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2012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水套(1),水套(1)的外部连接有隔热保温层(2),水套(1)的内部形成恒温腔,水套(1)上连接有循环水管,循环水管上连接有控温单元,所述恒温腔的内侧设有隔板组,隔板组的内侧形成置物腔(3),隔板组和恒温腔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隔并形成导风口(4),置物腔(3)和导风口(4)之间首尾相连并形成用于循环通风的均温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恒温腔内的空气以指定流向循环流动,并提高恒温腔边缘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换热效果。的换热效果。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恒温箱,特别是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

技术介绍

[0002]恒温箱是一种用于测试产品材料在恒定温度下性能指标的测试设备。现有的恒温箱如专利201110038545.8所示,主要由导热层及控温设备组成,导热层可利用水或空气作为媒介进行控温,使内侧的恒温腔在导热层的传热作用下保持温度恒定,同时导热层和控温设备相互连通并使介质处于循环流动状态,控温设备则基于恒温腔内的温度对介质进行加热或冷却,从而依靠对导热层内介质温度的微调使恒温腔内的温度保持恒定。
[0003]由于利用导热层对恒温腔进行传热控温的方式,会导致恒温腔在靠近导热层区域的温度更容易受到导热层的影响,使其温度值更趋近于导热层内的介质温度,而恒温腔的中心部分由于相对远离导热层区域,使其传热效果也会相对减弱,导致该区域的温度偏差相对边缘区域更大。基于该结构缺陷,目前的处理方式是在恒温腔内加装循环风机,从而利用循环风机将恒温腔内的空气由静止状态变为流动状态,并在流动过程中将靠近导热层区域的空气和靠近恒温腔中心区域的空气相互混合替换,从而提高恒温腔整体的温度均匀度。
[0004]但该结构的缺陷在于,由于恒温腔在正常状态下普遍为完全密封的矩体结构,且循环风机在安装时需要放置在恒温腔的边缘位置;这使得恒温腔内的空气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并不能以指定的空气流向实现边缘区域和中心区域的高效换热,而是趋向于使恒温腔内的空气以无序的状态自由流动,从而降低了对恒温腔的均温效果。
[0005]因此,现有恒温箱的控温方式存在恒温腔温度均匀度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它能够使恒温腔内的空气以指定流向循环流动,并提高恒温腔边缘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换热效果。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水套,水套的外部连接有隔热保温层,水套的内部形成恒温腔,水套上连接有循环水管,循环水管上连接有控温单元,所述恒温腔的内侧设有隔板组,隔板组的内侧形成置物腔,隔板组和恒温腔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隔并形成导风口,置物腔和导风口之间首尾相连并形成用于循环通风的均温通道;所述隔板组包括可拆卸连接在恒温腔底部的底板,底板的中部形成置物台,底板的两侧经导向固定组件连接有侧板,两侧侧板的顶部放置有顶板,顶板和侧板之间经第一夹紧组件相互连接,顶板的内侧可拆卸连接有内板,内板的两侧和侧板的内端相互贴合,内板的中部连接有防护网,防护网的内侧的恒温腔上连接有循环风扇,内板的下端经第二夹紧组件连接底板。
[0008]前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中,所述底板的底部四周经支撑座连接恒温腔,支撑座的中部设有第一螺杆,第一螺杆的上端穿过底板并连接有转接螺母。
[0009]前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中,所述导向固定组件包括并排设置在侧板两侧的导向槽,所述转接螺母滑动连接在导向槽内,导向槽的顶部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中部经第二螺杆螺纹连接转接螺母。
[0010]前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中,所述侧板两侧设有并排的支撑管,支撑管的两端分别与底板和顶板相互贴合,所述导向槽设置在支撑管的底部,支撑管的一侧设有配合导向槽的操作口。
[0011]前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中,所述第一夹紧组件包括螺纹连接在支撑管顶部的第一螺钉,第一螺钉的一端穿过侧板并与顶板相互贴合,所述顶板的两侧经第一折边贴合第一螺钉。
[0012]前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中,所述顶板的底部两侧设有导向管,导向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侧支撑管的外壁相互贴合。
[0013]前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中,所述内板的上端延伸至顶板上方并设有第二折边,第二折边和顶板之间固定连接。
[0014]前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中,所述第二折边和顶板之间设有柔性橡胶垫,底板的内端设有第三折边,第二夹紧组件包括位于内板底部的第二螺钉,第二螺钉的端部穿过内板并螺纹连接第三折边。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0016](1)本专利技术通过间隔设置在恒温腔内的隔板组,使得隔板组的内外两侧能够形成首尾相连的导风口和置物腔,从而当循环风扇在动作时,置物腔内的空气能够穿过防护网进入导风口,并沿导风口流动至另一端后重新返回置物腔内,从而实现导风口和置物腔内空气的循环流动和交换;同时,由于导风口内的空气相对更加接近水套,使其温度更加趋近于设定温度,从而使本专利技术在上述配合下能够将导风口内的空气不断充入置物腔内,提高对置物腔内温度的控制精度;
[0017](2)通过对隔板组的结构限定,使得该隔板组能够由多块单板可拆卸连接而成,从而方便作业人员对隔板组的安装和后期拆卸;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侧板的安装结构限定,使得侧板在安装时还能够调节其横向位置,即作业人员能够对侧板和恒温腔之间的导风口宽度进行调整;而在该结构作用下,作业人员便能够通过调整导风口宽度改变隔板组内外空气的交换量,从而提高对置物腔内温度的控制精度并防止风力过大对测试物造成的影响;
[0018](3)通过对侧板、顶板和内板之间连接结构的限定,使得侧板在横移定位过程中,能够依靠支撑管对顶板和侧板进行支撑,并使两者与底板相互分离,从而使侧板处于非限位状态,方便作业人员的操作;当侧板定位完成后,通过导向固定组件能够对侧板的下端进行固定,避免侧板在后续使用时的横向窜动,通过第二夹紧组件则能够使内板在安装后对顶板施加向下的挤压力,从而利用顶板对侧板的上端进行压紧,避免侧板出现晃动、偏移的问题;而在上述配合下,使得本专利技术在侧板处于任意横向位置时,均能够实现对隔板组的整体固定,并使隔板组在各板材连接处均处于封闭状态,提高对隔板组的安装稳定性以及对空气的导向效果;
[0019]所以,本专利技术能够使恒温腔内的空气以指定流向循环流动,并提高恒温腔边缘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
[0021]图2是图1的A向放大图;
[0022]图3是图1的B向放大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
[0024]图5是图4的C向放大图。
[0025]附图中的标记为:1

