,所述第三外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二氧化碳第二出口,所述第三外壳体的上端部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二分流腔连通的二氧化碳进气口

[0015]进一步地,所述烟道气进气口

所述净化烟气出口

所述二氧化碳第一出口以及所述二氧化碳第二出口上均设置有能够检测气体浓度的气体检测装置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本技术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送气装置

吸收反应装置

再生装置

脱液分离装置以及吸收液加热装置,送气装置通过送气管路与吸收反应装置上端的烟道气进气口连通,再生装置的底部通过第一送液管路与吸收反应装置上端的第一
进液口连通,吸收反应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送气装置
(1)、
吸收反应装置
(2)、
再生装置
(3)、
脱液分离装置
(4)
以及吸收液加热装置
(5)
,所述送气装置
(1)
通过送气管路
(11)
与所述吸收反应装置
(2)
上端的烟道气进气口
(22)
连通,所述再生装置
(3)
的底部通过第一送液管路
(31)
与所述吸收反应装置
(2)
上端的第一进液口
(24)
连通,所述吸收反应装置
(2)
的底端通过第二送液管路
(21)
与所述再生装置
(3)
上端的第二进液口
(35)
连通,所述脱液分离装置
(4)
通过第一出气管路
(41)
与所述再生装置
(3)
顶端的二氧化碳第一出口
(34)
连通,所述吸收液加热装置
(5)
通过吸收液送液管路
(51)
与所述再生装置
(3)
上端的第三进液口
(37)
连通,所述脱液分离装置
(4)
底端通过第三送液管路
(42)
与所述吸收液加热装置
(5)
连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装置
(3)
与所述吸收液加热装置
(5)
之间还设置有第四送液管路
(32)
,所述第四送液管路
(32)
与所述再生装置
(3)
下端的换热口
(38)
连通,且所述换热口
(38)
低于所述第三进液口
(37)。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液管路
(31)
上设置有第一增压装置
(33)。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液送液管路
(51)
上设置有第二增压装置
(52)。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反应装置
(2)
包括第一外壳体
(27)、
反应隔板
(26)
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体
(27)
内部的至少两级吸收反应塔
(23)
,所述反应隔板
(26)
设置在所述吸收反应塔
(23)
上方且与所述第一外壳体
(27)
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能够容纳净化烟气的烟气收集腔,所述反应隔板
(26)
上开设有能够与所述吸收反应塔
(23)
上方的反应出气口
(231)
相通的通孔,各所述吸收反应塔
(23)
采用串联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体
(27)
的顶端设置有净化烟气出口
(25)。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反应塔
(23)
包括反应塔筒以及套设在所述反应塔筒外侧的第一反应隔板
(233)
和第二反应隔板
(236)
,所述第一反应隔板
(233)
与所述第二反应隔板
(236)
的外周面均与所述第一外壳体
(27)
内表面相连,所述反应塔筒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能够使所述吸收液喷射进入所述反应塔筒内部的反应喷射孔
(234)
,所述第一反应隔板
(233)
的下表面高于所述反应喷射孔
(234)
,所述第二反应隔板
(236)
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反应喷射孔
(234)
,且所述第一反应隔板
(233)、
所述第二反应隔板
(236)
以及所述第一外壳体
(27)
的内表面形成有能够容纳吸收液的反应腔,所述烟道气进气口
(22)
与所述吸收反应塔
(23)
上端的反应进气口
(232)
相通,所述第一反应隔板
(233)
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反应进气口
(232)
,且与所述反应隔板
(26)
下表面以及第一外壳体
(27)
内表面之间形成能够容纳烟道气的进气腔,所述第二反应隔板
(236)
的下表面高于所述吸收反应塔
(23)
底部的反应出液口
(235)
且与所述第一外壳体
(27)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良李杨帆段孝旭肖玲玉赵志胜邱洲杰刘星麟喻丹黎沈其松贾虹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