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5476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端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端子、电磁阀组件及壳体总成


[0001]本技术涉及电磁阀
,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端子

电磁阀组件及壳体总成


技术介绍

[0002]电磁阀组件常用于安装在机动车的
ABS
系统
(antilock brake system
,制动防抱死系统
)

ESC(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ler
,车身电子稳定性控制
)
系统中,且电磁阀组件通常采用连接端子与
ABS
系统或
ESC
系统所对应的线路板连接

[0003]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不均衡的震动,使得安装于该机动车的电磁阀组件中的连接端子随之产生不均衡的震动,因此连接端子各部分的震动方向不同使连接端子产生扭动,进而会导致连接端子产生倾斜震动,连接端子容易从线路板或电磁阀组件中脱落

[0004]现有公开号为
CN202772282U
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用来连接线圈组件的连接件,其包括第一连接端

第二连接端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的横臂,横臂具有呈希腊字母欧米加型的弯曲部分

其横臂部分虽然可以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但减震效果较弱,在连接件产生不均衡震动时,无法有效的阻止连接件产生倾斜震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端子,用于有效的减缓连接端子产生的震动,以阻止连接端子产生倾斜震动

[0006]此外,本技术还提高了一种电磁阀组件和壳体总成,用于减缓电磁阀组件和壳体总成运行过程中连接端子产生的震动

[0007]本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种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端

第二连接端

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弯曲段;
[0009]其中,所述弯曲段包括:
[0010]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
[0011]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
[0012]第三弯曲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连接;
[0013]所述第三弯曲部所在平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曲部所在平面及所述第二弯曲部所在平面呈夹角设置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所在平面与第二弯曲部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为0~
10
°
,所述第一弯曲部所在平面与第三弯曲部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为
80

100
°
,所述第二弯曲部所在平面与第三弯曲部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为
80

100
°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弯曲部所在平面平行或相同,和
/
或,所述第一弯曲部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弯曲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三弯曲部所在平面垂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均为竖直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为水平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曲部及所述第二弯曲部组成立体的弯曲结构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弯曲部

第二弯曲部

第三弯曲部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换向点,第一弯曲部

第二弯曲部

第三弯曲部在所述换向点处产生弯曲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均呈竖直设置并沿上下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沿水平方向相互错位平行设置

[0019]一种电磁阀组件,包括线圈主体

绕制于线圈主体上的线圈

设于线圈主体外的电磁阀壳体及上述任意一种的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线圈连接

[0020]优选地,还包括接线部,所述接线部包括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的第一接线端

与所述线圈连接的第二接线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端子通过所述接线部与所述线圈电连接

[0021]优选地,还包括由所述线圈主体向上突伸设置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安装槽以及收容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二连接端抵接

[0022]优选地,所述凸起部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凸起部分布于所述安装槽的相对两侧;并共同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紧密抵接

[0023]优选地,所述第一接线端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夹持于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接线端设置于所述夹持部外侧,所述连接段设置于所述线圈主体中

[0024]一种壳体总成,包括:
[0025]外壳,所述外壳开设有容置腔;
[0026]至少一个上述任意一种的电磁阀组件,所述电磁阀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28]通过第一弯曲部

第二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的配合,使得弯曲段可实现对连接端子多个方向上的减震,有效的提高连接端子的减震效果,阻止连接端子在承受不均衡震动时产生倾斜震动,防止连接端子从电路板或电磁阀组件中脱落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正视图;
[00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的俯视图;
[00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磁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磁阀组件的俯视图;
[0034]图6是图5中
A
部的放大图;
[0035]图7是图5中沿
E

E
线的部分剖视图;
[003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壳体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中:
1、
第一连接端;
2、
第二连接端;
3、
弯曲段;
31、
第一弯曲部;
32、
第二弯曲部;
33、
第三弯曲部;
4、
接线部;
41、
第一接线端;
42、
第二接线端;
43、
连接段;
5、
夹持部;
51、
安装槽;
52、
凸起部;
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端
(1)、
第二连接端
(2)、
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
(1)
和所述第二连接端
(2)
的弯曲段
(3)
;其中,所述弯曲段
(3)
包括:第一弯曲部
(31)
,与所述第一连接端
(1)
连接;第二弯曲部
(32)
,与所述第二连接端
(2)
连接;第三弯曲部
(33)
,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部
(31)
和第二弯曲部
(32)
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曲部
(31)
和所述第二弯曲部
(32)
连接;所述第三弯曲部
(33)
所在平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曲部
(31)
所在平面及所述第二弯曲部
(32)
所在平面呈夹角设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
(31)
所在平面与第二弯曲部
(32)
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为0~
10
°
,所述第一弯曲部
(31)
所在平面与第三弯曲部
(33)
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为
80

100
°
,所述第二弯曲部
(32)
所在平面与第三弯曲部
(33)
所在平面形成的夹角为
80

100
°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
(31)
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弯曲部
(32)
所在平面平行或相同,和
/
或,所述第一弯曲部
(31)
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弯曲部
(32)
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三弯曲部
(33)
所在平面垂直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
(31)
与所述第二弯曲部
(32)
均为竖直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
(33)
为水平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
(33)
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曲部
(31)
及所述第二弯曲部
(32)
组成立体的弯曲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曲部
(31)、
第二弯曲部
(32)、
第三弯曲部
(33)
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换向点
(34)
,第一弯曲部
(31)、
第二弯曲部
(32)、
第三弯曲部
(33)
在所述换向点
(34)
处产生弯曲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玉根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昀钐精密冲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