水套,2

隔热保温层,3

置物腔,4

导风口,5

底板,6

侧板,7

顶板,8

内板,9

防护网,10

循环风扇,11

支撑座,12

第一螺杆,13

转接螺母,14

导向槽,15

固定板,16

第二螺杆,17

支撑管,18

第一螺钉,19

第一折边,20

第二折边,21

柔性橡胶垫,2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水套(1),水套(1)的外部连接有隔热保温层(2),水套(1)的内部形成恒温腔,水套(1)上连接有循环水管,循环水管上连接有控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腔的内侧设有隔板组,隔板组的内侧形成置物腔(3),隔板组和恒温腔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隔并形成导风口(4),置物腔(3)和导风口(4)之间首尾相连并形成用于循环通风的均温通道;所述隔板组包括可拆卸连接在恒温腔底部的底板(5),底板(5)的两侧经导向固定组件连接有侧板(6),导向固定组件用于对侧板(6)进行滑动限位和固定,两侧侧板(6)的顶部放置有顶板(7),顶板(7)和侧板(6)之间经第一夹紧组件相互连接,顶板(7)的内侧可拆卸连接有内板(8),内板(8)的两侧和侧板(6)的内端相互贴合,内板(8)的中部连接有防护网(9),防护网(9)的内侧的恒温腔上连接有循环风扇(10),内板(8)的下端经第二夹紧组件连接底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5)的底部四周经支撑座(11)连接恒温腔,支撑座(11)的中部设有第一螺杆(12),第一螺杆(12)的上端穿过底板(5)并连接有转接螺母(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式恒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固定组件包括并排设置在侧板(6)两侧的导向槽(14),所述转接螺母(13)滑动连接在导向槽(14)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才忠崔超王丽建熊玉亭陈莫陈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