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拆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42002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拆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壳体上划线并沿划线处剥离壳体,保留卷芯通过正极耳连接的正极端盖,以及负极耳连接的负极端盖;S2:裁剪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以去除与所述卷芯连接的所述正极端盖和所述负极端盖;S3:去除所述卷芯上包裹的Maylar膜,以使隔膜露出;S4:刮落所述隔膜上固定的胶带,并掀开所述隔膜;S5:折叠收拢所述隔膜,撕离正极片和负极片并存放收集;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解决电芯拆解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电芯拆解操作不当,引起电芯极片撕裂、隔膜破裂等组件损伤和正负极接触短路、正负极极片接触打火等安全隐患问题。全隐患问题。全隐患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拆解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刀片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有效的安全的电池拆解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将电池应用在家电设备、电子设备、电动机车或电动汽车等各领域已日渐普及,其中电池中锂电池具有供电稳定、续航力佳、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
[0003]但是,电池在长时间使用后,不免因为蓄电效能降低、材料老化等其他因素,而需要将电池拆卸报销。为提高电池利用回收率,可将电池进行拆解以获取所需材料,同时可检测电芯内部界面状态(如极片嵌锂情况、极片平整度、电解液富裕状态等)和测量电芯组件指标(如极片、隔膜、蓝膜、胶带的厚度、重量、面密度等)用于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以明确后续电芯生产方案,达到节约生产经费的目的。
[0004]但是往往在电芯拆解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电芯拆解操作不当,引起电芯极片撕裂、隔膜破裂等组件损伤和正负极接触短路、正负极极片接触打火等安全隐患,导致电芯测量指标无法进行,甚至可能导致电芯被直接烧毁而以失败告终;因此,一个拆解组件完整有效的、拆解过程安全可靠的拆解方法,不仅能保证拆解电芯数据合理性,更能保障拆解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拆解方法。
[0006]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在壳体上划线并沿划线处剥离壳体,保留卷芯通过正极耳连接的正极端盖,以及负极耳连接的负极端盖;
[0008]S2:裁剪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以去除与所述卷芯连接的所述正极端盖和所述负极端盖;
[0009]S3:去除所述卷芯上包裹的Maylar膜,以使隔膜露出;
[0010]S4:刮落所述隔膜上固定的胶带,并掀开所述隔膜;
[0011]S5:折叠收拢所述隔膜,撕离正极片和负极片并存放收集。
[0012]在上述电池拆解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S1中,对所述壳体进行划线及剥离的顺序包括:
[0013]S1

1,在靠近所述正极端盖处的所述壳体周圈表面刻划第一划痕,在靠近所述负极端盖处的所述壳体周圈表面刻划第二划痕,并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刻划连接所述第一划痕和所述第二划痕的第三划痕;
[0014]S1

2,依次沿所述第一划痕、所述第三划痕和所述第二划痕剥离所述壳体。
[0015]在上述电池拆解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S1

