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43192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包括:(1)在第一玻璃板的表面成型第一胶水层;(2)将光学膜片置贴合在第一胶水层的上方;(3)在光学膜片的表面成型量子点材料层,且量子点材料层的边缘与光学膜片的边缘具有一定间距而形成间隙区域;(4)在量子点材料层成型第二胶水层;(5)将第二玻璃板放置于第二胶水层的上方,施加贴合力使第二玻璃板从中间区域向边缘区域逐渐与第二胶水层贴合。该方法将量子点材料层封装在第二胶水层与光学膜片之间,而光学膜片则被封装于第一、第二胶水层之间,可以很好的解决量子点材料的水汽和氧气失效问题以及光学膜片的褶皱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明还公开一种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明还公开一种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解决QD材料封装可靠性及反射偏振膜褶皱问题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液晶显示器(LCD)中需要背光系统来提供均匀的面光源,为了提高显示的对比度,一般会采用动态分区的背光方案。而为了提高色域,会采用蓝光LED灯板加上QD(quantum dot)膜的方案。QD膜的作用是,在蓝光照射时,QD膜中的绿色QD材料会吸收蓝光,转化为绿光,红色QD材料吸收蓝光,转化为红光。QD膜产生的绿光、红光与没有被吸收的蓝光一起混合成白光,成为LCD的背光源。
[0003]现有的QD膜是在两张PET阻隔膜中间封装QD材料形成。由于QD材料对水和氧气敏感,需要阻隔水汽和氧气进入QD材料,因此需要在PET薄膜的表面制作无机物薄膜来阻隔水汽和氧气,这种具有无机物薄膜的PET也叫做阻隔膜。阻隔膜对水汽和氧气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可以满足普通产品的信赖性需求。但是对于信赖性要求很高的产品,例如汽车产品的显示、户外产品的显示等等,现有QD膜则满足不了信赖性的需求。为了提高QD材料的可靠性,需要使用阻隔特性更强的材料来封装QD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玻璃来封装QD材料,因为玻璃是一种成本低,但是对水汽和氧气阻隔效果非常好的材料。
[0004]但是,如果直接用上下两张玻璃把QD材料封装在中间而形成类似现有QD膜的“三明治”结构,由于QD溶液的主成分一般都是由树脂和有机溶剂组成,这些材料固化后与玻璃的结合力较小,容易导致QD材料层与玻璃出现分层的缝隙,外部的水汽和氧气通过缝隙进入后,QD材料将大面积失效。如图1所示,其为申请人直接把QD溶液封装在两张玻璃中间,然后进行高温高湿老化测试所得的效果图,由于QD材料层与玻璃的结合力较差而出现分层缝隙,外部的水汽和氧气进入导致QD材料大面积失效。
[0005]另外,液晶显示器(LCD)的背光系统一般使用3M公司生产的反射偏振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简称DBEF)来提高显示器亮度、降低功耗。如中国专利CN113640911A号中所公开的,这种反射偏振膜由几百层的高分子薄膜叠加而成,每层的薄膜厚度在100纳米左右,因此总厚度在几十微米左右。该反射偏振膜容易受外力损伤,不能直接放在背光系统中使用,需要把该反射偏振膜贴在基材表面进行封装,一般基材选择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材料,PC材料的厚度在100

200微米左右。但是,即便是将DBEF膜贴在PC基材上,该DBEF膜对背光结构的平整度和温度变化仍然比较敏感,仍然容易出现褶皱和膨胀收缩的问题,很难满足条件严苛的产品使用场景。
[0006]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QD材料封装可靠性及反射偏振膜褶皱问题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QD材料封装可靠性及反射偏振膜褶皱问题
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
[000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QD材料封装可靠性及反射偏振膜褶皱问题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0](1)提供第一玻璃板,在所述第一玻璃板的表面通过狭缝涂布胶水从而得到第一胶水层;
[0011](2)提供光学膜片,将所述光学膜片置于所述第一胶水层的上方并使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胶水层的第一端对齐,通过滚轴由所述光学膜片的第一端向第二端滚压以将所述光学膜片贴合在所述第一玻璃板上,然后进行UV固化;
[0012](3)提供量子点材料溶液,在所述光学膜片的表面狭缝涂布所述量子点材料溶液以得到一层量子点材料层,并且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边缘与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具有一定间距而形成间隙区域,然后进行UV固化;
[0013](4)通过狭缝涂布方式在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表面涂布胶水,以得到第二胶水层;
[0014](5)提供第二玻璃板,将所述第二玻璃板放置于所述第二胶水层的上方,并使所述第二玻璃板的中间区域受力而形成向所述第二胶水层凸出的凹曲面;
[0015](6)从所述第二玻璃板的中间区域向其边缘区域逐渐施加贴合力,使所述第二玻璃板从中间区域向边缘区域逐渐与所述第二胶水层贴合,所述第二玻璃板与所述第二胶水层贴合后进行UV固化,以得到完整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
[0016]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胶水层、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均与所述第一玻璃板的边缘齐平。
