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4372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弹性织带,属于织带技术领域,包括固定连接的两层表层,表层之间设有可弹性形变的支撑条以及若干填充条,支撑条以及若干填充条形变后朝表层施加使表层相远离的作用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弹性织带,表层在握持后所产生的凹陷受到支撑条以及填充条的弹性形变的影响而减弱,而需要产生凹陷的作用力则受到支撑条的弹性形变的影响而增大,从而有效缓解因为织带发生形变而使得织带的强度下降的情况。情况。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性织带


[0001]本技术涉及织带
,具体为弹性织带。

技术介绍

[0002]织带,即使用针织或梭织的方式编织而成的长条状或筒状的织物,其中织带在作为手提包等包类产品上用于被手提拿的部件,需要具有良好的弹性、弹性恢复力和强度。
[0003]现有的背包类产品在被提拿时,容易使包内物品的重量集中作用于织带被提拿的部位,而使得织带发生形变,使得织带的强度下降。
[0004]所以提出另一种织带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弹性织带。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弹性织带,包括固定连接的两层表层,所述表层之间设有可弹性形变的支撑条以及若干填充条,所述支撑条以及若干填充条形变后朝表层施加使表层相远离的作用力。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填充条的最大弹性形变大于支撑条的最大弹性形变。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条作用于任意表层的最大作用力的合力垂直于表层的端面。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层所述表层的两侧分别通过缝合线固定连接。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层由抗拉纱束以及耐磨纱束编织而成。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纱束以及耐磨纱束经纬编织形成凸条组织,所述凸条组织为十二页综且经浮点为浮、纬浮点为沉,所述凸条组织由十二条三浮一沉的纬面组织组成。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条组织自左向右自下而上的组织循环为: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纱束由多股涤纶纤维以及多股氨纶纤维捻制而成。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耐磨纱束由多股聚酰胺纤维以及多股竹炭纤维捻制而成。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表层在握持后所产生的凹陷受到支撑条以及填充条的弹性形变的影响而减弱,而需要产生凹陷的作用力则受到支撑条的弹性形变的影响而增大,从而有效缓解因为织带发生形变而使得织带的强度下降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截面剖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表层的组织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抗拉纱束的切片图;
[0020]图5为本技术耐磨纱束的切片图。
[0021]图中:1、表层;2、支撑条;3、填充条;4、缝合线;5、抗拉纱束;6、耐磨纱束;7、涤纶纤维;8、氨纶纤维;9、聚酰胺纤维;10、竹炭纤维。
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3]弹性织带,如图1以及图2所示,包括两层编织方式以及总体形状相同的表层1,两层表层1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均为长条形状,适合作为包类产品上用于手掌提拿的握持部位,两层表层1的两侧分别通过一整条的缝合线4进行缝合固定,由于表层1的面料平整,缝合后的两层表层1之间便形成一个空腔,该空腔由两个圆弧面包围形成,而圆弧的半径受到两个缝合线4之间距离的影响。
[0024]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此基础上,往这个空腔内置入可弹性形变的一条支撑条2以及四条填充条3,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条2的横截面呈X字形的形状,该结构下所能产生的回弹力较大,支撑条2左右以及上下均对称成型,并且支撑条2放置完毕后,其形状上的四个顶点均抵接于表层1上,而四条填充条3便分别置于空腔被支撑条2所划分出的四个区域内,支撑条2以及若干填充条3受力形变后朝表层1施加使表层1相远离的作用力,此时由于有支撑条2以及填充条3的抵接,使得表层1在未受到朝向支撑条2的压力时,能够保持两个表层1均呈圆弧的布置状态,即支撑条2抵接表层1的端面也呈圆弧面的结构。
[0025]而由于支撑条2对称成型,使得支撑条2作用于任意表层1的最大作用力的合力垂直于表层1的端面,使得手掌完全握持织带时,包类物品所容纳物品的重量能够较匀称地分布于手掌与织带的接触面上,且由于有支撑条2的弹性形变,织带的面料,即表层1在握持后所产生的凹陷受到支撑条2的弹性形变的影响而减弱,而需要产生凹陷的作用力则受到支撑条2的弹性形变的影响而增大,从而有效缓解因为织带发生形变而使得织带的强度下降的情况。
[0026]如图1以及图2所示,填充条3的最大弹性形变大于支撑条2的最大弹性形变,其中支撑条2使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而填充条3使用若干珍珠棉构成,利用珍珠棉等最大弹性形变效果远远大于支撑条2的材料制成填充条3,在保证织带整体形状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因填充条3的加入而影响到支撑条2所能施加的最大回弹力。
[0027]如图3所示,表层1由抗拉纱束5以及耐磨纱束6编织而成,抗拉纱束5以及耐磨纱束
6经纬编织形成凸条组织,凸条组织为十二页综且经浮点为浮、纬浮点为沉,凸条组织由十二条三浮一沉的纬面组织组成, 其中凸条组织自左向右自下而上的组织循环为: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浮浮沉浮、沉浮浮浮,具体的成型后的织带,其纬纱使用抗拉纱束5,而经纱使用耐磨纱束6,并且织带的长度方向与凸条组织的纬向相同,更具体的,凸条组织所成型有若干凸条的一侧朝向织带外侧,有效提高表层1的防滑效果,提高织带作为被手提拿时的握持稳定性。
[0028]如图4所示,抗拉纱束5由多股涤纶纤维7以及多股氨纶纤维8通过捻线机加捻而成,其中氨纶纤维8加捻缠绕于涤纶纤维7上形成包覆纱,该包覆纱具有良好的抗拉伸强度,从而有效缓解织带长度方向因重量而被拉伸形变的情况。
[0029]如图5所示,耐磨纱束6由多股聚酰胺纤维9以及多股竹炭纤维10纤维通过捻线机加捻而成,其中竹炭纤维10加捻缠绕于聚酰胺纤维9上形成包覆纱,聚酰胺纤维9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而竹炭纤维10为在棉纤维上沾附一定量的竹炭粉末形成,其均有棉纤维的吸湿性以及竹炭粉末所带来的天然的抑菌性能,从而有效延长握持织带流汗时的防滑性能。
[003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弹性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连接的两层表层,所述表层之间设有可弹性形变的支撑条以及若干填充条,所述支撑条以及若干填充条形变后朝表层施加使表层相远离的作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条的最大弹性形变大于支撑条的最大弹性形变。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条作用于任意表层的最大作用力的合力垂直于表层的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织带,其特征在于:两层所述表层的两侧分别通过缝合线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由抗拉纱束以及耐磨纱束编织而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性织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惠斌肖惠玲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亿达织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