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3072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包括枕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及轨道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轨道车辆的端部底架是设置在车头正后方第一节车厢处

通过车钩连接司机室的底架,不仅能够实现车厢的承载功能,也能够通过车钩实现纵向力的传递

[0003]现有的端部底架的牵引梁,大部分是通过多种型材焊接而成,不仅结构复杂

焊接操作繁琐,而且牵引梁在纵向力的作用下,焊缝处容易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端部底架牵引梁结构复杂

焊缝处在纵向力作用下易发生变形的缺陷,实现了牵引梁的简易化

轻量化,并减少了牵引梁的纵向载荷变形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包括枕梁

缓冲梁以及牵引梁,所述牵引梁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梁体

中间梁以及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

所述中间梁与所述第二梁体分设于所述枕梁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缓冲梁相连,所述中间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枕梁,所述第二梁体与所述枕梁相连;所述第一梁体

所述中间梁以及所述第二梁体均采用
T
形截面型材拼焊而成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所述第一梁体包括第一水平

第一立板

第二立板以及第一腹板,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二立板以厚度对齐的方式拼接,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一水平板的底面和所述第一腹板的顶面连接,所述第二立板与所述第一腹板的顶面连接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所述第一腹板沿长度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段

第二段以及第三段,所述第二段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之间,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一段相连,所述第二立板分别与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相连;所述第一水平板

所述第一立板以及所述第一腹板均与所述缓冲梁相连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所述中间梁包括第二水平板

第三立板

第四立板以及第二腹板,所述第三立板与所述第四立板以厚度对齐的方式拼接,所述第三立板与所述第二水平板的底面和所述第二腹板的顶面连接,所述第四立板与所述第二腹板的顶面连接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所述第二腹板沿长度方向依次包括平直段和弯折段,所述弯折段远离所述平直段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三立板与所述平直段及部分所述弯折段相连,所述第四立板与所述弯折段相连;所述第二水平板

所述第三立板以及所述第二腹板均与所述枕梁相连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所述第二水平板的顶面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水平板的顶面高度;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中间梁之间设置有车钩座,所述车钩座设置
有连接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中间梁的过渡板,所述过渡板包括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与所述第一水平板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段倾斜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渡段与所述第二水平板之间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所述第一梁体为两个,两所述第一梁体沿轨道车辆的横向间隔布置,所述中间梁为两个,两所述中间梁沿轨道车辆的横向间隔布置,所述车钩座分别与两所述第一梁体和两所述中间梁固定连接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两所述中间梁之间设置有补强板,所述补强板的长度方向沿轨道车辆的纵向;所述补强板沿厚度开设有焊接工艺孔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在所述枕梁朝向所述缓冲梁的一侧,各边梁与所述枕梁的夹角处均设置有抗侧滚安装座,在所述枕梁背离所述缓冲梁的一侧,各边梁与所述枕梁的夹角处均设置有抗蛇形减振器座;所述抗侧滚安装座和所述抗蛇形减振器座均采用铝合金型材制成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底架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通过将牵引梁设置为第一梁体

中间梁以及第二梁体的“三段式”结构,并且每一段均采用
T
形截面型材拼焊而成,简化了牵引梁的整体结构

减少了焊缝的数量,进而有效防止了牵引梁因受到纵向载荷而发生变形,并且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有效地减轻了牵引梁的重量,实现了牵引梁的简易化和轻量化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轨道车辆,由于设置了上述轨道车辆端部底架,使得该轨道车辆具有上述轨道车辆端部底架的全部优点,进而提高了该轨道车辆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轨道车辆端部底架的上方视角的等轴测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轨道车辆端部底架的下方视角的等轴测图;
[0020]图3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4是图1中的
A

A
向断面图;
[0022]图5是图1中的
B

B
向断面图;
[0023]图6是图1中的
C

C
向断面图;
[0024]图7是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安装地板后的横向剖视图;
[0025]图8是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安装地板后的等轴测图;
[0026]图9是抗侧滚安装座的正视图;
[0027]图
10
是抗侧滚安装座的侧视图;
[0028]图
11
是抗侧滚安装座的俯视图;
[0029]图
12
是抗蛇形减振器座的正视图;
[0030]图
13
是抗蛇形减振器座的侧视图;
[0031]图
14
是抗蛇形减振器座的俯视图

[0032]附图标记:
[0033]100、
枕梁;
102、
缓冲梁;
104、
牵引梁;
106、
第一梁体;
108、
第一水平板;
110、
第一立板;
112、
第二立板;
114、
第一腹板;
116、
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包括枕梁
(100)、
缓冲梁
(102)
以及牵引梁
(104)
,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梁
(104)
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梁体
(106)、
中间梁
(122)
以及第二梁体
(136)
,所述第一梁体
(106)、
所述中间梁
(122)
与所述第二梁体
(136)
分设于所述枕梁
(100)
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梁体
(106)
与所述缓冲梁
(102)
相连,所述中间梁
(122)
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梁体
(106)
和所述枕梁
(100)
,所述第二梁体
(136)
与所述枕梁
(100)
相连;所述第一梁体
(106)、
所述中间梁
(122)
以及所述第二梁体
(136)
均采用
T
形截面型材拼焊而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
(106)
包括第一水平板
(108)、
第一立板
(110)、
第二立板
(112)
以及第一腹板
(114)
,所述第一立板
(110)
与所述第二立板
(112)
以厚度对齐的方式拼接,所述第一立板
(110)
与所述第一水平板
(108)
的底面和所述第一腹板
(114)
的顶面连接,所述第二立板
(112)
与所述第一腹板
(114)
的顶面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板
(114)
沿长度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段
(116)、
第二段
(118)
以及第三段
(120)
,所述第二段
(118)
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段
(116)
和所述第三段
(120)
之间,所述第一立板
(110)
与所述第一段
(116)
相连,所述第二立板
(112)
分别与所述第二段
(118)
和所述第三段
(120)
相连;所述第一水平板
(108)、
所述第一立板
(110)
以及所述第一腹板
(114)
均与所述缓冲梁
(102)
相连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端部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
(122)
包括第二水平板
(124)、
第三立板
(126)、
第四立板
(128)
以及第二腹板
(130)
,所述第三立板
(126)
与所述第四立板
(128)
以厚度对齐的方式拼接,所述第三立板
(126)
与所述第二水平板
(124)
的底面和所述第二腹板
(130)
的顶面连接,所述第四立板
(128)
与所述第二腹板
(130)
的顶面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辉杨星孙现广刘延超张昊天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