[0017]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中,所述层量子点材料层的边缘与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之间的间距为0.5mm~1mm。
[0018]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中,所述步骤(4)中,所述第二胶水层的边缘与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边缘齐平。
[0019]较佳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中,所述步骤(6)中,所述第二玻璃板从中间区域向边缘区域逐渐挤压所述第二胶水层,以挤出所述第二玻璃板与所述第二胶水层的接触面的空气,并使所述第二胶水层向所述第一玻璃板的边缘扩散而填充于所述间隙区域,最终使所述第二胶水层与所述光学膜片贴合而将所述量子点材料层封装于两者之间。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中,先在第一玻璃板上成型第一胶水层后,再将光学膜片贴合于第一胶水层上,然后将量子点材料层成型于光学膜片上,并使量子点材料层的边缘与光学膜片的边缘具有一定间距而形成间隙区域,然后在量子点材料层的表面涂布得到第二胶水层,并利用第二玻璃板的挤压使第二胶水层向第一玻璃板的边缘扩散并填充于所述间隙区域,最终使所述第二胶水层与所述光学膜片贴合并密封包裹于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外部,从而将量子点材料层封装在第二胶水层与光学膜片之间,而光学膜片被封装于第一胶水层、第二胶水层之间,因此,可以很好的解决量子点材料的水汽和氧气失效问题,同时解决光学膜片的褶皱问题,实现薄型化的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并且,由于QD溶液材料与光学膜片材料的结合力很好,因此该方案使光学功
能复合器件整体贴合的结合力得到加强,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分层剥离的风险进一步降低。
[0021]对应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其使用如上所述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制造得到。所述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包括第一玻璃板、第二玻璃板、第一胶水层、第二胶水层、光学膜片及层量子点材料层。其中,第一胶水层成型于所述第一玻璃板的一侧面;光学膜片通过滚轴滚压而贴合于所述第一胶水层的上方;层量子点材料层成型于所述光学膜片的表面,且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边缘与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具有一定间距而形成间隙区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提供第一玻璃板,在所述第一玻璃板的表面通过狭缝涂布方式涂布胶水从而得到第一胶水层;(2)提供光学膜片,将所述光学膜片置于所述第一胶水层的上方并使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胶水层的第一端对齐,通过滚轴由所述光学膜片的第一端向第二端滚压以将所述光学膜片贴合在所述第一玻璃板上,然后进行UV固化;(3)提供量子点材料溶液,在所述光学膜片的表面狭缝涂布所述量子点材料溶液以得到一层量子点材料层,并且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边缘与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具有一定间距而形成间隙区域,然后进行UV固化;(4)通过狭缝涂布方式在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表面涂布胶水,以得到第二胶水层;(5)提供第二玻璃板,将所述第二玻璃板放置于所述第二胶水层的上方,并使所述第二玻璃板的中间区域受力而形成向所述第二胶水层凸出的凹曲面;(6)从所述第二玻璃板的中间区域向其边缘区域逐渐施加贴合力,使所述第二玻璃板从中间区域向边缘区域逐渐与所述第二胶水层贴合,所述第二玻璃板与所述第二胶水层贴合后进行UV固化,以得到完整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水层、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均与所述第一玻璃板的边缘齐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量子点材料层的边缘与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之间的间距为0.5mm~1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第二胶水层的边缘与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边缘齐平。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玻璃量子点光学功能复合器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所述第二玻璃板从中间区域向边缘区域逐渐挤压所述第二胶水层,以挤出所述第二玻璃板与所述第二胶水层的接触面的空气,并使所述第二胶水层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充柳昌翱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云密芯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