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枕及其检测头部位置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41569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9 16: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枕及其检测头部位置的方法,以解决传统的通过薄膜压力传感器检测使用者枕靠枕区的技术手段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该智能枕将枕芯划分为多个枕区,并在每个枕区中开设容纳空间以设置红外测距传感器以检测容纳空间的高度及其变化。当使用者枕靠在该智能枕上时,其所枕靠的枕区的高度产生明显压缩,导致该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也随之产生明显压缩,而其他枕区由于未受到明显压缩其内设的容纳空间的高度不会产生明显压缩,从而与使用者所枕靠的枕区的容纳空间产生明显的高度变化差异,从而根据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变化差异就能够确定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通过感应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能够辅助智能枕实现一些智能调节功能。枕实现一些智能调节功能。枕实现一些智能调节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枕及其检测头部位置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家居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枕及其检测头部位置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智能枕的某些智能调节功能需要根据使用者所枕靠的枕区来自动开启或关闭,从而涉及到检测使用者所枕靠的枕区的问题。现有技术一般是通过在枕芯的不同枕区设置若干薄膜压力传感器来检测枕芯各枕区的受压分布情况以检测使用者所枕靠的枕区,由于枕芯一体成型的设计,使用者枕靠在某枕区时也将对相邻枕区产生不能忽略的压力影响,再加之薄膜压力传感器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差,从而导致对使用者所枕靠枕区的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枕及其检测头部位置的方法,以解决传统的通过薄膜压力传感器检测使用者枕靠枕区的技术手段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枕,包括枕芯和控制器,所述枕芯被划分为多个枕区,每个枕区内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容纳空间,在所述枕芯处于常态及受压状态时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与顶部之间均无遮挡,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设有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被设置为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发射红外激光,并接收从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返回的红外激光,以检测所述容纳空间的高度及其变化数据,所述控制器与各枕区容纳空间中的红外测距传感器连接,以接收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及其变化数据;
[0006]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变化差异,确定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
[0007]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计算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率,并判定其容纳空间高度压缩率最大且大于第一阈值的枕区为头部所枕靠的枕区。
[0008]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计算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量,并判定其容纳空间高度压缩量最大且大于第二阈值的枕区为头部所枕靠的枕区。
[0009]进一步地,每个枕区内均开设有两个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将各枕区的两个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率的平均值或较大值作为该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率。
[0010]进一步地,每个枕区内均开设有两个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将各枕区的两个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量的平均值或较大值作为该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量。
[0011]进一步地,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开口,所述智能枕还包括包裹所述枕芯的枕套。
[0012]进一步地,所述容纳空间为柱形,且竖直设置。
[0013]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智能枕检测头部位置的方法,所述智能枕包括枕芯和控制器,所述枕芯被划分为多个枕区,每个枕区内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容纳空间,在所述枕芯处于常态及受压状态时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与顶部之间均无遮挡,所述容纳空间的底
部设有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被设置为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发射红外激光,并接收从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返回的红外激光,所述控制器与各枕区容纳空间中的红外测距传感器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0014]各枕区容纳空间中的红外测距传感器检测各容纳空间的高度及其变化数据;
[0015]所述控制器接收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及其变化数据,并根据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变化差异,确定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
[0016]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变化差异,确定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包括:计算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率,并判定其容纳空间高度压缩率最大且大于第一阈值的枕区为头部所枕靠的枕区。
[0017]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变化差异,确定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包括:计算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量,并判定其容纳空间高度压缩量最大且大于第二阈值的枕区为头部所枕靠的枕区。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当使用者枕靠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感应受压位置的智能枕上时,其所枕靠的枕区的高度产生明显压缩,导致该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也随之产生明显压缩,而其他枕区由于未受到明显压缩其内设的容纳空间的高度不会产生明显压缩,从而与使用者所枕靠的枕区的容纳空间产生明显的高度变化差异,从而根据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变化差异就能够确定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通过感应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能够辅助智能枕实现一些智能调节功能,例如智能调节使用者所枕靠枕区的枕高,智能开启使用者所枕靠枕区的按摩功能等。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受压位置的智能枕在常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受压位置的智能枕在受压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受压位置的智能枕的枕芯的枕区分布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受压位置的智能枕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感应受压位置的智能枕,包括枕芯1和控制器4。其中枕芯1被划分为多个枕区。如图3所示,枕芯1被划分为6个枕区,分别为低枕位右侧睡区(A区)、低枕位平睡区(B区)、低枕位左侧睡区(C区)、高枕位左侧睡区(D区)、高枕位平睡区(E区)、高枕位右侧睡区(F区)。每个枕区内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容纳空间2,在枕芯1处于常态及受压状态时容纳空间2的底部与顶部之间均无遮挡。容纳空间2的底部设有红外测距传感器3。前述所说容纳空间2的底部与顶部之间无遮挡是指容纳空间2的底部与顶部之间无物理遮挡,从而使得位于容纳空间2底部的红外测距传感器3发出的红外激光能够沿直线直接射向容纳空间2的顶部,并由顶部反射回红外测距传感器3。各红外测距传感器3被设置为朝向容纳空间2的顶部发射红外激光,并接收从容纳空间2的顶部返回的红外激光,以检测容纳空间2的高
度及其变化数据。如图4所示,控制器4与各枕区容纳空间2中的红外测距传感器3连接,以接收各枕区容纳空间2的高度及其变化数据。当使用者枕靠在智能枕上时,其所枕靠的枕区的高度产生明显压缩,导致该枕区容纳空间2的高度也随之产生明显压缩,而其他枕区由于未受到明显压缩其内设的容纳空间2的高度不会产生明显压缩,从而与使用者所枕靠的枕区的容纳空间2产生明显的高度变化差异。这样,控制器4就可根据各枕区容纳空间2的高度变化差异确定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
[0025]容纳空间2的高度变化是容纳空间2在常态时的高度与被压缩时的高度之间的变化。容纳空间2常态时的高度可在智能枕制造完成时预先测量并保存为固定值。控制器4根据各枕区容纳空间2的高度变化差异确定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0026]方式一:计算各枕区容纳空间2的高度压缩率,并判定其容纳空间2高度压缩率最大且大于第一阈值的枕区为头部所枕靠的枕区。容纳空间2的高度压缩率为其常态时的高度与被压缩时的高度之差占常态时的高度的比值。第一阈值可通过试验方式确定,例如可由体重较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枕,包括枕芯和控制器,所述枕芯被划分为多个枕区,其特征在于,每个枕区内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容纳空间,在所述枕芯处于常态及受压状态时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与顶部之间均无遮挡,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设有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被设置为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发射红外激光,并接收从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返回的红外激光,以检测所述容纳空间的高度及其变化数据,所述控制器与各枕区容纳空间中的红外测距传感器连接,以接收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及其变化数据;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变化差异,确定使用者头部所枕靠的枕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计算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率,并判定其容纳空间高度压缩率最大且大于第一阈值的枕区为头部所枕靠的枕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计算各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量,并判定其容纳空间高度压缩量最大且大于第二阈值的枕区为头部所枕靠的枕区。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枕,其特征在于,每个枕区内均开设有两个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将各枕区的两个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率的平均值或较大值作为该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率。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枕,其特征在于,每个枕区内均开设有两个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将各枕区的两个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量的平均值或较大值作为该枕区容纳空间的高度压缩量。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细彬蒋佳峻余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真元天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