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阻型锚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6241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滑阻型锚具,用于将预应力筋锚固于承压板,包括壳体、布设于壳体内部的挤压组件和弹性件;所述壳体、挤压组件和弹性件分别设有用于穿设预应力筋的通孔;所述挤压组件通过挤压力固定于预应力筋的外环;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外壁与承压板的端面抵接;所述壳体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内壁分别与挤压组件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挤压组件和弹性件的另一端相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滑阻型锚具,能够用于让压锚索和可回收锚索,其弹性件的弹力能够缓解预应力筋力值释放带来冲击力,从而避免影响临时施工或永久支护的工程质量。从而避免影响临时施工或永久支护的工程质量。从而避免影响临时施工或永久支护的工程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阻型锚具


[0001]本技术涉及预应力筋的锚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阻型锚具。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岩土锚固技术的发展,锚杆(索)支护技术成为一种可有效提高岩土体强度并作为临时施工或永久支护的工程技术手段。由于岩层大变形、地震等自然因素影响,传统锚索结构难以承受过载变形而破断,因此锚索需具备让压变形能力或抗震效果。目前,具有让压变形作用的锚索装置多为一次性结构,且多数无法实现抗震效果。
[0003]现有技术中,例如,中国专利CN101638892A公开的让压锚具及可回收使用型锚索,该让压锚具是由挤压套和锚固介质挤压锚固在预应力筋上形成的锚具,可回收使用型锚索包括锚索索体和多级索体承载结构,各级承载结构均是让压承载结构,索体的第一级承载结构由让压锚具I和承压板I组成,其余各级承载结构或是仅仅由让压锚具II组成或是由让压锚具II和承压板共同组成,让压锚具I的让压点大于让压锚具II的让压点,构成锚索索体的各根预应力筋长度相等、索体承载结构数量相同。该现有技术中,虽然公开了具有一定让压变形能力的锚具,挤压套配合摩擦片与预应力筋之间存在一个恒阻力,锚索回收过程中需要持续施加大于该恒阻力的回收拉力,当预应力筋端部完全通过让压锚具时,锚具受到与回收拉力相反的瞬间冲击力,影响临时施工或永久支护的工程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滑阻型锚具,旨在解决锚索回收过程中,预应力筋力值释放时瞬间冲击力较大、并直接传递给混凝土或岩土,影响临时施工或永久支护的工程质量等问题。
[0005]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06]一种滑阻型锚具,用于将预应力筋锚固于承压板,包括壳体、布设于壳体内部的挤压组件和弹性件;所述壳体、挤压组件和弹性件分别设有用于穿设预应力筋的通孔;所述挤压组件通过挤压力固定于预应力筋的外环;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外壁与承压板的端面抵接;所述壳体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内壁分别与挤压组件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挤压组件和弹性件的另一端相抵接。
[0007]本技术方案中的挤压组件可通过挤压设备固定于预应力筋的外环,通过对挤压组件的挤压比、长度或挤压组件内环的摩擦阻力、材质等变量的设计,能够实现挤压组件承载力的定值调节,挤压组件能够在壳体内部滑动,弹性件的回弹力能够缓解回收过程中预应力筋力值释放带来的缓冲。其工作原理为:当发生岩层变形或地震时(即预应力筋所受拉力达到挤压组件的承载力),预应力筋滑动、挤压组件相对滑移,弹性件的回弹力能够使挤压组件归位,预应力筋的力值释放后挤压组件依旧保持一定承载力,能够起到二次锚固的作用;在回收预应力筋过程中(即预应力筋持续受到向壳体第一端方向的拉力),预应力筋滑动并且力值释放,由于挤压组件与壳体第二端内壁之间预留安装弹性件的空间,挤压组件
在壳体内能够相对滑移,弹性件的弹力作用能够缓解预应力筋力值释放过程中的瞬间冲击力,起到减震作用,从而避免影响临时施工或永久支护的工程质量。因此,本技术方案中的滑阻型锚具能够用于让压锚索和可回收锚索。
[000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弹性件为压簧。本技术方案中,压簧能够便于调整其弹性系数来适应不同工程的力值需求,从而更好的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