1中,所述第一划痕、所述第二划痕和所述第三划痕为双线刻划。较于单线剥离壳体的方式,壳体剥离采用双线剥离,其双轨迹
能够在剥离时,壳体剥离条能快速移动,需要的剥离力度更小,壳体剥离条更不易断裂,可以节约剥离所花费的时间,节约拆解时间成本。
[0016]在上述电池拆解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划痕距离所述正极端盖较近的划线与所述正极端盖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划痕距离所述负极端盖较近的划线与所述负极端盖的距离为D2,其中,D1或D2<10mm。
[0017]在上述电池拆解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划痕双线间刻划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划痕双线间刻划的距离为d2,其中,d1或d2<10mm。
[0018]在上述电池拆解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划痕双线间刻划的间距为d3,其中,0<d3<30mm。
[0019]在上述电池拆解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S2中,所述正极耳上具备的焊印区域与所述卷芯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正极耳裁剪后余留的长度为h1,其中,h1<5mm<H1。通过该种设置,可使正极耳能够被完全切断裁剪,从而使得后续对隔膜进行展开时,各个正极片之间能够不相连接,从而使得薄膜的展开不存在阻碍,不会使得正极片出现撕裂的问题。
[0020]在上述电池拆解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S2中,所述负极耳上具备的焊印区域与所述卷芯之间的距离为H2,所述负极耳裁剪后余留的长度为h2,其中,h2<5mm<H2。通过该种设置,可使负极耳能够被完全切断裁剪,从而使得后续对隔膜进行展开时,各个正极片之间不相连接,继而使得薄膜的展开不存在阻碍,不会使得负极片出现撕裂的问题,提高对负极片剥离的成功率。
[0021]在上述电池拆解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S4中,所述隔膜掀开后,对所述隔膜至少折叠一次,再将折叠后的所述隔膜进行卷绕。通过该种设置,可使得隔膜收拢水平线一直平行或重合于隔膜包覆边线,使得隔膜在掀起的过程中,一直能有效的将正极片和负极片完全分离,减少因收拢水平边线不平行于隔膜包覆边线时出现的“一边隔膜先翘起,另一边隔膜滞后”的正极片和负极片搭接起火现象。
[0022]在上述电池拆解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S5中,所述正极片撕离所述隔膜的点位相对远离所述正极耳并靠近所述隔膜卷绕折叠侧,所述负极片撕离所述隔膜的点位相对远离所述负极耳并靠近所述隔膜卷绕折叠侧。较于传统的其他掀起点,本申请掀起点处于远离极耳、靠近隔膜位置,从而在正负极片撕离过程中起掀更容易、阻力更小,减少正负极片出现撕裂现象,保证撕离极片的完整性。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采用双划线剥离壳体的方式,使得双划痕距离正极端盖或负极端盖边缘具有一定的保护距离,该距离的存在可以减少划痕在剥离时负极剥离铝条与负极端盖接触打火,或者正极剥离铝条与正极端盖接触打火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电芯拆解时的安全性,提高工作人员作业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刀片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刀片电池划刻划痕后的示意图;
[0026]图3为刀片电池剥离壳体后的示意图;
[0027]图4为裁剪正极耳和负极耳后的图示;
[0028]图5为隔膜初次展开后的示意图;
[0029]图6为隔膜折叠后的示意图;
[0030]图7为正极片起掀点的第一示意图;
[0031]图8为正极片起掀点的第二示意图;
[0032]图9为负极片起掀点的第一示意图;
[0033]图10为负极片起掀点的第二示意图;
[0034]图11为第一划痕和第三划痕在壳体上的示意图;
[0035]图12为第二划痕在壳体上的示意图;
[0036]图13为正极耳、负极耳与焊印区域的示意图;
[0037]图14为本专利技术电池拆解方法的流程图;
[0038]图中:
[0039]刀片电池10;
[0040]壳体1、第一划痕11、第二划痕12、第三划痕13、卷芯2、正极片21、隔膜22、负极片23、正极耳3、正极端盖4、负极耳5、负极端盖6、焊印区域7、胶带8。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4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壳体上划线并沿划线处剥离壳体,保留卷芯通过正极耳连接的正极端盖,以及负极耳连接的负极端盖;S2:裁剪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以去除与所述卷芯连接的所述正极端盖和所述负极端盖;S3:去除所述卷芯上包裹的Maylar膜,以使隔膜露出;S4:刮落所述隔膜上固定的胶带,并掀开所述隔膜;S5:折叠收拢所述隔膜,撕离正极片和负极片并存放收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对所述壳体进行划线及剥离的顺序包括:S1

1,在靠近所述正极端盖处的所述壳体周圈表面刻划第一划痕,在靠近所述负极端盖处的所述壳体周圈表面刻划第二划痕,并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刻划连接所述第一划痕和所述第二划痕的第三划痕;S1

2,依次沿所述第一划痕、所述第三划痕和所述第二划痕剥离所述壳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

1中,所述第一划痕、所述第二划痕和所述第三划痕为双线刻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划痕距离所述正极端盖较近的划线与所述正极端盖之间的距离为D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子琦赵常茗汪冬冬汪振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耀宁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