[000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挤压组件包括挤压套和摩擦层,所述摩擦层通过挤压套的挤压力固设于预应力筋的外环。本技术方案中,挤压套与摩擦层通过挤压变形形成挤压组件,并固定于预应力筋上,摩擦层用于提高挤压组件与预应力筋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挤压组件承载力的工况。
[00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摩擦层为两片以上钢片拼接而成。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滑阻型锚具,能够用于让压锚索和可回收锚索,当预应力筋受到工程结构震动带来的拉力时,预应力筋的力值释放后挤压组件依旧保持一定承载力,能够起到二次锚固的作用;当回收预应力筋时,通过弹性件的回弹力能够缓解回收过程中预应力筋力值释放带来的缓冲,能够避免影响临时施工或永久支护的工程质量。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所述滑阻型锚具的应用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所述滑阻型锚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
[0016]1、预应力筋;2、承压板;3、滑阻型锚具;31、壳体;311、第一端;312、第二端;32、弹性件;33、挤压套;34、摩擦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2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8]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滑阻型锚具3,用于将预应力筋1锚固于承压板2,该滑阻型锚具3包括壳体31、弹性件32和挤压组件,挤压组件包括摩擦层34和挤压套33;其中,所述摩擦层34通过挤压套33的挤压力固设于预应力筋1的外环;如图2所示,壳体31包括壳体的左右两端分别为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2,所述壳体31套设于挤压套33的外部,壳体31的第一端外壁与承压板2的端面抵接,所述挤压套33的第一端与壳体31的第一端内壁抵接,所述弹性件32的第一端与挤压套33的第二端抵接,所述弹性件32的第二端与壳体31的第二端内壁抵接;具体的,壳体31为圆柱形空心结构,两端设有用于穿设预应力筋1的通孔结构,挤压套33为带有通孔的圆柱形结构,挤压套33的通孔用于穿设预应力筋1,壳体31的内径大于挤压套33的外径,挤压套33可在壳体31内部滑动,弹性件32为压簧,摩擦层34为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钢制片件,通过两片该该钢制片件拼接成空心圆柱结构,可在摩擦层34的内外接触面设置增阻结构或较大的粗糙度来增大摩擦力,从而增大挤压组件的承载力。
[0019]本实施方式所述滑阻型锚具3的工作原理为:当发生岩层变形或地震时(即预应力
筋1所受拉力达到挤压组件的承载力),预应力筋1滑动,由于挤压组件的一端抵接于壳体31的第一端内壁,因此,挤压组件相对预应力筋1滑移,预应力筋1的力值释放后挤压组件依旧保持一定承载力,能够起到二次锚固的作用,当岩层变形或地震发生后,弹性件的回弹力能够将挤压组件保持抵接于壳体31第一端内壁,提高二次锚固的可靠性;在回收预应力筋1过程中(即预应力筋1持续受到向壳体31第一端方向的拉力),预应力筋1滑动并且力值释放,挤压组件受到壳体31内壁及承压板2的支撑,又由于挤压组件与壳体31第二端内壁之间预留安装压簧的空间,故在壳体31内能够相对滑移,压簧的回弹力作用能够缓解预应力筋1力值释放过程中的瞬间冲击力;当预应力筋1端部完全通过挤压组件时,挤压组件受到与回收拉力相反的瞬间冲击力,由于挤压组件与壳体31第二端内壁之间预留安装压簧的空间,压簧的弹力能够缓解该冲击力,起到减震作用,从而避免影响临时施工或永久支护的工程质量。即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滑阻型锚具3能够用于让压锚索和可回收锚索。
[0020]上述实施方式示例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阻型锚具,用于将预应力筋锚固于承压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布设于壳体内部的挤压组件和弹性件;所述壳体、挤压组件和弹性件分别设有用于穿设预应力筋的通孔;所述挤压组件通过挤压力固定于预应力筋的外环;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外壁与承压板的端面抵接;所述壳体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内壁分别与挤压组件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挤压组件和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翔蒋业东左海宁梁子雄经凤明温朝臣刘进施杰越周俊文余绍霖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